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四)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概念: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通常原因为在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如下:

室壁瘤:或称室壁瘤,主要见于左心室,发生率5%~20%。体格查可见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范围较广,可有收缩期杂音。瘤内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5%,于 急性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个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

向本文作者提问
叶伟伟·住院医师
叶伟伟住院医师可处方
驿城区朱古洞乡卫生院心血管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1872|响应时长14分钟
擅长:医生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 在临床工作中,擅长高血压病(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甲状腺疾病;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隐匿性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与急性心力衰竭);各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律不齐、房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心脏瓣膜疾病(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三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肌疾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炎);心内膜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疾病(急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先天性心血管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动脉狭窄)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科普等,针对上述擅长领悟有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愿用爱心为您服务!
¥19
问医生
#陈旧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NSTEMI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性疾病。表现为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发闷、紧缩感。治疗上药物治疗为主。简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该病的发作与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有关。临床表现包括胸骨后疼痛、发闷、紧缩感、冷汗、恶心、气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急症,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因此强调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缓解心绞痛症状,挽救濒死心肌,保护并维持心脏功能。预后情况取决于梗死面积大小,多数心梗后存活数天的患者能够完全康复。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有长时间的静息心绞痛、新发的严重心绞痛、近期稳定型心绞痛加重、心肌梗死后心绞痛。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有长时间的静息心绞痛、新发的严重心绞痛、近期稳定型心绞痛加重、心肌梗死后心绞痛表现,结合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检查,检查表现为相邻2个或多个导联出现ST段压低小于0.05mv,可明确诊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有哪些类型?根据病情进展程度,该病可分为:发作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稳定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较常见,目前尚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有明确的患病率。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大多数患者通过药物去除病因等治疗后,当原发疾病得到缓解后病情稳定,部分患者可治愈。若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发生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