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康宁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寒风凛冽,感冒患者越来越多,不少患者选择使用各种中成药对抗感冒。但是为什么对于有些患者来说,服药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面对各种感冒药物的时候,您知道是该“驱寒”还是“清热”吗?
从中医角度看,治疗感冒要进行辨证,药一定不要乱吃。那么小小的感冒,究竟藏着什么玄机呢?
今天咱们聊聊普通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是人体感受了“外邪”。中医所讲的外邪,是“风、寒、暑、湿、燥、火”,就是我们说的“六淫”——自然界中本来就有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就像四季一样平常,为什么突然变成了“六淫邪气”呢?都是“过度”坏的事。
风寒感冒
举个例子,刮风是正常的,但如果风特别大,体弱的人、老人和孩子就很容易感冒、咳嗽,这时候“风寒”就成了主要的病因。
恶寒、发热、头痛、身体酸痛、流清鼻涕、打喷嚏,但一般发热比较轻、怕冷比较明显,而且嗓子一般不疼、不红肿,汗不多或者无汗,看看舌头,舌苔是偏白色的——出现这些感冒症状,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是“风寒感冒”。
中医的辨证就是“风寒束表”,治法是“发汗解表”,感冒清热冲剂、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这些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风热感冒
有风寒,就会有风热。夏天天气比较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发热、咽痛、口干、不怕冷或者轻微怕冷、出汗多、流黄鼻涕,这时候往往嗓子是红肿的,舌苔发黄,小便也是黄的,这时候金花清感颗粒、银翘解毒片、金莲清热颗粒、蓝芩口服液、清热解毒软胶囊、金莲花胶囊等等,就可以用了。
其实风寒和风热很容易区别,无非就是有没有怕冷、有没有咽痛、舌苔颜色不同,当然脉象也会不同,不过对于非中医人士,脉象不作深究。
胃肠型感冒
还有一类感冒,我们习惯叫做“胃肠型感冒”,多半发生在夏季,天气炎热、湿气很重,吹空调又受了风寒,既有“风寒”来袭,又有“湿邪”作怪——“湿邪”有它独特的症状,比如身体沉重,头昏沉,流浊涕,口中黏腻,恶心,食欲差,大便稀或者粘滞不爽,舌苔是腻的。有了这些证据,“藿香正气水”往往是对症的选择。
这是中医角度最常见的三种感冒,抓住主要症状就很容易分辨。当然临床上感冒变化很快,一开始是风寒,有可能过了几天就变成了风热,那么用药就要随之变化;有时候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病情多变,如果中成药使用不当,还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如果不确定的话,还是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大夫,中成药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用汤药治疗。
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一点简单的辨证、用药常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里常用的生姜、大葱等看起来不起眼的食材,都是宝贝:风寒感冒了,切几片生姜外加一根葱白煮水,喝上一碗发发汗,没准儿第二天就有效果。
什么叫“辨证”
没有学过中医的朋友,对“辨证”一词总是有诸多的疑惑。证,是中医独有的概念,可以认为是一组症状的集合,也可以认为是从一组症状中提取出来的核心要素,它和“症”有着本质的不同,“证”一定是要经过医生的思维加工处理过的,就像解数学题一样,脑子里一定要有个公式或者模板才行,这个思维加工的过程就是“辨”,医生是在心里去思考患者的“证”。
“证”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动态变化着,患者服用了中药之后,病情在不断变化着,证也在变化着,原来的药物有可能就不对症了,需要随时调整。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要定期调方子的原因,这也是重新辨证的过程。
中医治病遵循 “理、法、方、药”这四个层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疾病的大部分信息,经过辨证确定疾病的主要机理。有了机理,就有了相应的治法;有了治法,就有了相应的方剂,自然就可以开出对应的中药来。中医治病的关键在于“辨证”,确定疾病的机理是第一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文章 感冒头顶痛是什么原因


跨界医疗探索者
文章 感冒伤嗓子吗


全球医疗视野
文章 感冒发烧喉咙痛可以用热水泡脚吗


生命守护者联盟
文章 感冒了口干舌燥是什么原因


生命之光传递者
文章 冬天风热感冒是热出来的吗


健康驿站
文章 狂犬病早期症状像感冒


健康饮食指南
文章 感冒引起的中耳炎怎么办


远程医疗新视界
文章 老年人感冒了补充点什么营养


健康知多少
文章 感冒了能喝豆浆吗


医疗之窗
文章 感冒全身酸痛是怎么回事 如何快速治疗感冒


医疗数据守护者
大家都在问


肖爱莲
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骆长永
主治医师
中医呼吸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林志来
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