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慢性疼痛及治疗
1979 年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 将疼痛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2016 年更新的疼痛定义为:疼痛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痛苦体验
脊髓损伤后疼痛是常见的并发症,为起源于脊髓本身的中枢性疼痛,常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呈扩散性感觉异常性疼痛,常为烧灼感、针刺痛、麻木或跳痛感,一般为自发性,多与情绪改变有关。临床有一些患者的主诉实际上属于感觉紊乱。严重者可影响患者饮食、睡眠及日常生活,应及时处理。脊髓损伤后疼痛的康复治疗往往比较复杂和困难,一般单用药物和理疗效果不明显,必须结合药物、康复训练及心理治疗等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当这些方法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脊髓损伤后慢性顽固性肢体疼痛的原因有:(1 )脊髓损伤后蛛网膜炎;(2 )损伤的脊神经或马尾神经内有疤痕形成,压迫感觉纤维出现剧烈疼痛或者灼性神经痛:(3 )心理性疼痛,也称幻痛。顽固性疼痛的发生率为 64.2%,其中严重疼痛者为 23%,严重疼痛的患者寝食难安,甚至有些患者因为严重疼痛而产生轻生的倾向,应引起重视。
目前常见的疼痛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如普瑞巴林;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局部麻醉药,如使用利多卡因阻滞;
- 电刺激技术:经皮电刺激、脊髓电刺激、运动皮层刺激;
- 手术治疗:包括神经减压术(神经压迫)、室管引流或分流术(脊髓空洞形成)、手术松解神经粘连(神经粘连)、背根入口区手术阻断痛觉传导、脊髓前侧柱切开术阻断痛觉传导;
治疗方案举例:
射频热凝疗法属于物理毁损性阻滞疗法,在临床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已经 30 余年,其治疗神经痛的机制是通过射频仪发出高频率射电电流,使靶点组织内粒子运动产生摩擦生热,热凝毁损神经纤维,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破坏疼痛传导通路,使之无法传入大脑,不能产生疼痛感觉和体验,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神经减压术:有些脊髓损伤患者由于初期处理时减压复位或内固定不够理想,以及术后的继发性改变等,指示患节椎管内仍留有骨性致压物、椎管狭窄,占位骨块可刺激椎管内局部神经根引起慢性疼痛,其发生多是有无受损脊神经和背根神经引起慢性疼痛,其发生多是由于受损脊神经和背根神经节的兴奋性增高和异位电活动引起的。有研究表明通过行椎管减压术可明显缓解疼痛,且疗效与疼痛分布和性质有关。疼痛呈与脊髓及神经受压区域相关的阶段性分布者疗效较好,而疼痛位于脊髓损伤部位下方,分布较弥散者疗效较差;阵发性疼痛者疗效接好,而持续性疼痛者疗效较差。
脊髓空洞引流术或手术松解神经粘连:①脊髓损伤后出现疼痛的病因可能为外伤性脊髓空洞症,并且影像诊断明显为脊髓空洞的患者中有 78.6%表现为疼痛,而严重疼痛的治疗方式为引流术。②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和肿胀可引起蛛网膜炎,并可能引起脊髓与脊膜内层的瘢痕粘连形成。这种情况主要发生于腰骶椎损伤,此处的马尾发生蛛网膜炎将导致神经根栓系。常见的表现为疼痛、感觉障碍、无力或出现新的肠道/膀胱症状。若症状严重或继续进展,需要手术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