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和CT辐射对身体伤害大么?
不加防护的医疗辐射确实会给人体带来可怕的影响,但做好防护措施、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 X 光和 CT 一类的医学检查,实际上并不可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各类医学检查日益多样。与此同时,检查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人们的关注。
例如常用的 X 射线医学检查和治疗,有些人认为接触了它们就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得不偿失;还有些人认为使用 X 射线设备,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事实真的如此吗?
「辐射」是什么?
辐射是一个物理学名词,一般根据其能量的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分为两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所谓「电离」是指生物体受到辐射时,某些组织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造成损害的过程。
非电离辐射能量较弱,没有电离能力,例如手机、电脑、微波炉、通信基站等设备发出的电磁波,都属于此种。
一般情况下接触这些非电离辐射,相关科学研究中均未发现对人体有损害的证据。
而医学检查中用到的 X 射线,属于具有电离能力、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的电离辐射。
认识 X 射线
在生活中,X 射线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医学检查,例如 X 射线拍片和 CT 扫描,它们都是利用 X 射线的物理性质进行的。
X 射线和阳光、无线电波一样,是一种能量束,它波长短、能量大,具有穿透作用。因此,利用 X 射线拍摄,就能显示人体内部的许多病变,为医生提供非常有价值且准确的诊断信息,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 X 射线设备「CT」诞生后,大大改善了脑部疾病难以诊断的情况,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电离辐射所造成的损害分为:随机性效应和非随机性效应(一般称为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发生几率很微小,除了少数特殊情况,一般日常生活、就医当中,不会发生这种效应。
与我们就医相关的是非随机效应,也就是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辐射剂量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确定性效应是一种有「阈值」的效应
辐射要对人体造成损害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这个剂量就叫做「阈值」。人受到的辐射,若在阈值剂量之下,视作不危害人体;若超过阈值越多,则危害的严重程度越高。
在医学检查中,X 射线的使用都严格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远远小于之前提到的剂量阈值,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损害。
如何衡量辐射剂量?
因为不同的生物组织对于辐射的敏感度不同,所以人体受到辐射后,不同部位的健康风险也不同。
科学家们为了明确描述这个情况,就引入了「Effective radiation dose」即「有效辐射剂量」的概念,同时制定了一个单位 millisievert(中文名毫西弗,简写为 mSv)来衡量它。
有了「有效辐射剂量」的概念后,对于辐射风险就能更好量化,从而更好地避免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天然辐射无处不在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辐射也是无处不在的,包括来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和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因而这些辐射就被称为「天然背景辐射」,也叫「天然本底辐射」。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一个正常人一年中接受到的「天然背景辐射」量大约为 3 mSv。
这个辐射剂量并不是固定的,根据自然条件不同(例如海拔高度,日照时间等),会略有差别,因此文中的衡量标准均取 3 mSv 这个平均值。
了解了「天然背景辐射」之后,我们便可以简单地量化各种医学检查的剂量了。例如:
拍一张胸片的剂量大约为 0.1 mSv,相当于人在 10 天内受到的「天然背景辐射」;
而给四肢拍一张 X 光片的剂量大约为 0.001 mSv,仅相当于人在 3 小时内受到的「天然背景辐射」。
由此可见,及时准确而且风险可控的辐射检查,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治,在这个过程中,利是远大于弊的。
如何防护辐射?
根据 X 射线的物理性质,即穿透任何物质时强度会减弱,便可制定出一系列安全可靠的防护方案。
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足够的屏蔽物(屏蔽材料),便可阻挡辐射,确保人身安全,达到防护目的。因此屏蔽防护的要点是在射线与人体之间放置能有效吸收射线的屏蔽材料。
1. 在公众防护方面,阻挡 X 射线常用的屏蔽材料是铅板、混凝土墙,或是含钡水泥墙。
作为 X 射线设备使用方,需要做好这些防护措施,同时还要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现在,我国对于医疗辐射的管理已相当安全,X 射线设备使用时,对操作设备的医师和周边的环境一般也不会造成影响。
2. 在受检者防护方面,常采取的措施就是对非检查部位进行屏蔽。
作为患者,在接受辐射检查时,可以请放射技师给予适当的屏蔽防护,如穿戴铅衣、铅围脖、铅帽、铅围裙等,以避免敏感器官受到不必要的辐射。
向本文作者提问

曾沣住院医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23667|响应时长727分钟
擅长: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内外妇儿骨科男科等相关疾病,能够给患者提供宝贵的意见!
¥100起
问医生
#乳房X线照相#胸部X线检查#肺癌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症状有咳嗽、痰血/咯血、发热、喘鸣、胸痛治疗效果与病情进展有关,早发现治疗效果好本病需终身随访,监测病情变化进行治疗简介肺癌或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肺部结构,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其余为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主要包括两个亚型,腺癌和鳞癌[1,2]。症状表现[1,2]:本病症状明显,以咳嗽、咯痰/咯血、发热为主要表现。诊断依据[1,2]:本病确诊以肺活检(经皮肺活体组织检查)结果为准。有条件者应在确诊同时检测肿瘤组织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和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ROS1)融合基因等,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也可考虑检测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水平,以便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疾病类型[1,2]:1.非小细胞肺癌(NSCLC):腺癌、鳞癌、大细胞癌、腺鳞癌等。(1)非小细胞肺癌分为Ⅰ、Ⅱ、Ⅲ、Ⅳ期。Ⅰ期:早期,肿瘤位于肺组织中,尚未发生转移。Ⅱ期:中期,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肺门附近的淋巴结。Ⅲ期:中晚期,指癌细胞已经进一步转移纵隔或肺外淋巴结。Ⅳ期:晚期,肿瘤出现胸膜转移、胸腔积液或全身多处转移,如肝、脑、骨等。2.小细胞肺癌(SCLC)。是否具有传染性[1,2]?。是否常见[3,4]?本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且上升较快。2018年全球统计数据显示,肺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3]。在我国,肺癌是30年来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据我国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肺癌分别为男性和女性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和第二位,而死亡率均居首位[4]。是否可以治愈[1,2]?部分早期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等方式获得临床治愈(各种临床症状在经过规范的治疗后,得到了控制或者已经消失)。其他患者也可通过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行治疗,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控制肿瘤进展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肺癌患者的预后由患者综合情况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发现时肿瘤的TNM分期。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Ⅰ期5年生存率约为70%,Ⅱ期约50%,Ⅲ期约15%,Ⅳ期为5%左右。对于我国的小细胞肺癌患者,上述数据分别为45%、25%、8%、3%。是否遗传[1,2]?肺癌在对环境致癌物易感的人群和(或)个体中可能存在遗传性。是否医保范围?是。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