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张国喜

听说“挊”多了就会阳痿、早泄,那手艺活还能不能做了?

听说“挊”多了就会阳痿、早泄,那手艺活还能不能做了?

文章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 国喜头条号

很多人看到“挊”(nòng)这个字,都会会心一笑。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还有人类丰富的想像力。

 

同时,大家看到这个更加中性的字(词)后没有心生反感,也说明了大家对通过“挊”来取悦自己、释放压力早已见怪不怪。

 

其实不仅是人类,就连海象、海龟、松鼠、大象及猩猩等动物也会用“挊”来取“乐”。

 

当然,大家最常见的还是鼎鼎大名的“泰日天”。

 

不过这些动物与人类相比却少了很多烦恼,最起码它们不会因为“挊”而产生罪恶感,也不会因为怕“挊”导致阳痿、早泄或者脱发、白发、“肾虚”而整天担心吊胆。

“挊”为什么会产生罪恶感?

 

人喝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有了生理欲望又没有伴侣时,通过双手进行合理的释放其实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由于这种行为即不会传染疾病,也不会涉及他人,同时也能减少因生理欲望而引起的道德和社会问题。

 

所以有人说,“挊”是人类行为中最伟大的发现,没有之一。

 

之所以有人会因为“挊”而产生罪恶感,主要是由于我们在孩童时期,都曾有过因为好奇而“玩弄”过自己不可言说的部位,结果被父母制止甚至责骂的经历。

 

正是由于儿时的印象过于深远,所有部分人在成年“挊”后仍然会有做错事的罪恶感。

 

不过通过古代文人能为“挊”而写诗作赋的行为可以看出来,至少古代的国人对此看待还是比较客观的。

 

反观国外,在宗教统治的欧洲,“挊”的行为被直接定义为有罪。

 

甚至到了19世纪,当时西方的医生还鼓励家长采用捆缚的方式来强行控制孩子“挊”的行为。

 

直到1991年6月的第十届世界性科学大会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挊”不但不是一种病态,而且还是无害、健康的行为。认为“挊”有问题的,恰恰是那些没有办法“挊”的人!

 

人类到这时,才总算为“挊”彻底正了名。

很多人为什么担心“挊”会导致阳痿、早泄或“肾虚”?

 

国内关于“挊”会导致阳痿、早泄或“肾虚”的最早出处,应该源自后人对《黄帝内经》的“解读”。

 

《素问·痿论篇》记载,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人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这里的人房,也就是房事过劳,被后人“解读”为包括“挊”在内的一切释放生理需求的行为。

 

其实照此说法,练了房中术的最后结果,十有八九也是会“羊尾”的,而后宫佳丽三千的古代帝王,个个也都是“羊尾”没错了。

 

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同样反观国外,古代的医生也同样认为“挊”能致病,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认为“挊”能导致的疾病包括:肺结构、神经病、视力低下、记忆力减退、癫痫。

 

同时,但凡男人出现了痤疮、面色苍白、心悸、痉挛,以及身体呈现圆形的肩膀、瘦弱的后背等,就会认为是“挊”的表现。

 

为了控制“挊”这种行为,还有人研究出来了一种食疗方,说白了就是麦片。

 

如果对古代东、西方医生的观念进行盘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双方对“挊”能产生的后果,尤其是现代人特别关注的房事能力方面,并没有任何交集。

 

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古代西方人即使过份歪曲、夸大了“挊”的后果,但他们也没有发现“挊”能导致阳痿、早泄。

现代人关于“挊”的现状

 

1986年,曾经有人对上海的350余名男大学生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85.3%的人都普有过“挊”的情况。

 

而在同时期的美国,2200名女大学生当中,有“挊”行为的占比超过了50%。

 

中山大学2015年进行过的调查显示,男生中绝大部分都有过“挊”的行为(96.15%),而女生“挊”的行为也有70%之多。

 

其中,每周“挊”的次数一到三次的人数,占有“挊”行为总数的39.29%。

 

当然,这些调查的目的并不是提倡所有人大“挊”特“挊”,也没有哪一位医生鼓励他们的患者定期“挊”一“挊”。

 

除非是患有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的患者。

 

 

之所以做这些调查和科普,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大家能正确看待“挊”这件事:

 

1、健康成年人“挊”的频率。

 

这个不是吃饭、睡觉、打豆豆,没有人能告诉你一个科学的参考数据。

 

只要不对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和作息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就是适度的。

 

当然,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未成年人,还是不“挊”为好。

 

2、在医生的指导下“挊”还是一种治疗手段。

 

很多人认为“挊”能导致阳痿、早泄,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挊”同时是治疗阳痿、早泄及性冷淡的方式。

 

另外,志愿者只有通过“挊”才能捐献出自己的精子。

 

另外,对于没有伴侣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每周“挊”一次对疾病的康复更加有利。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看不懂精液常规化验单没关系,只需3分钟你就能全都学明白

本文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国喜 我是一只小蝌蚪 水里游 想要出去找妈妈 没脚也没手 …… 这是儿歌《小蝌蚪找妈妈》的歌词。 其实在成年男子的身体里,同样有一群“小蝌蚪”。 虽然这些“小蝌蚪”不会变成小青蛙,然后蹦蹦跳跳找妈妈,但很多人对它们的发育都非常关注,因为这可是关系到男人生育的大事。 随着医学技术和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如果多数医院都能对这些“小蝌蚪”进行较为详细的检查,其中最常见的当属精液常规检查。 那么,常见的精液常规都有哪些项目,每个项目又代表什么意义呢? 一般的精液常规检查都包括精液量、外观、气味、酸碱度、液化时间、精子数量、活力、活率及外观等项目。 精液量就是男性一次排出体外的总量,正常值应该在1.5到6毫升之间 处于生育期的正常男性,在禁欲3—7天后,第一次排出的精液量是不能低于1.5毫升的。 如果精液量过少,不利于“小蝌蚪”顺利进入子宫、输卵管,并与卵子结合。 当然这个量也不能太多。 由于“小蝌蚪”的数量虽多,但体积很小,小到肉眼都看不到,如果精液量多过6毫升,“小蝌蚪”就会被稀释,导致浓度过低而不利于生育。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由于市面销售的安全套普遍含有杀精剂,所以想要取精时必须要使用专用套套。 精液的外观、气味和酸碱度又有什么意义? 至于外观和气味很简单,多数男性的精液呈乳白色、灰白色,看起来是跟浓鼻涕一样的胶冻状液体。气味多带点腥臭味,有些人的味道浓一点,有的味道淡一些。 如果精液外观出现不正常颜色,比如偏黄,这说明禁欲时间过长;如果出现红色或者咖啡色,说明存在前列腺炎或精囊炎症。 如果精液没有腥臭味,有可能是因为前列腺的炎症所致。 至于精液的酸碱度,是不可能用嘴就能感受出来的! 正常人的精液PH值应该在7.2到8.0之间。 当PH值大于8时,说明这个人有可能患有急性附睾炎、精囊腺炎或前列腺炎;如果小于7.2,一般多见于输精管堵塞、精囊或附睾发育不全;如果这个值小于6.0时,很有可能和精囊等发育不良有关了。 “小蝌蚪”的数量达到多少才正常?为什么精液常规还要检查液化时间? 正常人的“小蝌蚪”数量应该是1毫升超过1500万,连续3次检查小于此数值的就属于少精子症。 如果“小蝌蚪”过少,往往会影响女方受孕。 其实单位体积内“小蝌蚪”过多,导致活动受阻,“小蝌蚪”在活动时消耗能量过多,也会造成男性不育。 至于液化时间则更好理解,因为精液在刚排出人体时呈胶冻状。 只有精液变成水样时,“小蝌蚪”才能更快的奔向卵子,在此之前再有活力的“小蝌蚪”也游不出那一亩三分地。 正常人的液化时间一般在15到30分钟之间,如果超过了60分钟还不液化,就被称为精液不液化。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精液不液化可能与精囊腺炎、前列腺炎以及镁、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有关。 “小蝌蚪”的活力和活率不是一回事吗,这两项又代表什么意义? 这两项还真的不是一回事。 活力指的是活动能力,而活率指的是存活的数量占比。 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小蝌蚪”,都应该懂得向前跑才对。其实,这些“小蝌蚪”中有的很懒,甚至会在原地也不知为了啥的魔力就是一个劲的转圈圈! 而且,精液中的“小蝌蚪”能向前快速冲刺的并不多,只要数量超过32%(A级),并且能向前跑的总数超过40%(A级+B级),就已经算是合格了。 如果向前跑的不超过40%或者跑的快的不超过32%,就有可能属于弱精子症。 正常人“小蝌蚪”中存活数量占比应该大于58%,但当男性患有某些疾病时,这个数值会低于58%,这时医生会告知受检者精子的活率低。 不过,相比活率,医生更关注的是“小蝌蚪”的模样。 一般人长相正常的“小蝌蚪”数量应该超过4%。 没错,100个“小蝌蚪”中,只要有4个长相还算说的过去,就算是正常啦,神奇不神奇?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张国喜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58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为什么前列腺炎反反复复总是治不好?

在后台私信中,有位网友经常就前列腺炎的问题谈论一些自己的观点,他最常说的两句话是: 1. 现在的医生都是废物,连个前列腺炎都看不好! 2. 什么时候你们这些医生才会有根治前列腺炎的方法? 身为医者,对于饱受前列腺炎困扰的患者,即使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能体谅他们一二。 不过,每次他只是自说自话而根本不听建议,就让人实在为难了! 其实,虽然现在的医学进步很快,但有些疾病,不管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人类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能彻底消灭它们的办法。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疾病、哮喘、银屑病,还有一个就是让男人讨厌的前列腺炎。 可能这么说,有些人会说自己就能“完全治愈”,甚至会在评论区质疑或故意抬杠。 其实,那只不过是为了诱骗患者接受他们的“治疗”,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罢了。 为什么前列腺炎想要根治这么难? 前列腺炎共有四型 ,其中I型前列腺炎属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虽然起病急并且往往伴随全身症状,但这个类型的前列腺炎对抗菌药的反应良好,用药后炎症就会迅速被控制。 而IV型前列腺炎并没有临床症状,只是在检查时才发现,对人体一般没有任何不良影响,所以多数情况下也不用治疗。 很多网友所说的前列腺炎难根治,主要是说Ⅱ型(慢性细菌性)和Ⅲ型(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 导致Ⅱ型前列腺炎出现的常见情况有2种: 1. 患有性传播疾病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2. 在免疫力低下时有劳累、饮酒吃辛辣食物及睡眠不足等情况后引发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治疗不彻底。 导致Ⅲ型前列腺炎的常见情况也有2种: 1. 前列腺的慢性劳损退行性病变(此类型的大多数属于此种情况),和腰肌劳损、腰椎病、颈椎病及老年人脑缺血、骨质增生的发生很类似。 2. 长期的压力过大(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或对疾病本身的担心等),饮食起居及xìng生活的不规律等原因。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不难发现,引发慢性前列腺炎的原因就在于患者本身。 科学看待前列腺炎,对治疗能起到事倍功伴的效果! 在临床中,经常能看到患者要么怕用药有副作用而吃吃停停,要么把医生关于调整生活方式的劝告当成耳旁风。因为在药物治疗Ⅱ型前列腺炎时,如自行中断用药,是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的;而在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时,听从医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另外多说一句,医院的男医生们由于经常久坐、生活不规律、经常憋尿及饮酒等原因也会出现Ⅱ型或Ⅲ型前列腺炎,然而正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科学看待此事,而且能做到积极配合用药和自我调整,所以很快就都能实现临床治愈。 反观普通人,当患上前列腺炎出现排尿异常或(及)疼痛症状后,正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所以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从而造成睡眠障碍、头晕耳鸣、注意力下降等精神心理症状,而这些情况对患者造成的困扰有时比排尿异常及疼痛还要多、还要大。

张国喜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58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丁丁”很支楞,可戴套就疲软是阳痿吗?

文章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国喜头条号 有一个网友咨询我,她和男友同房了3次,每一次都是要在戴套套时“丁丁”软了下来,这让她和他都很苦恼,因此询问男友是不是“羊尾”了,她们还有必要继续走下去吗? 其实最近很多人都在问我这个问题。我在很久之前还专门写过文章,所以今天还是再说一下,这种情况一般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新手上路 很多女童鞋在第一次爱鼓掌前,由于怕疼比较紧张。 其实,很多第一次的男童鞋比她们更紧张,尤其是“新兵蛋子”冒充老司机的那种人。 话说“丁丁”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器官,它高兴时不受人的控制,想起立就起立,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会“耀武扬威”,让男银有时会特别尴尬;可当男银需要它支楞时,又会“羞于见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 无他,精神高度紧张所致! 很多新手在亲热时,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双方的爱抚上,这时“丁丁”的“探头探脑”属于自然的生理反应。 可当戴上套套时,由于缺少了爱抚的刺激,加上羞耻心及温度差的影响,“丁丁”很有可能又变会成“低头搭脑”。 “晕”套 这个“晕”套分为真“晕”和假“晕”两种。 先说一下真“晕”套。 由于套套会有紧缚感,有些男银的“丁丁”比较排斥使用套套;还有些人天生对橡胶较为敏感。 如果是前者,更多是心理原因;而后者,虽然人数非常少,但却需要医院皮肤科就诊。 接下来再说一下假“晕”套。 很多男银不太熟悉套套的使用,因此在使用套套时还得分心操作;当然,也有些甘蔗男喜欢更亲密的接触,根本就不为对方考虑,他们会有这种方式来拒绝使用套套。 真的阳痿 很多人认为只要“丁丁”只要能支楞起来就不算阳痿,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除了完全不能勃起外,勃而不挺、挺而不坚、坚而不久也属于阳痿的典型症状。 虽然这种情况其实对年青人中很少见,但也不是完全可以排除的。 尤其对那种平时已经有了阳痿征兆,或者时刻用心才能让“丁丁”勃起更坚挺的男童鞋。 …… 出现戴套套“丁丁”就疲软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如果排除对橡胶敏感的情况后,戴套套后“丁丁”出现疲软,大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双方需要更加“熟悉”彼此的身体,消减羞耻心。又或者关灯采取“暗箱操作”的方式,不让“丁丁”暴露在伴侣的视线中。 二、在戴套套的过程中,不要间断爱抚,匮乏让女童鞋帮助戴套套。 三、如果接连几次都出现疲软情况,可在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后先选择服用PDE5抑制剂,通过成功实现为爱鼓掌来增强男人的自信心。 如果采取以上方法仍不能成功同房,只能及时到正规医院寻找专业医生的帮助了。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张国喜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583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