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焦虑情绪,有妙招
随着社会发展,压力变大,很多人往往面对焦虑情绪不知所措。
别太担心了,这里给大家来点小妙招。都可以做自我调节试试哦,比如居家,可以与家人沟通、做深度放松练习、欣赏动听的音乐、体验令人愉悦的事等都可以暂时缓解焦虑情绪。另外,我们可以用“主动式休闲”充实自己。尝试着做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比如下棋、看书、烹饪、学习新技能等需要一直投入精力的行为能达到理想的结果。在主动式休闲中,我们会产生专注忘我的“心流体验”,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不仅可以应对生活或工作带来的焦虑感,还能够提升假期生活质量,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是是替代外出活动的良好选择。不妨试试看哦!
向本文作者提问

李玲霞主治医师
武汉市武东医院精神科
好评99%|接诊量4899|响应时长17分钟
擅长:对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性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发育迟缓、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治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25起
问医生
#预防#日常护理#精神心理科#焦虑状态#焦虑障碍#其他特指的焦虑障碍#焦虑状态
阅读数 1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担心父母,愿离开父母,拒绝上学或单独就寝并发其他焦虑症及抑郁症,出现自伤及自杀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简介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对离家或与依恋对象分离一种持续的,激烈的恐惧,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8-24个月的儿童正常情绪。该病主要表现为担心父母在分离后受到伤害,因此愿离开父母,拒绝上学或单独就寝等,部分患者还伴有躯体症状。目前对分离性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及药物治疗,经过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症状表现对分离过度担心、苦恼,担心亲人的安危,愿离开家人,反复做离开家人的噩梦。诊断依据分离性焦虑的诊断要依据症状标准、病程标准、严重程度等方面,才能够进行诊断。1.症状标准(1)预计将离开家或与主要依恋对象分离时,或当这些情况真实发生时,经历反复发作的极端痛苦;(2)当与依恋对象分离时,担心其健康或死亡;(3)他们担心有些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例如走失、绑架或出现意外,将令他们能再与重要的依恋对象团聚;(4)因为害怕分离,愿意或拒绝单独外出;(5)持续且极度害怕或愿意在家或其他环境中单独待着,或是缺乏重要依恋对象陪伴而独处;(6)拒绝在身边有一个主要依恋对象陪伴之时睡觉,或是离开家睡觉;(7)反复出现表达个体分离焦虑内容的噩梦;(8)躯体症状,如头疼、腹部适、恶心、呕吐,儿童常见,当与主要依恋对象分离或预期分离时出现。2.病程标准(1)儿童和18岁以下青少年持续至少4周;(2)成年人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3.严重程度标准导致临床的显著痛苦或社会、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受损。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美国成年人中分离焦虑障碍12个月的患病率为0.9%~1.9%,儿童6~12个月的患病率估计为4%[1]。是否可以治愈?本病可以治愈,及早通过心理及药物治疗后基本能控制症状,达到临床痊愈。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