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的十大谣言(上)

 
谣言1
 
生完以后,等到奶胀了才喂奶。
 
 
 
错!宝宝还未出生前,妈妈的身体就在为哺乳做准备了。
 
 
 
产后最初的72小时,虽然母乳还没大量分泌,但宝宝也是带着妈妈给予的能量出生。产后让宝宝少量多次(8-12次/24小时)地吸吮刺激泌乳,移除乳汁,同时坚持夜间哺乳,顺应泌乳素的夜间分泌高峰,早期宝宝即可获得充足的营养摄入,同时也保证了妈妈乳腺管的通畅,减少乳汁淤积。
 
 
 
但早接触的时候,我们也要关注宝宝的安全:
 
 
 
 
① 妈妈可呈半卧位,抬高床头,将宝宝的头偏向一侧,放置在妈妈的胸部,使宝宝和妈妈胸贴胸、腹贴腹,不可在乳房、双乳之间或腹部俯卧。
 
 
 
② 注意观察宝宝的面色和呼吸情况、口鼻不被堵住,避免发生突发呼吸衰竭
 
 
 
③ 陪同的家属不可离开,应观察好宝宝。
 
 
 
谣言2
 
吃母乳吃不饱的,还可以喂点奶粉。
 
攒一攒,奶多的时候一起喂
 
 
 
错!母乳不仅能够提供新生儿的营养需求,而且是最适合新生儿的食物来源。
 
 
 
母乳的成分在每次哺乳过程中、在每天的24小时、在新生儿的不同阶段,都呈动态变化,我们主张按需哺乳来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求。哺乳时,我们可以从宝宝大小便、体重的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妈妈奶量是否充足。
 
 
 
怎么才能让妈妈有充足的乳汁?不是靠“攒一攒”。母乳的产生与宝宝的有效吸吮、乳汁的有效移出,呈密切正相关。
 
 
 
想要乳汁充足,就需要按需哺乳,不限次数、不限制时间地哺乳。当宝宝有需求的时候,就让宝宝到妈妈胸脯上进行有效的吸吮和乳汁的移出,使妈妈和宝宝达成一个供需平衡的状态,哺乳就能顺利进行啦!
 
 
 
谣言3
 
哺乳疼,多喂几次,皮松了就没事了。
 
 
 
错!正确的喂奶过程,妈妈和宝宝都是舒适的,不会疼!
 
 
 
哺乳是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互动。如果宝宝没有唇腭裂舌系带过短等因素影响含乳,那么错误的哺乳姿势就是导致乳头疼痛的主要因素。
 
 
 
而哺乳姿势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侧卧、摇篮式、半躺式等等,我们建议妈妈根据不同场景需求尝试不同体位,找出最合适自己和宝宝喂养体位。
 
 
 
 
哺乳要点:
 
 
 
①宝宝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
 
②宝宝面向妈妈并整个身体靠近妈妈;
 
③宝宝的脸贴近妈妈的乳房;
 
④宝宝的下巴触及乳房。
 
 
 
乳头含接要点:
 
 
 
① 不对称含接,嘴唇呈鱼唇状,上下唇都是外翻,在宝宝嘴唇的上方,我们可以看到妈妈部分的乳晕,而宝宝的下巴却紧贴妈妈的乳房。
 
② 妈妈能听到宝宝吞咽的声音,并感受到宝宝慢而深的吸吮。
 
③ 整个喂哺过程,妈妈没有感到乳头疼痛。
 
 
谣言4
 
没奶,多吃点下奶的汤下奶。
 
 
 
错!增加泌乳量的有效方法是宝宝多次吸吮和鼓励母亲建立哺乳信心。
 
 
 
大量饮用汤水其实不利于乳汁分泌。当摄入液体超过机体需要量,抑制下丘脑一垂体后叶系统会释放抗利尿激素,引起利尿,排出过剩的水分;同时,还可能抑制下丘脑的催产素分泌,抑制乳汁排出。
 
 
 
与孕前相比,纯母乳喂养婴儿的母亲每天的能量需要量增加450~500kcal,这些通过正常的均衡饮食即可满足哺乳妈妈的营养需求,不必刻意大量进补。
 
 
 
谣言5
 
喂奶不能吃辣、不能吃冰淇淋
 
 
 
错!哺乳期能吃辣椒,也能吃冰淇淋。
 
 
 
辣椒、大葱以及姜等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可能会改变母乳的气味,但不会伤害宝宝。偶尔尝试气味不同的母乳,有助于孩子在添加辅食时,接受不同的食物。因此,只要宝宝不是特别抗拒气味改变的母乳,无论是辣椒、葱、姜、香菜,都是可以吃的。
 
 
 
至于生冷食物,只要适量,也是可以吃的。乳汁的温度不会因为食物的温度而改变,只要来源和加工符合卫生标准,并且妈妈和宝宝对海鲜不过敏,刺身等生肉也可以吃。
 
 
 
 
真正不适合吃的食物:
 
 
 
1、酒精:母亲过多摄入酒精对婴儿和自身都有害处。美国儿科学会的规定:1次饮酒不超过340ml啤酒、110ml红酒、30ml烈性酒,并且应该在喂奶后饮酒,尽量隔开2个小时之后再喂奶。
 
 
 
2、咖啡因:按照美国儿科学会的规定,咖啡因每天总量大约摄入300mg或更少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母亲喝完咖啡后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烦躁不安,不睡觉的表现,则需要考虑减量甚至停止摄入。记住啦,咖啡、奶茶等食物中,都含有咖啡因。
向本文作者提问
赵继华·主治医师
赵继华主治医师三甲不可处方
恩施州民族医院小儿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64|响应时长16667分钟
擅长:擅长呼吸系统疾病、呕吐腹泻、过敏性紫癜、川崎病、营养不良、过敏症、婴幼儿发育、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喂养、新生儿行为评估、各种疑难危重症的诊治,对临床知识家庭转化、儿童保健、疾病预防有独到的见解!
¥49
问医生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阅读数 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生后1~3个月皮肤仍发黄仅可见皮肤轻度至中度黄染通常需治疗,当胆红素水平达到标准行光疗简介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1~3个月内仍有黄疸(皮肤可出现轻度或中度发黄),一般黄疸出现于生后3-4天,生后2周左右总胆红素水平达到高峰(342~427.5μmol/L,20~25mg/dl)。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目前尚完全清楚,通常需任何治疗,黄疸明显,当胆红素高达256.5μmol/L(15mg/L)以上时,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对总胆红素水平较高的患儿尤其是早产儿应注意观察、必要者可行光疗,积极干预和随访,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主要的症状为新生儿脑损伤和嗜睡)。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新生儿皮肤出现轻度或中度发黄。诊断依据:依据新生儿喂养史、黄疸持续时间、总胆红素水平、停止母乳后黄疸消退情况,即可确诊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有哪些类型?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近年来我国报道的母乳性黄疸发病率高达30%[1]。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母乳性黄疸患儿一般需治疗,停喂母乳24~48小时,黄疸可有明显减轻,但对总胆红素水平较高的患儿,如有必要可行光疗。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赵继华·主治医师毛成刚副主任医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