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生姜也能导致身体出问题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 Masterdry(来自豆瓣)
来源: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10619434/
很多中医粉丝因为看了微信软文、电视广告以后,自我保健养生的行为越来越多。自作主张吃保健品、中药导致了一些不良反应,既伤害了自己,又给某些反中医人士攻击中医留下了把柄,作为临床中医师的我们也觉得很冤枉。或许有人会抱怨社会,怎么养生骗子和大师这么多呢?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本文也不探讨为什么粉丝们容易盲目和冲动。
其实“中医粉”养生养出问题的例子自古就有,而且这个黑锅差点让孔子也背上了,今天我就把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医案中的一则案例分享给大家。
案例分享
“吴永言于十年前,读《论语》“不撤姜食”之文,虽盛夏不辍。至三年前,患大溢血,虽以凉药治疗,而时时火升,迄今不愈。季冬就诊孟英,身不衣锦,头面之汗蓬蓬也。且云:服芩连则烦渴益甚。以苦能化燥;用生地即闷滞,不饥,以甘能缓中也,蔗梨入口亦然。按其脉沉取滑数,是从前之积热深伏于内,予白虎汤去草、米,加竹叶、竹茹、花粉、海蜇、银花、绿豆恣服,渐吐胶痰而愈。”
这段医案翻译过来就是:有个叫吴永言的人,因为十年以前看了《论语》里面记载孔子吃饭时候常配些姜,他就一直坚持这个习惯,就算是天气炎热的夏天也在吃姜。(不好好钻研《论语》,望文生义坚持吃了七年姜,孔子表示有点冤啊。)直到三年前,这个人忽然口鼻出血,虽然用了凉性的中药来治疗,但是依然觉得在上火,总也好不了。到了冬天,这个人来找王孟英看病,因为老觉得身体燥热,他穿着很少的衣服,一直处于满头大汗的状态。这个人跟王孟英说,吃过黄芩黄连这些药就感觉更加心烦口渴;吃了生地黄这种滋阴的中药又觉得胃堵闷
王孟英判断这个病人是因为常年吃姜,姜产生的热毒深深潜伏于体内,所以就用了清凉甘润的思路,开了白虎汤加减的方子,慢慢这个病人就康复了。
类似习惯
读这个医案,我们看到这个吴姓病人,由于没有理解《论语》的原意,看到孔子吃姜的记录就随意模仿,甚至还把这个当成习惯来坚持了七年。虽然姜作为一种调料,人们已经食用了数千年且十分安全,按照中医的分类来看它的药性偏温,相对平和,但如果长期过量服用,慢慢其热性也会积少成多,量变成质变,最后结成热毒危害人体。
那么我们身边都有什么类似的习惯呢?如果观察仔细的话,一副中药养生画卷就慢慢展开了:为了减肥“去湿气”用红豆薏米当早餐的女青年,看了南怀瑾的书,自己用中药配花椒贴肚脐的佛系青年;每天一勺三七粉喝了多年的大妈;拿枸杞子、杜仲甚至海马等壮阳药泡酒,天天喝的老大爷……
长期服用中药的问题
这些中药短期服用来看的话,或许确能看到些微效果。但长期服用是否会像吃姜这个案例一样产生意想不到后果?
我亲身经历过不少类似的案例。
2016 年,一个朋友的母亲因为经常感冒,就拿紫苏叶来泡水喝(苏叶既是中药,性辛温,具有发汗的功效,又是蔬菜的一种,苏叶炒鸡蛋是味道不错的一道菜),有一两次因为喝苏叶水后觉得全身通透,对感冒起到了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她觉得这个东西不错,就连续服用了一个月。谁想到一个月后,她忽然四肢起满了红疹。当时我判断朋友的母亲是因为久服辛温发散药物,血随着汗液耗散,苏叶的温热性又导致血热而出疹,最后用清热凉血养血的方式给她治疗了两周才康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看似所谓平和的中药养生方式,其实处处是“坑”。因为粉丝们不是中医的从业人员,很多潜在的问题如果不从专业角度分析理解的话,那么入坑只是早晚的问题。
再次提醒朋友们,真正深入了解一个行业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其自己翻书琢磨的一知半解,不如求助身边的中医师。
希望大家能与医生们及时沟通咨询,不要自我诊断,随意吃中药保健品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