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刘元奇

慢性腹泻,为什么暂停奶粉后好了?

慢性腹泻,为什么暂停奶粉后好了?

跟诊期间,遇到一个十个月的小病人。该是奶胖奶胖茁壮生长的时期,他却在一个月内瘦了五斤。

据妈妈反馈,孩子从一个月前突然开始拉肚子。一开始每天大便十来次,后面进行了益生菌治疗后,整体好转,可以控制在五次左右,但是反反复复一个月了,却怎么也好不彻底,偶尔两天一天拉两次,可能过一天又四五次。

问诊症状如下:

  • 大便:每天 3-5 次,大便不成型,糊烂,偶尔偏水样,黄绿色,偏臭。
  • 小便:小便正常。
  • 面色:肤色偏光,略青,唇周青暗。
  • 舌苔:苔面水滑,白苔重,舌质淡白。
  • 精神:较一月前精神稍差,不活泼。
  • 皮肤温度:手足睡觉热。
  • 腹诊:肚脐初摸上去偏燥热,放置一会儿后感觉有凉气从腹部外透。腹部鼓胀。
  • 汗:没有明显汗多现象。

检查完基础体征后,我再次询问了孩子的饮食状况。了解到孩子现在是母乳、奶粉和辅食混合喂养。同时,由于孩子拉肚子以后体重只减不增,家里人着急,每天晚上会给他加 180ml 夜奶。

这个小朋友,面色青黄,舌苔白腻,舌色淡白,精神不佳,伴慢性腹泻。从中医辨证角度来说,是比较明显的脾虚症,是偏寒的虚症。但是小朋友却兼有大便臭,手足热,腹胀,说明同时存在脾胃积热现象。

老师告诉妈妈,孩子有积食。

妈妈很吃惊,我们家孩子都每天拉肚子这么多次了,怎么还会有积食?

小儿无假病,小孩子所有的生理反应,都是最直接最原始的。他的身体会对一切不适合的东西做出本能排斥。

而这个积食里热,根本原因在夜奶。

孩子每天晚上 180ml 的夜奶,营养太高,这部分孩子消化吸收不了的营养便化成了热,让孩子肠胃被反复刺激,所以腹泻会反反复复好不了。

后嘱咐妈妈给孩子断奶粉一周,配合简单的推拿手法,并用小米油代替辅食和奶粉。一周后过来复诊,孩子持续一个月的腹泻,已经大有好转,稳定在每天一到两次,并略微成型。

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多妈妈也遇到过?觉得自己该做的都做了,但是孩子还是反反复复慢性腹泻好不了。

其实关键点很细微,但是却是很多家长难以做到的:奶粉。

奶粉,婴幼儿平时吃的最普遍的食物,也几乎是很多小月龄宝宝唯一的营养来源。这也会有问题?估计妈妈们看到这里心里都会犯嘀咕了“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到底该吃啥”?

现在的奶粉产品,为了让孩子的营养更加全面,大多配方上增加了很多种不同的营养元素,这就造成了孩子在摄入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力量去消耗这部分营养。正常体质的宝宝们吃,是没问题的。

但案例中的孩子,为什么暂停奶粉后腹泻就好转了呢?因为长期生病时,身体的正气用于抵抗病邪,也就是用来帮助我们消化吸收的那部分兵力,此时被抽调出去打仗了,此时中府空虚,脾胃功能处于低下状态,是无力消化高分子高营养的食物的。

对于脏腑功能发育不全的婴儿,一方面是低下的脾胃功能,另一方面是需要花力气才能消耗的高能量食物,当两者不能兼容时,就会走向两个状态。

一是像刚刚案例中的孩子,长期反复腹泻好不了。因为脾胃功能差,无法消耗食物,加上奶粉热量过重,身体会想办法将这部分火泄出去,表现为反复的“臭”大便。

第二种情况是对于虽然没有腹泻,但脾胃功能也比较弱的孩子,长期食用高能量奶粉,可能会出现肛周红肿的“红屁股”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这其实也是身体吸收差的一种表现哦。

因此,对于反反复复拉肚子的孩子,暂停奶粉才会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这样的宝宝一定要吃奶呢?那可以把高营养的奶粉换成比较好吸收的素奶粉或者乳糖不耐受奶粉。如果能用米油代替就更好了。

另外,孩子晚上的消化功能是最差的,这个时候给他吃太多,可能更容易造成积食和肠胃功能紊乱。

暂停奶粉的时间,至少 3 到 5 天,观察至孩子不拉肚子以后,再等一两天加奶粉,效果更好,不容易反复。同时要注意,加奶粉的时候要从一半量开始加,慢慢帮助脾胃适应,这样利于营养的吸收,也不容易造成二次腹泻。

说到这里,有家长尤其是心疼孙儿孙女的爷爷奶奶要跳出来了,不吃奶粉那不是没营养啦?

首先呢,孩子生病期间戒一周左右的奶粉,不会造成营养的缺失,养好脾胃以后很快会恢复。反而是舍不得孩子,造成了长期反复腹泻,会让孩子吸收的营养更差,想想一个月和一周,哪个伤害更大?最重要的是,长期的腹泻,容易造成孩子脾胃功能受损,对孩子的体质造成影响。

另外,关于营养,这里要简单提一下育儿妙方,小米粥,小米油。

小米粥色黄,性平,不但能够健脾养胃,同时它的平和之性令它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即使是脾胃差的人也能很好将它的营养物质分解利用。如果是一岁以内,米粒消化不了的宝宝,只喝米油也很好的。

短期喝小米粥,可以帮助腹泻的孩子快速恢复,而长期坚持给孩子喝小米粥,更能帮助孩子很好的养护脾胃。

最后,对于拉肚子的孩子,再提一个简单的推拿保健方:逆时针摩腹。

逆时针摩腹和顺时针摩腹功效刚好相反,它在健脾的同时,能帮助提升脾胃之气,固肠止泻。

方法:以肚脐为圆心,家长一手贴孩子皮肤,缓慢而深沉的绕肚脐做逆时针按摩,每次 10-15 分钟为宜。

孩子最好的医生从来不是医生,而是妈妈,因为妈妈是对孩子的所有反应最了解的人。因此,面对孩子生病,一定要稳定情绪,好好观察,减少造成孩子伤害的诱因。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拔罐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拔罐法也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加热、抽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甚至瘀血,以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最早以兽角为罐具,现已逐步发展为竹罐、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多种材质的罐具。 拔罐的作用 开泄腠理 祛风散寒 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 祛瘀生新 消肿止痛 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使体内的病理产物通过皮肤毛孔而排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的适用范围 腹痛 颈肩腰腿痛 关节痛 软组织闪挫扭伤等局部病证 伤风感冒 头痛 面瘫 咳嗽 哮喘 消化不良 泄泻 月经不调 痛经等病证 目赤肿痛 麦粒肿 丹毒 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病证 拔罐的注意事项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的体位及肌肉丰满的部位。起罐时,不可强力起罐,谨防拉伤皮肤。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的部位或穴位选择罐的大小;若拔的部位皮肤皱褶、较干燥,则可在皮肤上(或罐口)涂一层凡士林,即可吸住;若拔的部位面积太小或在骨边缘,可做一薄面饼,置于所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在拔火罐时,可通过酒精棉球的大小来调节火力的大小,影响罐的吸附力。 拔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因烫伤或留罐时间过长而皮肤起水泡,水泡较小时,嘱患者不要弄破水泡,可不处理;水泡较大时,用注射器将水泡的水抽出,涂甲紫(龙胆紫)药水,注意不要蘸水,以防感染。 皮肤有过敏、溃疡,或在大血管分布部位,高热抽搐者,孕妇的腰部、腰骶部位,均不宜拔罐。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164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三伏贴的那点事

“三伏贴”又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在夏季三伏,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疗法。 中医认为,冬季加重的疾病与人体阳气的不足、阴寒之气积郁体内有很大关系,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人的阳气旺盛,采用“温”的方法中药贴敷最易刺激穴位,激发正气,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驱除深藏在体内的阴寒之气,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贴敷穴位的优势:贴敷治疗是经皮肤途径给药,药物吸收不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避免了口服药物可能产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同时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三伏贴”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及成人体虚易感等; 消化系统疾病:中焦虚寒、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妇产科疾病:下焦虚寒、宫寒、痛经、带下量多、慢性盆腔炎、产后身痛、坐月伤风等; 风湿骨病: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小儿类疾病: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嗽、慢性哮喘、慢性腹泻、遗尿、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腺状体肥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素体阳虚、体弱、四肢冷凉、喜暖怕凉、亚健康群体。 “三伏贴”禁忌症: 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 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者慎用。 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应禁止贴敷,有些药物入麝香等孕妇禁用。 敷贴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瘢痕体质者应禁止贴敷。 颜面五官部位、心脏及大血管部位附近慎用贴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泡,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三伏贴”注意事项: 药物贴敷后(成人 4—24 小时,小儿 2—6 小时),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都属于药物的正常反应。如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患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品以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物污损衣物;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避免出现发泡现象。 如背部有红、肿、痛、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泡,属于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或外涂湿润烧伤药膏以减轻不适感;若出现大的水泡,应到医院就诊消毒处理,以防感染。 贴敷时间: 头伏贴: 2020 年 07 月 16 日(农历 5 月 26 日)--2020 年 07 月 25 日(农历 6 月 5 日) 中伏贴: 2020 年 07 月 26 日(农历 6 月 6 日)--2020 年 08 月 04 日(农历 6 月 15 日) 加强贴: 2020 年 08 月 05 日(农历 6 月 16 日) --2020 年 08 月 14 日(农历 6 月 25 日) 末伏贴: 2020 年 08 月 15 日 (农历 6 月 26 日)—2020 年 8 月 24 日(农历 7 月 6 日)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161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冬病夏治是什么道理?i

三伏天马上就到,穴位贴敷、冬病夏治之类的名词又流行了起来,那么冬病夏治有没有道理可言? 什么事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什么是 冬病?“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 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气较重,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为什么要夏治?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就像军队正在苦战之时,迎来了援军相助,自然能势如破竹,大胜敌军。 是不是看了上面的内容觉得还有些道理?如果对此感兴趣,欢迎随时交流。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162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患者在东莞市区做针灸,出血偏黑色,担心是否因体内寒气重、肾阳虚和气血不足,询问治疗效果和与脾的关系。患者男性31岁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19

医生建议:针灸出血可能是正常现象,但需关注个体差异和治疗方式。对于气阴虚,调理时间因人而异,需结合具体情况。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持劳逸结合和清淡饮食。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患者咨询近期是否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并询问刚吃完的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催吐的可行性。患者男性2岁9个月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31

医生建议:根据对话内容,暂时没有明显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建议继续观察孩子的状态,注意休息和饮食。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孩子被诊断为先天性肌性斜颈,B超显示问题不大,但头还是歪,需要进行生活矫正,担心视力会受到影响。患者女性5个月18天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24

医生建议: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90%的病例在生后两年内能得到矫正。生活矫正是关键,包括从患侧方向喂奶、引导患儿主动向患侧转头、卧床时坚持健侧靠墙等。俯卧位和伏卧位都是有效的矫正方法。同时,需要关注孩子的视力问题,及时排除其他可能的视力问题。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