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清补”滋阴防秋燥,阳气收、阴气长...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的到来,标志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暑气渐渐消退。
“出暑”入秋要养阴
入秋养生,顺应秋收冬藏的养生特点。秋冬养阴,滋养阴液,以防燥邪伤津导致的阴津不足,以助收藏之气。
处暑即“出暑”,此时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为主,可多食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百合等。入秋,中医有“少辛增酸”的说法,少吃辛辣物,多吃些酸味食物如石榴、葡萄、柚子、酸枣等起到润燥、滋养阴液的作用。
处暑防暑也要防寒
处暑,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 但天气变化无常,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由于昼夜之间温差增大,病邪易趁虚而入,常见的多发疾病有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腰肌劳损、心脑血管疾病、面瘫等。所以,初秋应少吹空调防阴暑,薄衣御寒不能忘。
夏末初秋,受天气短期回热(俗称“秋老虎”)的影响,处暑过后仍会出现持续高温,在酷暑闷热之时,可找阴凉之地,避免被酷热日光灼烤,以防中暑。
少食寒凉宜清补
处暑时,酷热退去,燥气仍烈,伤津耗液,容易出现口干、鼻干、痰黏、皮肤干裂等症状,所以防秋燥是此时养生的一大要事。
1. 少食寒凉之物
整个夏季因为天气炎热,人们为了补充水分而多食瓜果,所以夏末秋初之际,脾胃正处于一个虚弱的状态。这个时期不能吃的过于寒凉,不然脾阳亏虚,原动力不足,全身气血生化受到影响,水湿凝聚不散,容易形成外干内湿,常常表现为舌苔白、胖大,舌体齿痕多等症状。
2. 处暑宜“清补”
秋后的调理进补十分必要,但秋季的“补”应以“清补”为主。“清补”可以选择一些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瘦肉、鱼、鸡、牛肉等。
运动饮食要适量
1. 饮食要适量
处暑饮食宜适量,不可过饱,更不能贪冷饮,早晨喝碗热粥,既能防秋燥又能养胃。银耳粥、莲米粥、芝麻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2. 运动要适度
处暑时,人体正从生发过渡于收敛内养阶段,应适当减少晚间娱乐活动且要坚持午睡、早睡早起。运动不宜过猛,可选择登山、打太极拳、游泳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