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孩子频繁眨眼究竟是咋回事?

在眼科门诊经常可以见到因为频繁眨眼多而就诊的患儿,家长抱怨:为什么点了那么久的眼药水没效果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正常的瞬目是人的一种眼睑神经反射,其生理意义:保护性措施,润滑角膜维持眼表正常功能;可以防止异物侵入。正常瞬目每分钟不超过15次。

“频繁”瞬目概念暂无统一规定,一般认为5秒以内瞬目一次为“频繁”,临床多见3秒以内瞬目1到数次。

儿童频繁瞬目是眼科临床中常见病与多发病,儿童期由于大脑皮层发育欠完善,经常呈现“反应过强”表现,且精神心理因素干扰性大,若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其学习,甚至对患儿的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各位家长必须予以重视。

 

下面我结合临床工作当中遇到的诸多病例,关于儿童频繁瞬目的发病原因给大家做一下梳理:

 

(1)眼表及眼附属器疾患

 在门诊就诊的患儿当中有结膜炎或并发有结膜结石;内翻倒睫霰粒肿;点状角膜炎。睑结膜直接与睑板紧密相连,炎症或感染可使免疫组织堆积,形成滤泡及乳头。另外,当结膜存在慢性炎症时,炎性渗出物沉积在睑结膜腺管内或结膜上皮凹陷处,有形物质凝集,可在睑结膜内出现黄白色的小点状结膜结石 。结膜炎和结膜结石均可刺激眼表造成瞬目频繁。角膜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所以角膜知觉非常敏感。儿童角膜知觉的敏感性较成人高,因此,儿童结膜、角膜的解剖特性导致结膜、角膜病变的易发性,从而导致儿童频繁瞬目的易感性。

(2)视频终端综合征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视频终端(visualdisplayterminal,VDT)操作的广泛应用,VDT综合征也越来越常见,VDT综合征在儿童的表现比成人更为明显,且以频繁瞬目为主要表现,因为电脑由小荧光点组成, 视频者的眼睛在视屏、文件和键盘之间频繁移动,双眼不断地在各视点及视距间频繁调解,以保证视物清晰。时间过长,眼肌会过于疲劳,导致瞬目次数增加;电脑荧光屏发出的紫外线、红外线、射线、超低频等也会对眼睛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眼睛干涩、疲劳、重影、视力模糊甚至头颈疼痛等毛病,加上视屏的闪烁、反光和炫目,致使三叉神经或视神经受到影响;儿童期由于大脑皮层发育欠完善、视发育不健全,长时间看电视可引起视觉高级中枢平衡抑制的超兴奋,引起一种反射性防卫动作。

(3)屈光异常

 其屈光学的特点是在不用调节的情况下,平行光线入眼后,经过屈折,不能再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即为非正视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屈光不正。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者多见,其原因是远视眼的光学焦点在视网膜之后,因而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模糊不清的,为了看清远处物体,要利用调节力量把视网膜后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在看近物时,还要增加一部分调节力,故远视眼经常处在调节过度,集合过强状态,易发生视疲劳、内斜视、眼部发痒、干涩不适症状,为此患儿通过频繁瞬目来尽可能改变其视物模糊和疲劳的状态;近视儿童因长时间看近,调节和辐辏的频率逐渐增加,睫状肌和眼外肌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散光儿童通过眯眼.将睑裂变窄达到针孔或裂隙的作用,使网膜成像清晰,久之,造成眼轮匝肌痉挛性收缩。而患儿为了缓解眼部不适,反射性采取瞬目动作。

(4)泪膜的不稳定性

 泪膜是泪液覆盖于角膜及球结膜表面的液体薄膜,是维持眼表上皮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基础。导致儿童泪膜的不稳定性的原因很多:眼表及眼附属器疾患、维生素A缺乏、视频终端的普及、医源性的治疗不当、不良的瞬目习惯、宠物和玩具等密切接触、系统免疫性疾病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均可引起泪膜不稳定。泪膜出现异常时,患儿可有烧灼感、痒、异物感及疼痛和干燥感,均可引起瞬目次数增多。

(5)变应性眼病

  临床上以过敏性结膜炎过敏睑皮炎多见。患儿主要表现为眼部红、痒、分泌物增多,以及频繁眨眼。同时这些患儿多伴有全身其他变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皮炎等。

(6)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神经精神疾患,在眼部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或不自主眨眼,并伴有皱额、吸鼻、撅嘴、注意力分散、多动、自我控制力差等表现,神经、心理因素常是加重或使其反复发生的重要原因。瞬目反射不仅能检查出三叉神经、面神经的病变,而且能检查出脑干功能性障碍。疑是此病的患儿且眼科治疗无效者应到儿童神经科会诊以排除可能的神经系统疾患。

(7)其他

长期挑食、饮食无规律的儿童会出现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均衡,造成体内营养特别是维生素(B2、A)和微量元素(缺锌、缺铁)的缺乏、铅升高可以引起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加,出现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频繁瞬目。另外,在临床工作中还碰到肠道蛔虫症致频繁瞬目,因此要行常规大便虫卵检查,阳性者要予以驱虫。

引起孩子频繁眨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疗也是不同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频繁眨眼时,不要擅自乱用药,有相关问题欢迎到京东医生平台咨询!

向本文作者提问
章玲·副主任医师
章玲副主任医师自营医生三甲可处方
青岛市黄岛区中心医院青光眼科
好评100%|接诊量14969|响应时长5分钟
擅长:角膜病、屈光不正、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白内障、青光眼
¥80
问医生
#眨眼症#下颌瞬目综合征
阅读数 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自主、反复、快速、目的地抽动通过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一般预后良好简介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或青少年时期以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自主的、反复的、突发的、快速的、目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如走路转圈、蹦跳、踢腿、触摸他人等)。抽动障碍通常在儿童时期发病,但部分患儿治疗及时,或经治疗后效果佳,导致疾病发展至成年时期,甚至携带终身。通过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辅以中医治疗,抽动障碍患儿的预后与是否合并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疾病家族史以及抽动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一般预后良好[1]。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自主的、反复的、突发的、快速的、目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诊断依据:抽动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诊断,结合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估病情,头颅CT、MRI、脑电图等辅助检查排除脑部其他器质性病变。抽动障碍有哪些类型?根据病情程度和病程长短同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最多见,一般病程在一年内,病情较轻);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一般病程在1年以上);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病情较重)。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常见。目前中国儿童抽动障碍总患病率为6.1%,其中短暂性抽动障碍仍然是抽动障碍儿童中最常见的类型,其患病率为1.7%[2]。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通过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辅以中医治疗,可逐步缓解或减少抽动症状。是否遗传?是。抽动障碍存在基因遗传的可能性,具体明。是否医保范围?是
章玲·副主任医师薛爽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