糖尿病损伤了身体这个最庞大的“系统”,怎样才能真正保护它呢?
血管病变的原因、表现、治疗都非常复杂,想一次说清楚非常不容易,所以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犹豫了一会儿。但为了让糖友们能够宏观的理解血管的损伤和保护措施,我决定尝试概括性地梳理一遍。
一、9.6万公里的血管,是我们的生命之河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而血管系统则是人体内最庞大的系统。血管系统由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组成,普通成年人血管总长约为9.6万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河流--非洲尼罗河全长6600公里,与人体内的血管长度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血管长度的主要部分是“毛细血管网”。虽然每根毛细血管的长度都很短,但人体内有着成千上万根毛细血管,因此积少成多,其总长就非常可观了。
血管中不停地流淌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血液,为全身细胞和组织提供着营养和氧气,又将细胞中的废物运走排出体外。在人的整个一生中,血流周而复始,分分秒秒奔腾不息,维持着生命,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河”。而血管的活力,就是生命的活力,甚至也有专家认为,血管的寿命决定人的寿命。
糖尿病并发症看起来损伤全身,本质上却只是因为损伤了“生命之河”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肾病、眼病、足病、心血管病、神经病变,但总的来说归纳为两大类: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因为血管分布广泛,才造成了糖尿病并发症的无孔不入。其中冠心病、脑卒中都属于大血管病变,而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属于微血管病变。高血糖损伤对大小血管都不放过,非常可恨,是造成“生命之河”损伤的重要原因。
二、血管损伤的三种类型---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微循环狭窄和闭塞
血管系统的健康状态是柔软、富有弹性,如同刚整好的馒头,而损伤的血管状态却是:硬化、斑块、狭窄甚至闭塞,动脉硬化和粥样硬化发生在大一些的动脉血管,而微循环的狭窄和闭塞是高血糖的独特“作品”,发生在微血管。
1、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原本属于血管一种自然老化,如同身体其他部位的自然老化一眼,但在高血压的病人硬化的速度会加快。动脉分为外、中、内三层,普通的硬化发生在动脉中层,随着年龄增加,大动脉中层的弹性纤维减少,弹性就丧失了。动脉硬化了,血管供应氧气和营养的能力就弱了。所以动脉硬化发生在不同的身体部位会引起不同的不舒服:
(1)脑动脉硬化: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
(2)冠状动脉硬化:胸闷、胸痛;
(3)下肢动脉硬化:下肢发麻、疼痛、发凉
2、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是血管真正的病态变化,发生在动脉内层,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三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密不可分,其中胆固醇高是最主要原因;严重时形成斑块、甚至斑块脱落,是导致心梗、脑梗、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病的元凶。“粥样”,就是形容斑块因为脂质造成,呈现黄色,如“粥”一般。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49岁以后进展快,近年来发病年龄也不断年轻化了。
3、微血管狭窄与闭塞:与前两种病变不同,微血管的狭窄与闭塞发生在微小血管、毛细血管,而且造成的原因也不同,微血管的损伤主要原因是高血糖。高血糖改变了微血管的结构,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厚,直到堵塞甚至形成微血栓,进而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出血、糖尿病足等,慢慢的尿毒症、失明也就出现了。
概括一下: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是年龄大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原因主要是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微血管狭窄与闭塞的最主要原因是高血糖。但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同类型的病变往往同时存在,互相影响,互相加重。
三、保护血管的时机和方法:
1、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护血管?——不夸张的说,保护血管最好的时机是出生后就开始。其次是从今天开始。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应该贯穿人的一生,现在猝死、中风都越来越年轻化了,所以原来的老年病早就不是老年人专属了,年轻早就不再是可以放纵自己的资本了。
2、血管保护的4点措施:
(1)危险因素要达标:
医生把各种引起血管并发症的原因统称为:“危险因素”,著名的“三高”加上肥胖都是危险因素。
空腹血糖:要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要控制在10.0mmol/L以下;年轻人还需要控制的更为理想一些;
血压:要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人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高血压等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胆固醇要控制在4.5mmol/L以下。
(2)血管检查定期做: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简单方法是用超声策测量颈动脉等处内膜的厚度,如果斑块已经出现则每年检查超声,动态观察斑块的变化,是否进展还是稳定,或者是经过治疗缩小、消失了。
(3)药物保护少不了:
他汀类:各种带“他汀”二字的都属于这一类。一般在糖尿病或者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病人医生会给开这种药物。他汀类其实不仅仅是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它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粥样斑块不破裂,减少心梗、卒中发生的预防措施,所以在血脂正常的时候不要着急停他汀类药物。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用来预防血栓形成的,目前医生已经把阿司匹林作为常规用药了,三高的病人血管狭窄并且伴有血液黏稠、容易形成血栓,所以常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的不良事件发生。但有消化道出血风险,在70岁以上和40岁以下的人一般不予推荐。
抗氧化药物:近年来氧化应激损伤被关注越来越高,科学家发现它普遍参与到糖尿病人各种并发症发生的过程中,尤其是神经病变,所以提高身体的抗氧化能力也被用作并发症的防治,比如维生素C、硫辛酸等。
(4)生活方式是根本:
要想避免血管发生严重的病理性硬化,最根本的还是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起:戒烟、限制饮酒、减少不健康的应酬、保证充足的睡眠、吃健康的食物、杜绝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我们不能感觉有药物保护就可以放肆的吃烧烤和夜宵,因为就算工作忙碌、不得不喝酒,并发症也不会对你网开一面。就算午餐不得不吃外卖,你也可以给自己多被根黄瓜或者拿个西红柿均衡营养,早餐没时间做也可以在单位冲一杯燕麦粥或者买几片全麦面包。
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想健康的总能找到解决方法,存侥幸的也总能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人的“专属病变”--微血管并发症(肾脏、眼睛),因为无法“支架”、“血管再造”,药物逆转也比大血管更加困难,所以更加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预防。
(5)必要时介入治疗:
当大血管已经堵塞到80%时,医生会在综合评估病情后用支架、血管成形术、动脉内膜切除术等外科手段来直接清楚堵塞的管腔,“亡羊补牢”,预防严重心梗、卒中、猝死事件。但假设形成斑块、狭窄的病根不去除,复发率会非常高。外科手段对于内科疾病来说,肯定时治标不治本的。
而治本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无忧控糖,由京东健康-糖尿病中心整理。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