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刘元奇

轻微的抽动症症状,调整日常也可以改善

轻微的抽动症症状,调整日常也可以改善

之前听过一个老师自己家孩子的案例。

 

她说,她在某一天下班回来后,发现自己家小朋友居然总是眨眼睛、耸鼻子,类似于抽动症的情况。

 

孩子当时五岁,症状是初发,她没有选择给孩子吃药。只是做了两件事情:

1.关掉了家里的电视,停掉了所有电子产品的使用。

2.每天孩放学后就让孩子外面去玩。

 

大约十天后,她发现孩子这些类似抽动症全部消失了。这过程中他并没有特意提到孩子抽动的问题,就只是在孩子的生活习惯上暗地里进行改善,她说当初也只是试试,没想到效果这么明显。

 

这个案例我们能看出来什么?

 

一、大人有专业基础,心中有数,所以是淡定的。

二、病症本身代表着生活的失常,调常就是治病。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多发性抽动,以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

 

病情常具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上述症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部分小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患儿及家庭的日常生活。这个病本身不会影响患儿智力,当伴随某些心理精神疾病时才会对患儿的学习以及社会交往造成障碍。

 

抽动症发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表现出来的可能是经常清嗓子,或者不明显的肌肉抽动。这个时候家长比较难察觉。

 

抽动症与痰和风

有密切联系

 

从中医药物治疗角度看,中医认为此病多跟风、痰有关,或是热盛生风,或是肝风内动,或是风痰雍盛,或是肝脾不调,治疗上总以祛风祛痰为主,或是疏肝,或是健脾,或是清热,或是祛痰,或是息风。总之还是四诊合参,根据患儿自身的情况辨证论治。如果想汤药治疗,那具体的方剂交给中医就行。

 

但早期的干预

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在临床经验的总结下,中西医都认为此病跟体质有关系。人的体质源于先天禀赋,具有遗传性,但也不是说不能改善的。因为在小孩生长发育过程中,体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环境、饮食、情志等后天因素对体质也具有影响。先天遗传暂且不论,但是后天体质我们总还是可以进行一些调养改变的。

 

所以早期发现抽动症,也许可以先考虑下以下因素,并做相应的调整:

 

饮食不合理

 

 

 

胃肠道不通的时候,正气会不足,就会引发风邪的侵扰,积滞也会生成痰湿。所以我们先看看孩子大便是不是正常的?就大概知道吃下去的东西他是不是能消化吸收的。舌苔经常很厚的,也是一样,孩子消化不了吃下去的食物,要做减法。

 

有人说孩子吃的也不多啊?为什么不消化呢?其实就是要考虑食物的特性的问题。比如一餐全吃了水果,或者就吃了奶,那确实吃的不多,但是我们知道水果和牛奶的属性就知道,都是容易生痰的食物,如果本来脾胃就不行,孩子的身体一方面要处理这些难消化的食物,一方还会得不到营养,长不好,这种饮食就是不合理的饮食。

 

食物是供给我们能量的,能被人体充分利用的是有利的,超过消化能力的,对身体来说就是负担。

还有很多热量高的食物,比如肉类,蛋类,蛋糕,可以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从这个方面来说是好的。但是吃多少够呢?是不是必须每天都要吃呢?不是的。要考虑孩子能不能吸收呢?消化其实也是需要损耗气血的,过多了就成了负担了。

 

运动量不够

 

 

 

目前大部分孩子的活动量都不够,却补充得太多,身体就容易,久了影响脾胃,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或是久积化热,或是脾虚痰湿不能运化,或是体虚,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对于幼儿与学龄前儿童,每天的运动量建议是累积达到3小时。一般来说,只要能达到活动四肢目的的运动都可以,具体的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

 

比如: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体比较柔软,模仿能力强,对小动物也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模仿小兔子、小猫等,在游戏中练习走、跑、跳、投等运动技能。当然,还要多带孩子来到户外,亲近大自然。

 

4-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各种动作的身体功能已基本完善,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培养他们对某种体育活动的热爱,比如骑自行车、溜冰、游泳、滑板等。

 

6-18岁以下保证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其中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抗阻力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想想自己家的孩子每天的运动量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呢?如果没有,那就要让孩子赶紧撒欢得玩起来。

 

从中医角度,运动能促进人体阳气的生发,所以对于生长发育,对于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进行都是有利的。同时,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无形的财富。像现在的大人,没有运动的习惯很多还是跟从小没有这样的意识有关系。好的习惯是从小培养的。

 

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

 

 

 

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我想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说这个问题。中医讲究守神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神定心安,精神内守,外邪便不能侵犯。

 

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其实是一个很耗神的事情:画面的不停切换,声色斑斓,这些信息在不停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像是将人往画面中裹挟。我就观察过我侄儿,看电视时,全神贯注,叫他是没有反应的,你让他回神,他得过一会儿。

 

小孩子精气神本来是很足的,但是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对精神的耗伤是很快速的,精神气外散,身体内部便是空的。各项机能运转必然会出问题。所以,对于小孩子我们很注意养,很耗神的孩子,身体是比较弱的。包括过度沉溺于思考。

 

家长的情绪

家庭关系

 

 

 

儿童抽动症可以说是机体的正常的应激反应,在孩子身体生病时或者内心遭受环境强烈刺激、过分打击、批评等时,机体为了保护自己出现的临时应激状态。为什么孩子睡着,症状就没有了呢?

 

在睡眠状态时,人是放松的,身体精神都处于放松状态。孩子不需要对环境做或战或逃的应激状态,自然也就没有症状。从这一点上来看,有抽动症的小孩内心是紧张的,或是不舒服的。当周围刺激孩子出现抽动的因素消失,抽动也就不治而愈。这也就是为什么家长越关注,症状会越明显,越治疗效果反倒不好的因素之一。

 

从这一点来讲,情绪必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对孩子情绪影响较大的就是家人的影响。关于这方面,之前我们说了很多,相信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听过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妈妈可以多看看心理健康相关的书籍。

 

晚睡

 

 

 

为什么晚睡也有影响呢?睡眠是人体能量补充一个很好的方式,同时也是养神的重要时机。小孩子睡得好身体才长得好,这是很多家长已经有的共识。但是现在人们普遍晚睡,连带着孩子也跟着晚睡,这是很不好的,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身体里还有寒邪,湿邪,风邪。我的老师提到过,过敏性鼻炎除了出现我们熟悉的流鼻涕、打喷嚏、鼻后滴漏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小儿抽动症的一些表现:比如频繁眨眼、耸鼻、嘟嘴或者总是吸鼻子、面部觉得痒总喜欢挠等。

 

也就是,一些反复的鼻炎和抽动症的轻微症状是同时出现的。并且在治疗的时候,这些抽动症的表现也会一起改善。所以整体的调理身体,也是治疗抽动问题的一个思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拔罐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拔罐法也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加热、抽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甚至瘀血,以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最早以兽角为罐具,现已逐步发展为竹罐、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多种材质的罐具。 拔罐的作用 开泄腠理 祛风散寒 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 祛瘀生新 消肿止痛 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使体内的病理产物通过皮肤毛孔而排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的适用范围 腹痛 颈肩腰腿痛 关节痛 软组织闪挫扭伤等局部病证 伤风感冒 头痛 面瘫 咳嗽 哮喘 消化不良 泄泻 月经不调 痛经等病证 目赤肿痛 麦粒肿 丹毒 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病证 拔罐的注意事项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的体位及肌肉丰满的部位。起罐时,不可强力起罐,谨防拉伤皮肤。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的部位或穴位选择罐的大小;若拔的部位皮肤皱褶、较干燥,则可在皮肤上(或罐口)涂一层凡士林,即可吸住;若拔的部位面积太小或在骨边缘,可做一薄面饼,置于所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在拔火罐时,可通过酒精棉球的大小来调节火力的大小,影响罐的吸附力。 拔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因烫伤或留罐时间过长而皮肤起水泡,水泡较小时,嘱患者不要弄破水泡,可不处理;水泡较大时,用注射器将水泡的水抽出,涂甲紫(龙胆紫)药水,注意不要蘸水,以防感染。 皮肤有过敏、溃疡,或在大血管分布部位,高热抽搐者,孕妇的腰部、腰骶部位,均不宜拔罐。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164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三伏贴的那点事

“三伏贴”又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在夏季三伏,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疗法。 中医认为,冬季加重的疾病与人体阳气的不足、阴寒之气积郁体内有很大关系,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人的阳气旺盛,采用“温”的方法中药贴敷最易刺激穴位,激发正气,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驱除深藏在体内的阴寒之气,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贴敷穴位的优势:贴敷治疗是经皮肤途径给药,药物吸收不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避免了口服药物可能产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同时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三伏贴”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及成人体虚易感等; 消化系统疾病:中焦虚寒、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妇产科疾病:下焦虚寒、宫寒、痛经、带下量多、慢性盆腔炎、产后身痛、坐月伤风等; 风湿骨病: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小儿类疾病: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嗽、慢性哮喘、慢性腹泻、遗尿、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腺状体肥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素体阳虚、体弱、四肢冷凉、喜暖怕凉、亚健康群体。 “三伏贴”禁忌症: 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 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者慎用。 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应禁止贴敷,有些药物入麝香等孕妇禁用。 敷贴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瘢痕体质者应禁止贴敷。 颜面五官部位、心脏及大血管部位附近慎用贴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泡,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三伏贴”注意事项: 药物贴敷后(成人 4—24 小时,小儿 2—6 小时),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都属于药物的正常反应。如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患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品以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物污损衣物;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避免出现发泡现象。 如背部有红、肿、痛、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泡,属于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或外涂湿润烧伤药膏以减轻不适感;若出现大的水泡,应到医院就诊消毒处理,以防感染。 贴敷时间: 头伏贴: 2020 年 07 月 16 日(农历 5 月 26 日)--2020 年 07 月 25 日(农历 6 月 5 日) 中伏贴: 2020 年 07 月 26 日(农历 6 月 6 日)--2020 年 08 月 04 日(农历 6 月 15 日) 加强贴: 2020 年 08 月 05 日(农历 6 月 16 日) --2020 年 08 月 14 日(农历 6 月 25 日) 末伏贴: 2020 年 08 月 15 日 (农历 6 月 26 日)—2020 年 8 月 24 日(农历 7 月 6 日)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161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冬病夏治是什么道理?i

三伏天马上就到,穴位贴敷、冬病夏治之类的名词又流行了起来,那么冬病夏治有没有道理可言? 什么事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什么是 冬病?“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 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气较重,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为什么要夏治?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就像军队正在苦战之时,迎来了援军相助,自然能势如破竹,大胜敌军。 是不是看了上面的内容觉得还有些道理?如果对此感兴趣,欢迎随时交流。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162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患者在东莞市区做针灸,出血偏黑色,担心是否因体内寒气重、肾阳虚和气血不足,询问治疗效果和与脾的关系。患者男性31岁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19

医生建议:针灸出血可能是正常现象,但需关注个体差异和治疗方式。对于气阴虚,调理时间因人而异,需结合具体情况。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持劳逸结合和清淡饮食。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患者咨询近期是否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并询问刚吃完的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催吐的可行性。患者男性2岁9个月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31

医生建议:根据对话内容,暂时没有明显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建议继续观察孩子的状态,注意休息和饮食。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孩子被诊断为先天性肌性斜颈,B超显示问题不大,但头还是歪,需要进行生活矫正,担心视力会受到影响。患者女性5个月18天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24

医生建议: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90%的病例在生后两年内能得到矫正。生活矫正是关键,包括从患侧方向喂奶、引导患儿主动向患侧转头、卧床时坚持健侧靠墙等。俯卧位和伏卧位都是有效的矫正方法。同时,需要关注孩子的视力问题,及时排除其他可能的视力问题。

刘元奇

主治医师

蒙阴县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