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共济失调也称Marie共济失调,属脊髓小脑变性疾病中的病变之一,主要以小脑萎缩和其神经传导通路受累为特点,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其它感觉和运动系统的障碍。
解剖学上小脑可分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小叶、结叶组成的原始小脑,又称为前庭小脑,与平衡功能关系比较密切,患病时出现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减退、震颤等;另一部分由锥体、悬雍垂、山顶、小舌等叶组成,又称古小脑或脊髓小脑,与躯干等姿势反射有关,病变时出现起立困难、行走困难等;再一部分由桥核、下橄榄核、网状纤维及小脑半球组成,也称新小脑,患病时出现肌张力低、震颤、轮替差、辨距不良等症状体征。
 
1、临床表现
小脑共济失调患者通常在40-50岁之间发病,表现为缓慢进行性从下肢开始的共济运动障碍,如行走不稳、步态似“醉汉”一样。走路时为获得平衡而双腿分开,并且摇摇晃晃,随后出现言语含糊不清,说话时间节断续、或顿挫呈爆发性,医学上常称为“小脑性语言”。后期上肢活动也受影响,主要是手的精细活动,导致写字、绘画、穿针、系扣等活动障碍。此外患者可伴有头、肢体、躯干的静止性震颤,眼震较少出现。肌张力正常或轻度减低,一般不伴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及感觉系统的症状,也没有智能的异常改变。
 
2、辅助诊断
通过病理学检查,肉眼可见萎缩性改变波及小脑皮质、小脑脚和桥脑基底部。显微镜下可见Purkinje细胞、小脑皮质细胞及齿状核细胞等深层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小脑蚓部、绒球及橄榄体亦可受到累及。CT或MRI检查亦可发现上述相应结构萎缩改变,但MRI看得更为清楚些。本病电生理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眼震电图(ENG)呈现慢眼动改变,而凝视诱发眼震缺失,尚可出现体感诱发和磁刺激诱发电位的异常改变。
 
3、转归和预后
本病无特殊治疗,但晚期较少影响智力和造成瘫痪,故其预后比大脑萎缩性疾病的预后要好些。这些年有人试用丁苯酞或力如太、艾地苯醌等药物治疗有一定减缓的作用。
 
向本文作者提问
王维海·主治医师
王维海主治医师可处方
寿光市马店医院全科
好评100%|接诊量377798|响应时长3分钟
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训练,头痛,头晕,失眠症状等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经验!2021年完成省全科医学培训,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治疗有一定见解!
¥20
问医生
#橄榄体脑桥小脑变性#小脑共济失调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以小脑为主的脑组织变性疾病。表现为头晕、行走稳、醉酒样步态、肢体失调。治疗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症状。简介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为主的脑组织变性,而引起的随意运动失调的一组征群。本病较常见,有遗传性,多于成年期发病。主要表现为头晕、行走稳、醉酒样步态、四肢共济失调,多以下肢较重,亦可有言语障碍、眼球震颤及吟诗样语言。如果由于小脑梗死或出血等原因造成的共济失调,随着病情的恢复,小脑的代偿能力也比较强,多数患者的共济失调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如果小脑性共济失调由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比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所导致的橄榄-桥脑-小脑萎缩,这些退行性疾病导致的共济失调症状法治愈。而继发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可以治愈,通过控制感染等治疗控制原发病后,当原发疾病得到缓解后病情稳定,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预期寿命比较短,预后佳。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头晕、行走稳、醉酒样步态、四肢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头晕、行走稳、醉酒样步态、四肢共济失调,多以下肢较重,亦可有言语障碍、眼球震颤及吟诗样语言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白细胞增多等指标异常、小脑形态异常,可明确诊断。小脑性共济失调有哪些类型?根据临床类型,该病可分为:继发性小脑共济失调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较常见,目前尚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有明确的患病率。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继发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通过控制感染等治疗控制原发病后,当原发疾病得到缓解后病情稳定,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预期寿命比较短,预后佳。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王维海·主治医师彭丹涛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