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早知道
作为成年人,一定都听过或者做过心电图。不论是在住院、心内科门诊,心电图往往也是一项常规的检查。
虽然对名词很熟悉,但大家对心电图的了解还很少,甚至有朋友说「做心电图的时候,担心被电击到」,所以每次做心电图都特别紧张。
作为最常见、最基本的一个身体检查,心电图虽然看起来高深,但每个朋友都可以了解一下,至少在检查的时候,不会紧张,看到检查结果的时候,不会一头雾水。
心电图是对心脏放电吗?
心电图并不是对心脏放电,它是记录心脏自己的电活动的。
心脏的跳动,是靠自己电信号来指挥的。心电图机可以把这些信号记录下来,通过曲线表示出来,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心电图。
如果心脏有问题,心脏的电信号也会出现异常,心电图的曲线就会不一样。医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曲线,来判断患者的心脏有没有问题,出现了什么问题。
心电图检查并不会对心脏放电,也不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它只是一个记录的装置,大家在做心电图检查时候,也不用太紧张了。
体检需要做心电图吗?
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机构都将心电图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几乎无论老幼,在体检时都进行心电图检查。
从宏观的经济学角度分析,没必要这么做。一般人群中,心电图异常的比例很低,成本与效益不符。另外,心电图中一些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异常改变,如偶发早搏,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说,心电图正常至少可以排除很多疾病,而且我国的心电图价格也就在几十元,一般人都能接受。为了安心,查心电图,也可以理解。
不过,这些人体检一定要做心电图:
- 60 岁以上的人;
-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
- 常年抽烟者。
这几类人群,发生心脏疾病的概率大大高于其他人,非常有必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哪些心电图结果需要重视?
心脏的电信号非常复杂,非心脏专科的医生,有时也难以彻底搞清楚。如果对心电图的结果有疑问,最可靠的是找心内科的医生去解读报告。
一般来说,「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不齐」等这些字眼意味着相对正常的心电图。
出现「传导阻滞」「心肌梗死」「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结果时,就要重视,及时去心内科就诊,病情严重的时候,还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心电图的「窦性」是什么意思?
心电图的报告单有长有短,有些报告上会直接写「正常心电图」,有些则是一大堆看不明白的专业术语。
比如很多报告上,第一句话就是「窦性心律」,很多人不解,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这要先恭喜你,正常心律就是窦性心律。「窦性」指的是心脏的一个解剖结构「窦房结」,「窦性心律」就是指挥心脏跳动信号,是由窦房结发起的,这是正常心跳的起源。
心脏跳动必须从「窦房结」开始启动,否则就是异常或疾病。
心脏有问题,心电图一定异常吗?
有些朋友有这种经历,心脏不舒服,医生让做个心电图,结果心电图没事。这又是为什么呢?
心电图是分析心脏电活动的工具,只是反应心脏的一方面。医生们中间流传的一个比喻,就很形象的解释了各种心脏检查的作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如果把心脏看成一个房子:
- 心脏彩超,看房子是几室几厅、房子的墙还好不好;
- 心电图,看电路是不是正常;
- 冠脉造影,看房子的水管有没有堵,有没有漏。
我们可以看出来,只有心脏的「电路」发生问题的时候,心电图才会有异常。
当觉得心脏不舒服,心电图却没事的时候,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 疾病「狡猾」没逮住:而且,心电图反应的是当时的心脏「电路」,有些心律失常是一阵一阵发作的,在没有发作的时候,心电图就看不出异常。所以,有时候医生会建议患者做一个「24 小时心电图」连着看 24 小时,争取把异常的心电图「逮住」;
- 不是心脏的问题:「心脏不舒服」这是很主观的感觉,有这种感觉不一定是心脏的问题,也有可能一时情绪紧张,也有可能是胃病。胃和心脏的距离比较近,感觉上很容易混淆。有时候「胃痛」的病人,去看消化科,医生也会让做个心电图;
- 病变太轻:当心脏异常十分轻微时,心电图就识别不出来了,可能需要其他的检查;
- 病变太严重:有时候心脏疾病太严重,导致心电图判断是「假正常」,这跟心电图的原理有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超声、胸片等其他心脏检查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