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国喜
本文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国喜
自从在头条发表了《看不懂精液常规化验单没关系,只需3分钟你就能全都学明白》的文章后,很多男性网友纷纷咨询,很多问题都集中在“小蝌蚪”本身。现在仅就大家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
很多人在做完精液常规检查后被医生告知患有弱精子症,那么什么叫弱精子症,依据的标准又是什么,这种情况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弱精子症,用最通俗的一句来来简单概况,就是“小蝌蚪”跑得不够快。
在回答弱精子症的诊断标准前,必须要介绍一下国内关于精液常规检查的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在做精液常规检查时标准尚未统一,有的依据的是最新标准,有的依据是人类精液实验室检验手册第四版的标准。
对普通人来说,也不用去纠结自己的检查执行的是哪个标准,因为本文都会涉及到。
诊断弱精子症的关键指标是精子的总活力(活力),这也是考量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是第四版标准,在活力检测这一项中,一定会有a、b及a+b等字样。根据这个标准,只有“小蝌蚪”的活力a+b≥50%,或者a≥25%才属于合格,反之则不合适。
如果是最新标准,在总活力这项中,将“小蝌蚪”的运动情况定义为活动运动型(PR)、非运动活跃型(PR)和完全不动型(IM)三种。
采用这个标准的检查结果,只有PR+PR≥40%,同时PR≥32%时才算合格。
其实,大家只要看着上面的检查结果,再对照其中的标准,不管是执行的哪一版都能知道自己合不合格。
导致“小蝌蚪”跑得不够快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这个问题相信是很多网友最关心的,解释起来也是最复杂的,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本文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
“小蝌蚪”跑不快无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自身原因,还有一种是外部原因。
其中自身原因包括“小蝌蚪”结构性缺陷、先天营养不足及自身“带病”等。
“小蝌蚪”吃不饱饭(充能不足)、致病菌感染等情况则属于外部因素。
有的医院在精液常规检查中还有一个项目:伊红染色。这是一项用来了解一动不动的“小蝌蚪”是死是活的检查方法。
如果符合弱精子症诊断标准,同时完全不动的“小蝌蚪”还活着的占多数,说明引起弱精子症的因素中有鞭毛存在结构性缺陷的自身原因。如果死亡的占多数,则说明原因至少还有附睾病变的外部因素。
正因为引起“小蝌蚪”活力差的原因有很多,所以人们被诊断为弱精子症后,试图通过调理或者吃某种药就给补回来的想法并不科学,因为只有找到病因并且采取针对性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小蝌蚪”跑得不够快的内部原因都有哪些?
A、由各种疾病造成的睾丸萎缩、睾丸生精功能异常,精子发育畸形。
其中,包括泌乳素瘤、糖尿病、肾上腺和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
同时,精索静脉曲张、重金属、药物、辐射及睾丸局部温度升高等也可导致睾丸病变或生精功能异常。
另外,吸烟喝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的睾丸炎等睾丸自身病变,也会导致“小蝌蚪”活力降低。
B、由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小蝌蚪”先天营养不足。
众所周知,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是“小蝌蚪”发育的重要基础物质,如果缺少势必会导致“小蝌蚪”活力下降。
另外,由于自体免疫原因导致“小蝌蚪”出现抗精子抗体而互相残杀,从而导致“小蝌蚪”活力不足。
“小蝌蚪”跑得不够快的外部原因都有哪些?
A、附睾、精囊和前列腺等生殖系统的感染。
其中包括由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引起附睾炎和前列腺炎,前列腺和精囊特异性感染和非特异性感染等导致“小蝌蚪”吃不饱。
B、支原体等传染性疾病。
包括单纯疱疹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及支原体等外部的感染导致“小蝌蚪”跑不快。
C、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
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因改变精液环境导致“小蝌蚪”吃不好。
正是由于引起“小蝌蚪”跑不快的原因有很多,所以临床医生往往要求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并且在积极戒烟戒酒、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的同时,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