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的心理及社会因素
人格特点
神经性贪食症病人具有:歇斯底里特征、情绪不稳定、好交际的倾向。
(2)Kreipe总结出可导致患者进食障碍的危险增加的13想人格特征。
自我评估差、难以表达负性情绪、悲哀、难以处理矛盾、追求完美、取悦别人、依赖性强、被注意的需求、难以处理与父母的关系、独立生活的困难、父母高期望、对长大或性成熟感到害怕、要求更加独立。
怕胖的恐惧和体象障碍是引起自我挨饿的动机因素,而体重的减轻是有利的强化物。焦虑的被降低又强化了 达到或维持瘦弱体型的行为。
另外一个引发强烈求瘦欲望的重要因素是来自同伴和父母的对过重体重的批评。
心理动力学观点
(1)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对口唇受孕恐惧的防御,之所以要回避食物,是因为食物象征性地等同于怀孕,这种焦虑在青春期不断增强,所以这个阶段是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期。
(2)神经性贪食症 是由于不能发展出充分的自我感觉。当不能发展出充分的自我感觉是由母女之间的冲突型的支配关系造成的,食物成为这种失败关系的象征,女儿的暴食和泻出行为代表了需要妈妈与拒绝妈妈的冲突。
家庭动力学观点
有人提出一种能同时解释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被称为家庭动力学观点。
该理论将家庭联系考虑进来,认为孩子的进食障碍在帮助家庭回避其他冲突中起了重要作用,孩子的症状在家庭中成为了其他冲突的替代物。
Minuchin(1975)概括的关于有进食障碍孩子的家庭的特征
(1)纠结:家庭有一种过分涉入的极端形式,父母会替孩子做决定,他们相信自己确切地知道孩子是怎样感受的。
(2)过度保护:家庭成员过分关注其他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幸福。
(3)僵化:家庭试图努力维持原状,而不能弹性地解决需要家庭作出改变的问题。
(4)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家庭要么回避冲突,要么长期处于慢性能够冲突之中。
社会因素
1、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女性为追求理想体型,记忆走入进食障碍的误区。
人们大多认为,身材看起来好看似乎比健康更重要,外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竞争环境、自我价值、幸福以及成功。
2、大众传媒对进食障碍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影视、报纸杂志上的女性身材几乎都是以苗条为主;女性杂志也一再强调节食、减肥。有研究显示每天看电视越多的人,其病态进食行为与态度越严重。
3、跨文化研究发现,不同的社会对肥胖的态度是有差异的,进食障碍的患病率也有差异。进食障碍或许是最有社会文化差异的一种障碍,他更经常在工业化国家出现。研究者最初发现,这种障碍的患者绝大部分都是西方中上层的白人女性。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以瘦为美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逐渐广为流传,这就是的进食障碍在非西方国家也呈现上升趋势。
向本文作者提问

金莲玉副主任医师
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29155|响应时长45分钟
擅长:失眠,抑郁,焦虑,强迫,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青少年儿童,婚姻家庭方面的心理问题。
¥49起
问医生
#长期不能进食#进食障碍
阅读数 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过分节食、暴饮暴食、食异物是主要症状主要治疗方法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营养治疗健康的审美观念、健全的人格心理是预防关键简介进食障碍是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性疾病。此病比较常见,女性居多,主要分为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症和异食癖。临床上可能出现:进食行为异常(如饮食过少、暴饮暴食、食用非食用性物质等)、营养良、月经紊乱、焦虑、抑郁等症状,临床因分类同而症状一。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疾病的类型,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如氟伏沙明)、营养治疗(均衡膳食)、健康教育等。此病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经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是难以治愈。症状表现:典型症状:进食行为异常(如饮食过少、暴饮暴食、食用非食用性物质等)、营养良、月经紊乱、焦虑、抑郁等。诊断依据:医生会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进食障碍症状、体征,并通过体格检查(如观察患者出现对食物有可抗拒的欲望以及通过过度减肥的方式来抵消食物等)、心理测试(如用耶鲁布朗进食障碍量表,来评估神经性贪食症的严重程度)等方式进行确诊。进食障碍有哪些类型?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症异食癖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神经性厌食常见于青少年女性,男女患病率为1:(6~10)。13~14岁和17~18岁是两个高发年龄段,30岁以后少见;美国12~18岁的女性患病率约0.5%~1%,国内目前尚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神经性贪食多发生于青春晚期或成年早期女性,发病率1%~3%,男性患者仅为女性患者的1/10[2][3]。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暴食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9%。美国暴食障碍的患病率为1.9%~3.5%。多见于女性肥胖者,男女比例约为1:1.75。发病时间在20岁左右,可持续到中年以后[1]。异食癖多见于婴幼儿,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年龄大的儿童和少年少见,有调查显示2~3岁的婴幼儿中有15%出现异食行为[1]。是否可以治愈?难以治愈。患者可通过心理、药物、营养治疗缓解症状。是否遗传?是,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因本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是否医保范围?是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