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充足的安全感是孩子独立的基础
 
 
    独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对于孩子,安全感是必备的“心理营养”。父母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大胆的“迈开腿”,愿意和父母分离,独立地探索外面的世界。一般来说,一岁左右,孩子还比较稚嫩和脆弱,此时父母需要尽其所能满足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2—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一方面他发现自己可以自由探索,非常渴望与父母分离,但另一方面,他的能力尚未完全成长,仍然需要借助父母的力量。所以父母在孩子对新鲜事物探索的过程中,可以耐心的陪在孩子的身边,接受他因为害怕暂且的退缩,同时积极鼓励他大胆尝试、自由探索,那么孩子就会获得安全感的同时慢慢走向独立。
 
02
学会放手,让孩子在探索中有“试错”的权利
 
 
  俗话说“懒父母养勤小孩,勤父母养懒小孩”。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聪明的父母是会适时“偷懒”的。当孩子两岁以后,随着思维的发展和行动能力的增强,孩子会有更多的“尝试”和自己做决定的欲望。这一时期家长要懂得对孩子适度放手,让孩子在探索中有“试错”的权利:试着把自由活动时间交给孩子自己安排,在安全范围内,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尝试,迎接挑战,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儿等等。即使他行动错误、任务失败也不必责备,引导他们在错误和失败中积累经验,这也是成长的必修课,为孩子入托、入学所必须具备的独立生活能力做准备。
 
03
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并不只是生理上和能力上的独立,更是人格上的独立,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应该具备独立自主性。父母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不妨在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多询问他的意见。
 
 
 
  比如“明天你想穿哪条裙子上学呢?”“今天你想看哪一本书呢?”父母在咨询孩子意见的同时也在向孩子展现出平等相处的姿态。有父母提出疑问“我想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孩子的选择不恰当咋办?”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我们不妨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比如“丽丽,你看这两条裙子你想穿哪一件?”“这周末,你想去公园还是动物园呢?”对于学龄前期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孩子,让他权衡利弊后再做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要在明确告知的前提下,与孩子协商制定合适的赏罚规则(幼儿期的孩子可由父母直接宣布规则),制定后就不得随意更改,全家严格执行。
向本文作者提问
赵继华·主治医师
赵继华主治医师三甲不可处方
恩施州民族医院小儿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64|响应时长16667分钟
擅长:擅长呼吸系统疾病、呕吐腹泻、过敏性紫癜、川崎病、营养不良、过敏症、婴幼儿发育、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喂养、新生儿行为评估、各种疑难危重症的诊治,对临床知识家庭转化、儿童保健、疾病预防有独到的见解!
¥49
问医生
阅读数 7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