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家长怎么应对?
1
物理降温法
用34-37℃温水擦拭全身,每次擦拭时间>10分钟,还可采用水温比体温稍低的温水浴,切不可使用酒精擦拭。一般不建议行冰敷,可用20-30℃冷毛巾做冷湿敷,将湿毛巾至于前额、枕部或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
服用退热药物
如果采取物理降温后,体温仍>38.5℃,最好服用退热药物,一般建议家长常备退热药在家中。
目前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婴儿和儿童高热时的首选退热药,它的解热作用缓和而持久,疗效好、副作用少、吸收迅速完全;布洛芬,退热速度快,效果显著,且退热持续时间可维持6~8小时,可以减少服药的次数,副作用相对较小。
在使用时家长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者遵医嘱用药。
3
饮食起居的改善
要为宝宝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20-24℃为宜,保证宝宝的良好休息,尽量减少亲友的探望,以防交叉感染。饮食宜清淡,减少胃肠道负担,若宝宝无食欲,不要强迫喂食,以免引起呕吐或食而不化。
4
出汗时护理方式
发热的宝宝出汗多,应少量勤喂温水、米汤等。发热时要适当减少衣服,切不可用衣被捂着,被汗浸湿的衣服要勤换,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汗腺阻塞或并发感染。加强居室通风,使空气流畅,每次通风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
5
特别注意
如既往有反复热性惊厥的儿童,一定要及时服用退热药(或)镇静药。万一发生惊厥,家长要保持冷静,保持周围空气流通,侧卧位防止呕吐物造成窒息,如牙关紧闭,切不可暴力撬开,及时就近就诊。
6
密切观察宝宝
向本文作者提问

赵继华主治医师
恩施州民族医院小儿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64|响应时长16667分钟
擅长:擅长呼吸系统疾病、呕吐腹泻、过敏性紫癜、川崎病、营养不良、过敏症、婴幼儿发育、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喂养、新生儿行为评估、各种疑难危重症的诊治,对临床知识家庭转化、儿童保健、疾病预防有独到的见解!
¥49起
问医生
#婴儿#儿科#小儿症状#发热#热性发热#新生儿环境性高温#发热
阅读数 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高热、神志异常、头晕严重者可并发低血容量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般需要药物治疗,暂手术治疗简介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典型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可达到40℃以上)、神志清、多汗或汗等。常见并发症有休克、心力衰竭等。热射病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暂手术治疗。病死率与发病后体温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如果体温在半小时内降至40℃以下,则一般预后较好;如果经过治疗后体温下降慢或仍然较高者,则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症状表现典型症状高热、神志异常、多汗或汗。诊断依据查体常表现为高热、面色苍白、多汗、血压下降等,结合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头颅CT、头颅MRI等检查,可见体温高于40℃、肝转氨酶明显升高(大于120IU/L)、血小板明显下降(小于100*109个/L)、肌酸激酶升高即可确诊。热射病有哪些类型?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年轻人在高温、湿热环境下,高强度的运动导致机体温度迅速升高,高于40℃,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发展快。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年老、体弱、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高温和通风良环境中久留,病人出汗,导致散热减少。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比较罕见,人群发病率约为(17.6~26.5)/10万,但病死率高,通常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1]。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及时进行降温治疗,并发症少,一般可以治愈;体温越高,并发症越多,病情越严重者,预后越差。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