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朱圣旺

阳痿并不只是补肾采阳

阳痿并不只是补肾采阳

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阳痿已屡见不鲜,认识和治疗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在我从医中发现很多患者一听到阳痿一词就粗略认识就是要补肾阳,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

阳痿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但对发热、过度劳累、情绪反常等因素造成的一时性阴茎勃起障碍,不能视为病态。

病因
1. 禀赋不足,劳伤久病
2. 七情失调
3. 饮食失节
4. 外邪侵袭
病机
基本病机为肝、肾、心、脾受损,气血阴阳亏虚,阴络失荣;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导致宗筋不用。病位在宗筋,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肾、心、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且多虚实相兼。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因本病有虚有实,亦有虚实夹杂者,故首先当辨虚实。标实者需区别气滞、湿热;本虚者应辨气血阴阳虚损之差别,病变脏器之不同;虚实夹杂者,先别虚损之脏器,后辨夹杂之病邪。
治疗原则
实证者,肝郁宜疏通,湿热应清利;虚证者,命门火衰宜温补,结合养精,心脾血虚当调养气血,佐以温补开郁;虚实夹杂者需标本兼顾。
证治论治
1.命门火衰
症状: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薄清冷,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壮阳。
方药:赞育丸加减。
常用药:巴戟天、肉桂、仙灵脾、韭菜子、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当归。
2.心脾亏虚
症状: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熟地黄、枣仁
远志、仙灵脾、补骨脂、九香虫、阳起石、木香、香附。
3.肝郁不舒
症状:阳事不起,或起而不坚,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适,食少便溏,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当归、白芍、生地黄、枸杞、白术、茯苓 甘草。
4.惊恐伤肾
症状:阳痿不振,心悸易惊,胆怯多疑,夜多噩梦,常有被 惊吓史,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益肾宁神。
方药:启阳娱心丹加减。
常用药:人参、菟丝子、当归、白芍、远志、茯苓、龙齿、石菖蒲、柴胡、香附、郁金。
5.湿热下注
症状:阴茎痿软,阴囊潮湿,瘙痒腥臭,睾丸坠胀作痛,小便赤涩灼痛,胁胀腹闷,肢体困倦,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丹皮、山栀、黄芩、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柴胡、香附、当归、生地黄、牛膝。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1. 命门火衰
主穴:关元、中极、太溪、次髎、肾俞、命门、三极
2. 心脾亏虚
主穴:关元、中极、次髎、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心俞、章门、神门。
3. 肝郁不舒
主穴:中极、太冲、次髎、肝俞、阳陵泉、期门。
4. 湿热下注
主穴:中极、曲骨、次髎、三阴交、膀胱俞、阴陵泉。
5. 惊恐伤肾
主穴:中极、百会、次髎、肾俞、神门、三阴交、气海、心俞。
转归预后
本病之预后,视不同病机与病情轻重不同而异,大多预后良好。恣情纵欲或思虑过度而致命门火衰,气血亏损者,适当治疗与调养,精血自能恢复。对肝郁、惊恐、湿热而致气机不畅,气机逆乱,经络阻遏者,当各种病理因素去除后,病情亦可向愈。但对先天不足,天癸缺失,或久病痰瘀闭阻经络者,则预后大多不良。
预防调护
1.控制性欲,切忌恣情纵欲,房事过频,手淫过度,以防精气虚损,命门火衰,导致阳痿。宜清心寡欲,摒除杂念,怡情养心。
2.不应过食醇酒肥甘,避免湿热内生,壅塞经络,造成阳痿。
3 .极治疗易造成阳痿的原发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等。

4 .情绪低落,焦虑惊恐是阳痿的重要诱因。精神抑郁是阳痿患者难以治愈的主要因素。调畅情志,怡悦心情,防止精神紧张是预防及调护阳痿的重要环节。

阳痿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就治,导致在精力和金钱上的浪费,这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不能简单的补肾助阳,要进行辩证论治和预防调护也是很重要的,值得大家学习。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浅谈脾虚湿盛的诊疗思路

湿邪黏腻,易阻遏气机,气机枢纽,在 X于中焦。中焦主运化,受湿所困,运化不 力。然脾虚之人,运化失职,湿邪因出。 治疗当健脾气,去湿邪,畅气机。 药用党参 茯苓甘以健脾,白术苍术辛散 苦燥以去除湿邪,陈皮枳壳柴胡等调畅气 机。 又脾土易受肝木所克,故当增加白芍防风 柔肝疏肝,脾土湿困也可因肾阳虚衰,气 化不利所致。可适当增加肉桂附子等心温 补肾阳。或增加如薏苡仁泽泻木通车前 子等利湿之品,使邪从下焦而出。 所以基础方就是四君子汤。

朱圣旺

住院医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159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阳痿并不只是补肾采阳

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阳痿已屡见不鲜,认识和治疗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在我从医中发现很多患者一听到阳痿一词就粗略认识就是要补肾阳,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 阳痿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但对发热、过度劳累、情绪反常等因素造成的一时性阴茎勃起障碍,不能视为病态。 病因 1. 禀赋不足,劳伤久病 2. 七情失调 3. 饮食失节 4. 外邪侵袭 病机 基本病机为肝、肾、心、脾受损,气血阴阳亏虚,阴络失荣;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导致宗筋不用。病位在宗筋,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肾、心、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且多虚实相兼。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因本病有虚有实,亦有虚实夹杂者,故首先当辨虚实。标实者需区别气滞、湿热;本虚者应辨气血阴阳虚损之差别,病变脏器之不同;虚实夹杂者,先别虚损之脏器,后辨夹杂之病邪。 治疗原则 实证者,肝郁宜疏通,湿热应清利;虚证者,命门火衰宜温补,结合养精,心脾血虚当调养气血,佐以温补开郁;虚实夹杂者需标本兼顾。 证治论治 1.命门火衰 症状: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薄清冷,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壮阳。 方药:赞育丸加减。 常用药:巴戟天、肉桂、仙灵脾、韭菜子、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当归。 2.心脾亏虚 症状: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熟地黄、枣仁 远志、仙灵脾、补骨脂、九香虫、阳起石、木香、香附。 3.肝郁不舒 症状:阳事不起,或起而不坚,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适,食少便溏,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当归、白芍、生地黄、枸杞、白术、茯苓 甘草。 4.惊恐伤肾 症状:阳痿不振,心悸易惊,胆怯多疑,夜多噩梦,常有被 惊吓史,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益肾宁神。 方药:启阳娱心丹加减。 常用药:人参、菟丝子、当归、白芍、远志、茯苓、龙齿、石菖蒲、柴胡、香附、郁金。 5.湿热下注 症状:阴茎痿软,阴囊潮湿,瘙痒腥臭,睾丸坠胀作痛,小便赤涩灼痛,胁胀腹闷,肢体困倦,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丹皮、山栀、黄芩、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柴胡、香附、当归、生地黄、牛膝。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1. 命门火衰 主穴:关元、中极、太溪、次髎、肾俞、命门、三极 2. 心脾亏虚 主穴:关元、中极、次髎、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心俞、章门、神门。 3. 肝郁不舒 主穴:中极、太冲、次髎、肝俞、阳陵泉、期门。 4. 湿热下注 主穴:中极、曲骨、次髎、三阴交、膀胱俞、阴陵泉。 5. 惊恐伤肾 主穴:中极、百会、次髎、肾俞、神门、三阴交、气海、心俞。 转归预后 本病之预后,视不同病机与病情轻重不同而异,大多预后良好。恣情纵欲或思虑过度而致命门火衰,气血亏损者,适当治疗与调养,精血自能恢复。对肝郁、惊恐、湿热而致气机不畅,气机逆乱,经络阻遏者,当各种病理因素去除后,病情亦可向愈。但对先天不足,天癸缺失,或久病痰瘀闭阻经络者,则预后大多不良。 预防调护 1.控制性欲,切忌恣情纵欲,房事过频,手淫过度,以防精气虚损,命门火衰,导致阳痿。宜清心寡欲,摒除杂念,怡情养心。 2.不应过食醇酒肥甘,避免湿热内生,壅塞经络,造成阳痿。 3 .极治疗易造成阳痿的原发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等。 4 .情绪低落,焦虑惊恐是阳痿的重要诱因。精神抑郁是阳痿患者难以治愈的主要因素。调畅情志,怡悦心情,防止精神紧张是预防及调护阳痿的重要环节。 阳痿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就治,导致在精力和金钱上的浪费,这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不能简单的补肾助阳,要进行辩证论治和预防调护也是很重要的,值得大家学习。

朱圣旺

住院医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158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爱肺炎—浅谈中医认识

一般认为,肺炎属于温病学“风温”的范围。如叶天士说:“春季温暖,风温极多”,陈平伯说:“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但发生在冬季的,则属冬温;春季温病除风温外,还有春温。我理解风温、冬温、春温,主要是指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但肺炎不尽属温病。特别是肺炎初起,也有表现为虽然发热,甚至是高热,而恶寒无汗,咳嗽胸憋,脉象浮紧而数,舌淡苔白;老人肺炎,常不发热,自汗出,恶风寒,精神萎糜,胸闷而喘,也为临床所常见。前者为风寒袭表,肺气失宣,可用麻黄汤或葱豉桔梗汤,后者则俨然《伤寒论》太阳篇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肺炎多属伏邪,前人在实践中观察到,同属温病却有轻重的不同,有的由卫而气而营而血,“如天然节奏然”;有的一开始就高热神昏,伤阴动血,于是就有“新感”、“伏邪”的说法。以感而即发,由表及里,病情渐次按卫气营血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归属“新感”,属于“暴感”一门。以甫病就见里热内炽,或气营同病的归属于“伏邪”。   伏邪者,邪伏于内之谓。古人限于时代条件,对所伏之邪,多指为寒,即所谓“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这就是“伏寒成温说。”至于邪伏何处?有说少阴的,有说肌肤的,有说骨髓的,有说少阳的,有说募原的,实际上温病不必定是因寒邪内伏,变化成温;对邪伏部位的推测,无非是发病之后的表现,如少阴属肾,肾主藏精、主水,故甫病即阴伤、舌绛、神昏、动风痉厥者则推测其邪是伏藏于少阴;甫病即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的,即谓邪伏于少阳……。关于伏邪的成因及邪伏的部位,正确与否,还可以讨论,但是伏邪温病却是客观存在的,其热多因新感而诱发、引动,这就不能和新感温病“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轻气”……同一个治法,叶天士已经明确地指出过伏邪温病“不与暴感门同法”。而今日所见之肺炎,又确以伏邪温病为多。如果看不清这一点,还是辛凉轻剂、辛凉平剂、时时轻扬法那一套,显然就是病重药轻,势必因延误失治而使病邪鸱张,酿成燎原之势。同理,伤寒也存在伏邪的问题。太少合病,三阳合病,就是新感伏邪并存的例子,如无伏邪,那有一受风寒,表未解而里热就盛的道理。   如前所述,古人多以温病(春温)为冬令受寒,感而不即发,伏藏体内至春乃发,我们今天不要受这些说法的拘束。证之实际,所伏之邪即是温毒(古有此说,不是硬套西医病毒的意思,如清人杨玉衡说他的增损双解散,“专治温毒……投无不效”),此外还多有兼挟,如肠胃积滞之热、痰热、痰浊、湿热、水饮,也当属广义的“伏邪”。伏邪不是凭空构想而来,而是以临床见证为依据的。   新感伏邪还有虚实之异,新感为暴受外邪,故一般多属实证;伏邪则因病邪久踞体内,已经耗伤人体正气。特别是津液之伤,无论伤寒或温病都是值得注意的,前人说热病“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高鼓峰、陈修园也提出过“存津液为伤寒论之第一奥旨”的观点,提示我们在肺炎的治疗中,要注意顾护正气,攻邪时要掌握好分寸,务使药证相当,不要一味寒凉,诛伐无过。在临床上,“热中未已,寒中又起”的例子是不少的。

朱圣旺

住院医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1502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