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刘元奇

冬吃萝卜夏吃姜没错!但得这样吃姜,你才能吃对

冬吃萝卜夏吃姜没错!但得这样吃姜,你才能吃对

窗外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又到了老祖宗口中最适合吃姜的季节。

 

但在你准备对姜动手之前,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确定自己适合吃姜吗?

 

都说“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对一些人来说,姜是养生神器,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吃错了姜反而会雪上加霜!有人不适合吃姜吗?

 

吃姜又有哪些误区呢?快来了解一下!

 

这五类人别乱吃姜!

  • 手脚心发热的人

    阴虚患者一般身体燥热,通常手心、和脚心发热的人都属于阴虚体质。

     

    因为生姜性辛辣,这类人吃姜,容易耗损津液,甚至还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心烦易怒、眼干皮肤干、失眠等症状。

     

    因此手脚心发热的人,不适合吃姜。

  • 便秘人群

    生姜肉性辛温,有热性。便秘多属于肠热,大量吃姜会加重便秘症状。

     

    因此便秘人群吃姜一定要谨慎。如果你这几天排便不畅,饮食注意凉性、热性要调配,吃生姜时你就要搭配凉性食物来中和一下。

     

  • 口臭的人

    中医认为口臭是由胃热所致,生姜性温,胃热的人吃会加重原有的症状,甚至引起牙痛、头痛痔疮出血等症状。

  • 咳痰较黄的人

    痰黄的人是因为肺热肺燥,食用姜易加重症状。

  • 患有肝炎的人

    医生一般都会告诉肝炎病人生姜是不能吃的。因为如果你长时间吃生姜,就可能造成肝火旺盛,不利于病情恢复。

     

    如果不慎因吃生姜而引发肝火旺盛,你可以吃一些比如山楂、菊花茶这样舒肝、理气的食品来缓解不适感。

     

 

生姜的好处不少,但并非人人都适用!有以上症状的人,就要注意别再乱吃生姜了!

 

吃生姜有四大误区

  • 生姜能生发?

    江湖谣传,生姜擦头皮可以生发。究其根本是由于生姜的辛辣可以刺激头皮,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让毛孔舒展,有利益毛发再生。但其实,国外权威机构的脱发的治疗指南里从来没有提过和姜有关的治疗方法,而且也缺乏相关研究。

     

    而至于“吃生姜生发”更是毫无根据。脱发是热性病的一种,用热性药物去对抗热性病不是等于火上浇油吗?所以,脱发患者是不适合吃生姜的。

  • 腐烂的生姜也能吃

    民间有"烂姜不烂味"的说法。生姜烂了别不舍得扔!“烂”就意味着长了细菌或者霉菌。所以,从谨慎的角度出发,发霉腐烂的姜最好还是别吃了。

     

    另外,姜长芽之后,会有一部分营养成分变成了仔姜,但剩下的老姜也还是可以吃的。实际上,传统上农民种姜,出芽长到一定时候,可以把土刨开,把老姜掰下来吃或者卖掉。

  • 喝酒可以配生姜

    值得注意的是,喝酒时不少人喜欢搭配点生姜,认为这样有益健康,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酒都是热性的,与姜同食是非常容易上火的。长期喝酒配生姜,会在体内堆积大量热量,不仅对眼睛不利,还更易造成便秘、诱发痔疮。

  • 吃姜要去皮

    姜皮本身就是一味很好的中药!

     

    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止呕解毒的功效;而生姜皮味辛、性凉,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因此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的说法。

     

    这些情况,姜皮留着:

    1. 用姜做菜应带皮吃,这样可以保持生姜药性的平衡,防止上火;
    2. 水肿时,吃生姜不去皮,有利水作用;
    3. 便秘、口臭时,最好单独用生姜皮,有利好。

     

    这些情况,姜皮去掉:

    1. 脾胃虚寒者,吃生姜最好去皮;
    2. 食用苦瓜、芹菜、螃蟹等寒凉食品,最好去皮平衡寒性;
    3. 患风寒感冒时,喝生姜红糖水可以缓解,最好去皮;
    4. 用生姜防治脾胃虚寒引起的呕吐、胃痛时,应去掉姜皮。

 

巧用生姜缓解四种夏季常见病

 

为什么说夏天是吃姜的最好季节?因为夏季天气往往十分炎热,阳气蒸腾。与此同时,人体内阳热反而虚少,容易生冷生寒。此时将姜与其他食物配伍,可以治疗和缓解一些夏季常见疾病。

 

  1. 姜水泡脚缓解阳气不足

    阳气不足的人一般手脚冰凉,容易怕冷。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夏季补阳效果比其他季节要好得多。此时,适宜适量食用生姜或用生姜泡脚。

     

    具体方法:生姜切片,大火煮开后,加水泡脚。一定要泡过小腿部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 3 寸的位置)。或者用 1~2 两生姜,煮 20~30 分钟成生姜水饮用,如果嫌口感不好,可适当加点糖。

     

    建议:除此之外,还应该保证良好的睡眠,忌熬夜;不要怕热、怕阳光,适当晒晒太阳,少吹凉风;保持心情愉悦,不要常发怒;适当多行房事,调和阴阳。

  2. 热敷姜片缓解关节痛

    时下恰逢黄梅雨天,一些退休族的关节对潮湿天气异常敏感,频频导致腰背、关节痛。

     

    肾主骨生髓,腰椎及骨关节疾病和肾精损耗、化生不足有关。使用生姜,咸味入肾,热助阳气,辛散气结,所以对这类寒瘀凝滞的疼痛有效。

     

    具体方法:将生姜切成 1 厘米厚的姜片,放在浓盐水中煮熟,然后用热的生姜片外敷腰部和膝关节。

     

    建议:除此之外,夏季常见的肩周炎,常与受风寒湿有关,同样也可用此法。

  3. 生姜葱白汤受凉时喝

    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

     

    一碗“生姜葱白汤”就特别适用于那些对于吹空调外感风寒,肩周腰背遭受空调凉风侵袭,腹部受凉导致腹痛、腹泻的人。

     

    具体方法:生姜 30 克切细,葱白 10 克,加红糖,以开水冲泡,或煮至沸腾,趁热饮后,盖被卧床。

  4. 生姜橘皮水治呕吐

    夏天人们常吃些冷饮和凉性的水果,造成寒凉侵胃,从而出现呕吐等症状。此时不妨喝碗“生姜橘皮水”。

     

    1、生姜有散寒发汗、温胃止吐、杀菌镇痛、抗炎之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

     

    2、橘皮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C 和香精油,有理气化痰、健胃除湿、止吐、降压等功效。

     

    具体方法:生姜、橘子皮各 12 克,水煎,一日 2~3 次分服,有止痛止呕之效。

     

    建议:生姜属辛热燥烈之品,故阴虚有热、内热偏重及舌苔黄而干的人应少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拔罐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拔罐法也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加热、抽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甚至瘀血,以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最早以兽角为罐具,现已逐步发展为竹罐、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多种材质的罐具。 拔罐的作用 开泄腠理 祛风散寒 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 祛瘀生新 消肿止痛 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使体内的病理产物通过皮肤毛孔而排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的适用范围 腹痛 颈肩腰腿痛 关节痛 软组织闪挫扭伤等局部病证 伤风感冒 头痛 面瘫 咳嗽 哮喘 消化不良 泄泻 月经不调 痛经等病证 目赤肿痛 麦粒肿 丹毒 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病证 拔罐的注意事项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的体位及肌肉丰满的部位。起罐时,不可强力起罐,谨防拉伤皮肤。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的部位或穴位选择罐的大小;若拔的部位皮肤皱褶、较干燥,则可在皮肤上(或罐口)涂一层凡士林,即可吸住;若拔的部位面积太小或在骨边缘,可做一薄面饼,置于所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在拔火罐时,可通过酒精棉球的大小来调节火力的大小,影响罐的吸附力。 拔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因烫伤或留罐时间过长而皮肤起水泡,水泡较小时,嘱患者不要弄破水泡,可不处理;水泡较大时,用注射器将水泡的水抽出,涂甲紫(龙胆紫)药水,注意不要蘸水,以防感染。 皮肤有过敏、溃疡,或在大血管分布部位,高热抽搐者,孕妇的腰部、腰骶部位,均不宜拔罐。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168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三伏贴的那点事

“三伏贴”又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在夏季三伏,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疗法。 中医认为,冬季加重的疾病与人体阳气的不足、阴寒之气积郁体内有很大关系,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人的阳气旺盛,采用“温”的方法中药贴敷最易刺激穴位,激发正气,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驱除深藏在体内的阴寒之气,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贴敷穴位的优势:贴敷治疗是经皮肤途径给药,药物吸收不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避免了口服药物可能产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同时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三伏贴”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及成人体虚易感等; 消化系统疾病:中焦虚寒、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妇产科疾病:下焦虚寒、宫寒、痛经、带下量多、慢性盆腔炎、产后身痛、坐月伤风等; 风湿骨病: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小儿类疾病: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嗽、慢性哮喘、慢性腹泻、遗尿、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腺状体肥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素体阳虚、体弱、四肢冷凉、喜暖怕凉、亚健康群体。 “三伏贴”禁忌症: 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 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者慎用。 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应禁止贴敷,有些药物入麝香等孕妇禁用。 敷贴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瘢痕体质者应禁止贴敷。 颜面五官部位、心脏及大血管部位附近慎用贴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泡,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三伏贴”注意事项: 药物贴敷后(成人 4—24 小时,小儿 2—6 小时),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都属于药物的正常反应。如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患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品以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物污损衣物;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避免出现发泡现象。 如背部有红、肿、痛、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泡,属于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或外涂湿润烧伤药膏以减轻不适感;若出现大的水泡,应到医院就诊消毒处理,以防感染。 贴敷时间: 头伏贴: 2020 年 07 月 16 日(农历 5 月 26 日)--2020 年 07 月 25 日(农历 6 月 5 日) 中伏贴: 2020 年 07 月 26 日(农历 6 月 6 日)--2020 年 08 月 04 日(农历 6 月 15 日) 加强贴: 2020 年 08 月 05 日(农历 6 月 16 日) --2020 年 08 月 14 日(农历 6 月 25 日) 末伏贴: 2020 年 08 月 15 日 (农历 6 月 26 日)—2020 年 8 月 24 日(农历 7 月 6 日)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165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冬病夏治是什么道理?i

三伏天马上就到,穴位贴敷、冬病夏治之类的名词又流行了起来,那么冬病夏治有没有道理可言? 什么事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什么是 冬病?“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 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气较重,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为什么要夏治?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就像军队正在苦战之时,迎来了援军相助,自然能势如破竹,大胜敌军。 是不是看了上面的内容觉得还有些道理?如果对此感兴趣,欢迎随时交流。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166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患者在东莞市区做针灸,出血偏黑色,担心是否因体内寒气重、肾阳虚和气血不足,询问治疗效果和与脾的关系。患者男性31岁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19

医生建议:针灸出血可能是正常现象,但需关注个体差异和治疗方式。对于气阴虚,调理时间因人而异,需结合具体情况。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持劳逸结合和清淡饮食。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患者咨询近期是否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并询问刚吃完的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催吐的可行性。患者男性2岁9个月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31

医生建议:根据对话内容,暂时没有明显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建议继续观察孩子的状态,注意休息和饮食。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孩子被诊断为先天性肌性斜颈,B超显示问题不大,但头还是歪,需要进行生活矫正,担心视力会受到影响。患者女性5个月18天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24

医生建议: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90%的病例在生后两年内能得到矫正。生活矫正是关键,包括从患侧方向喂奶、引导患儿主动向患侧转头、卧床时坚持健侧靠墙等。俯卧位和伏卧位都是有效的矫正方法。同时,需要关注孩子的视力问题,及时排除其他可能的视力问题。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