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易凡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10个典型表现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10个典型表现

很多儿童及青少年都有悲伤或低落的时候。偶尔出现的悲伤是成长的一部分,但如果孩子表现得很悲伤、易激惹、不再感到快乐,且持续多天仍不见好转,则可能是抑郁症MDD )的危险信号。

一些人认为,只有大人才会抑郁,「小孩儿懂什么」。然而事实上,儿童及青少年完全可能罹患抑郁,且研究显示发病率正在升高。每年,每7名十多岁的孩子中就有超过1 人经历了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

一、典型表现

根据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学会(AACAP)的观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常见表现与成人略有差异,包括:

1. 自己感到或外人观察到抑郁、悲伤、容易哭泣及易激惹。

2. 从事情中得到的快乐不像过去那么多了。

3. 与朋友在一起或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过去少了。

4. 食欲和/或体重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

5. 睡眠比过去更多或更少了。

6. 容易感到疲劳,或不像过去那样精力充沛了。

7. 感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错,或自己一无是处。

8. 比过去更难集中注意力了。

9. 对上学不如过去那么上心了,或者在学校的表现不如从前了。

10. 有关于自杀的想法,或想死。

此外,儿童青少年抑郁还常常伴有更多的躯体不适,如频繁头痛或胃痛。深陷抑郁的青少年还可能尝试饮酒或使用其他药物,从而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二、关于儿童青少年抑郁

针对抑郁的病因,我们其实并不十分清楚。有时候,孩子的抑郁看起来毫无缘由;其他一些时候,当孩子压力很大或失去亲友时,抑郁悄然而至。欺凌与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与儿童青少年抑郁相关。抑郁可能具有家族聚集性,很多家人均受到过抑郁的困扰。其他一些状况,如注意缺陷、学习困难、品行障碍焦虑障碍等,也可能升高孩子罹患抑郁的风险。

有时候,父母并不确定孩子到底有没有抑郁,只是看着像。如果怀疑孩子存在这方面问题,可以试着问一下他们感觉如何,是否有什么事困扰着他们。直接询问时,一些孩子会说,自己很不高兴或者很悲伤;还有一些孩子会说,他们想伤害自己,不如死了算了,甚至想自杀。一旦听到这种话,周围的人应高度谨慎,因为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的自伤风险很高。

另一种确定孩子是否抑郁的方法是临床筛查——儿科或儿童精神科医师会询问孩子一些有关心情的问题,并让他们完成简单的问卷。

无论如何,家长的求助非常重要。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我们是人口大国,也是抑郁症大国

你是否常常不想应酬、不想聚会、连家都不想回、甚至已经习惯了孤独。我国是人口大国更是抑郁症人口大国。 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018年 5月份发布数据称,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惊人了9000万,每年 20万人因抑郁自杀!62.9%的患者在出现抑郁症状后从未就医。 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 1、排斥各种社交活动,不管是团体聚餐还是公司应酬,宁愿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发呆,沉浸在世界里,也不愿意出门。 2、睡眠障碍,经常熬夜,不是工作忙,就是睡不着。即使好不容易睡着也经常会因为一些小的动静惊醒,更严重的甚至还要靠吞服安眠药入睡。 3、看似平常不温不火,可是一旦生气发起火来,会非常暴躁,心情平息后又陷入情绪低落的状态。 4、长期心情压抑、心慌,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很多人由于压力大,比如负债累累,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心情长期处于压抑心慌的状态,久而久之,对自己缺乏信心,心情低落,极易造成抑郁。 5、很在于别人的意见,经常会因其他人的一些碎言碎语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不自信,经常的否定自己。 6、不太愿意或者抗拒与他人交流,在外人看来对人冷漠,独来独往。 7、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厌世,甚至有轻生的现象。 如何帮助患有抑郁症的亲朋好友? 1、给予抑郁症倾向的患者心理鼓励和支持。抑郁症说直白点就是一种精神类疾病,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现象有自我否定、心情低落、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等自杀企图或行为。作为朋友和亲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多关心和鼓励,不要强迫其做不感兴趣的事情。 2、药物辅助。药物治疗法主要适用于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现在主要用的是以舍曲林、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等药物为代表的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还有的是以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为代表药物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抗抑郁药,这类药物安全性和效果都大大改善。 3、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增强身体健康,同时会让精力充沛,整个人都会充满活力。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压力,放松心情,从而达到减轻抑郁的情绪。 4、多吃有助于改善抑郁的食物。科学研究发现每周多吃几次番茄,是可以起到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同时可以让患者的心情更加舒畅。日本的科研团队以近千名 70岁以上的日本老人为样本,分析了他们饮食与心理健康状况后发现,和那些每周吃1次或不吃番茄的人相比,那些每周吃 2~6次番茄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竟然降低了46%,而每天都吃番茄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更是下降了 52%。 抑郁症不可怕,只要有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抑郁症是可防可治,我们要对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多一点包容,多一点耐心,让我们的社会多一点爱心。

易凡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

15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让抑郁变得不那么重要

抑郁症,最重要的是去就医,吃药。我已经强调得很清楚,抑郁症首先是一个有生理基础的疾病。有人还是不满意,说:抛开生理的干预,它也有心理学成因。你是心理咨询师,应该多讲一点心理学的方法,不要光是让人吃药。 大多数提问的人,并非当事人,而是家属和亲友。看着身边的人饱受病痛折磨,很着急,使不上劲儿。看病吃药这些事没法替代,不知道自己还能帮上什么忙。所以特别想拿到「吃药」以外的建议。我可以怎么帮他一点呢? 所以谈一下,如何从旁观者的角度应对抑郁。 一说到这个,很多人就会想到一些积极的概念:爱啊,温暖啊,陪伴啊。好像多一点「正能量」,就可以抵御抑郁的寒冬。我要讲的,刚好与之相反。 作为身边的人,如果我们想做一些事,帮助促进抑郁症状的疗愈过程(或者最低限度地,让抑郁症状不那么容易自我维持),最好遵循一条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叫做:让他感觉到,你跟他的关系里,有没有抑郁症没那么重要。 有点抽象?没关系,先把它记下来。 想看具体建议的,可以直接拖到文章最后。但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我认为有必要做点解释。 我讲的这个原则,目的不是为了让人不抑郁,或者保持笑口常开(那是德云社的专长)。我要讲的是,假定一个人抑郁了,同时正在接受专业治疗,身边的人可以做点什么,大概率地有助于他的抑郁好转得快一些,或者好转后的复发率低一些?一些人可能分不清这两种思路的区别,所以接下来的说法也许会造成他们的困惑。但你最好先看下来。 准备好了吗?以下是详细论述。 重申一遍刚才的原则:在你跟他的关系里,抑郁症没那么重要。 不是不提抑郁症,也不是否定抑郁的存在。首先要搞明白,「抑郁症很重要」的关系是什么样?一个简单的描述是:在那段关系里,【抑郁】是被高亮的词汇。 一个人有了抑郁症之后,相比于他不抑郁时,会获得明显的优待,这就叫「抑郁症很重要」。这个待遇差别越大,康复就越困难。 这个差别,往往来自于人们朴素的善意。 但它会起到反效果。比方说,一家公司规定:公司员工请假要扣薪水,但如果是抑郁症患者,(特别善良的领导)可以给你特批一周带薪假,薪水照发。有这样一个区别对待,事实上就造成了【抑郁症】在这家公司的重要性。 这家公司抑郁的比例,就会比其它地方更高。 为什么这么做?表面上是为了关心你。 但关心你,不是因为领导有爱心,也不是因为你有任何值得关心的价值。仅仅是因为你有病。换言之,你并不重要,只是你的这个病很重要。 别误会,我绝没有想批判这位领导的意思。很显然这位领导有着一颗金子般高贵的心。但他的善心,的确为抑郁赋予了某种优于其它情况的特殊性。为什么别人不可以享受同样的关照呢?因为那会耽误工作,给公司带来损失。公司不是福利机构,公司发放福利,是有选择地发放的。如果你是因为【犯懒】耽误了工作,不要指望公司买单。但如果你拿出【抑郁症】来,公司就认了。 这背后隐藏了几种假设:第一,抑郁被暗示为是一种特殊的属性,其他人理应为它做出某些让步。第二,抑郁可以「合理地」损害一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除非他的症状完全彻底地消除,否则他可以无须为此负责。第三,我们假定,如果大家都对此不予追究,将有助于这个人的康复。 这些假设背后,反映出这个环境对「病人」某种共通的态度:他病了,就合理地成为了一个弱者,就值得少负担一些责任,多获得一些怜悯。 所以啊,得病就变得格外重要。 我们小心翼翼地对待抑郁的病人,不断安抚他们:你们已经很棒了,就算哪里不棒我们也不敢计较,事实上你们什么都不做也行,只要活着就好。 常有人留言问我,朋友抑郁了,是不是有些话不能当着他的面讲?——我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大家正在谈笑风生,忽然「他」出现了,大家立刻心领神会地转移开话题。不能吐槽,不能嘲笑,不能悲情,不能负能量,更不要触及死亡……就算他让我们生气了,我们也最好在心里消化这些感受。他都病了,大家多给他一点爱吧! 长此以往,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我有一个抑郁的来访者,表达过一个很惊人的思想:假设有一个按钮,按一下就能「治好」抑郁症。她说自己就算要按这个按钮,也要悄悄地按,瞒着男朋友。因为男朋友一直想跟她分手,是靠着对抑郁症的不忍才拖到现在。 假如「治好」了抑郁症,她就会为此付出代价。 我们总说要多给病人一点爱,但这个逻辑背后有一点问题:爱是很好,但每个人都值得被爱,而不是为了治病才爱。如果没搞明白这一点,把爱当成一种【药】,就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想吃药的人,就只能【病】下去。 倒不是说会骗人或者装病。生病是很痛苦的,抑郁的人当然盼望解脱。但同时,这份痛苦又被暗示了别的意义。比如说,把痛苦的主人作为大家心中的【弱者】,这样就与其他【正常人】产生了区分。抑郁变成抑郁者的身份标签,现有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关心爱护,都与此密不可分。什么时候把身份改回到【正常人】呢?解脱的同时会失去什么?他们没有想过,可能也不愿意设想。 如果爱成为了一种特供品,抑郁就会成为唯一合理的,表达需要的渠道。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表达需要」,而在于「唯一合理」。 人人都可以有脆弱的时刻,都可以要求关心(当然,没做好的事也要承担代价)。这是最正常的人性需求:累了想要请假,烦了想要拒绝,孤独的时候想要有人陪(再次强调,要承担代价)。这都是人之常情,与生病无关。但如果不能承担这些脆弱的存在,只剩【抑郁症】作为其唯一合法的通行证,那就可想而知会出现什么后果了。 最后举一个例子,来结束这部分论述: 一对夫妻,妻子曾经有过产后抑郁。在抑郁已经痊愈之后,有一天跟丈夫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丈夫无法忍受妻子的指责,努力克制情绪之后,他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又犯病了。是病的话我可以忍,否则我没办法接受!」 你看,不光病人觉得【抑郁症】重要,身边的人也会呼唤【抑郁症】的标签。 所以,再重申一遍这个原则: 在你跟他的关系里,有没有抑郁症没那么重要。 具体建议如下: 1,对抑郁症患者,像所有鸡汤文章说的一样:爱他,理解他,陪伴他,支持他。 2,不要只爱他的病,而要爱他整个人。 3,生病的时候爱他,病好了也一样爱他。 4,如果评估过自己,发现做不到上面几条要求,那就承认做不到好了。不要硬做。 对别人怎么样,对病人就怎么样。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人。病了又如何,谁没病吗?凭什么他们就不一样?别人不需要怜悯,就不要怜悯。 多交流,但不是为了治病。否则,听着听着你就忍不住要讲道理,劝他们想开点(「你就是病了,才会那么想」)。他们是会带给你很多负面感受,包括对人生的悲观和绝望。但请你认真对待这部分感受,它的价值跟抑郁无关。它同样是来自一个真实的人的真实情感,而不只是教科书上的「症状」。 一视同仁地对待抑郁和不抑郁的人,该提要求的时候不用客气,该给回报也不要手软。如果你是抑郁者的上司,请对他施以常规的管理制度,千万不要额外开小灶。他作为一个职场人,干得好就拿奖金,干得不好就想办法改进,天经地义,跟抑郁与否无关。如果他累了想休息,没问题,但你也应该允许其他任何人休息。有一天他抑郁好了,问你:「以后还可以休息吗?」你告诉他可以,「亲爱的,按规定请假就好,有没有病都一样。」 当然,要是给不起这样的福利,就实话实说。 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在你和他的关系里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感受很重要,诚实很重要,爱很重要,工作和运动很重要……但抑郁症不重要。不要给他这种暗示:「你已经完了,除非先治好你这个病,否则其它的事都不重要。」 病了就是病了,但其它东西还可以有。 需要先转变自己的心态:把抑郁当成一个病,一个东西,而不是一曲苦大仇深的命运悲歌。非要痛哭,非要去刨根原生家庭,非要关爱照顾。仿佛这些人已经是一类特殊人群,后半生的幸福被判了死刑,今后只能靠别人施舍的同情过日子。 没那回事。该吃药吃药,除此之外该怎样过就怎样过。后半生还长得很。想获得关心,就去认识朋友。想赚钱,就工作。想心情舒畅,就出门跑几圈,回家冲个澡。这些法则对谁都一样,不会因为谁病了,就可以得到额外的特权。 他值得这样的关系。你也一样。

易凡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

156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10个典型表现

很多儿童及青少年都有悲伤或低落的时候。偶尔出现的悲伤是成长的一部分,但如果孩子表现得很悲伤、易激惹、不再感到快乐,且持续多天仍不见好转,则可能是抑郁症(MDD )的危险信号。 一些人认为,只有大人才会抑郁,「小孩儿懂什么」。然而事实上,儿童及青少年完全可能罹患抑郁,且研究显示发病率正在升高。每年,每7名十多岁的孩子中就有超过1 人经历了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 一、典型表现 根据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学会(AACAP)的观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常见表现与成人略有差异,包括: 1. 自己感到或外人观察到抑郁、悲伤、容易哭泣及易激惹。 2. 从事情中得到的快乐不像过去那么多了。 3. 与朋友在一起或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过去少了。 4. 食欲和/或体重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 5. 睡眠比过去更多或更少了。 6. 容易感到疲劳,或不像过去那样精力充沛了。 7. 感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错,或自己一无是处。 8. 比过去更难集中注意力了。 9. 对上学不如过去那么上心了,或者在学校的表现不如从前了。 10. 有关于自杀的想法,或想死。 此外,儿童青少年抑郁还常常伴有更多的躯体不适,如频繁头痛或胃痛。深陷抑郁的青少年还可能尝试饮酒或使用其他药物,从而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二、关于儿童青少年抑郁 针对抑郁的病因,我们其实并不十分清楚。有时候,孩子的抑郁看起来毫无缘由;其他一些时候,当孩子压力很大或失去亲友时,抑郁悄然而至。欺凌与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与儿童青少年抑郁相关。抑郁可能具有家族聚集性,很多家人均受到过抑郁的困扰。其他一些状况,如注意缺陷、学习困难、品行障碍或焦虑障碍等,也可能升高孩子罹患抑郁的风险。 有时候,父母并不确定孩子到底有没有抑郁,只是看着像。如果怀疑孩子存在这方面问题,可以试着问一下他们感觉如何,是否有什么事困扰着他们。直接询问时,一些孩子会说,自己很不高兴或者很悲伤;还有一些孩子会说,他们想伤害自己,不如死了算了,甚至想自杀。一旦听到这种话,周围的人应高度谨慎,因为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的自伤风险很高。 另一种确定孩子是否抑郁的方法是临床筛查——儿科或儿童精神科医师会询问孩子一些有关心情的问题,并让他们完成简单的问卷。 无论如何,家长的求助非常重要。

易凡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

155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焦雨彤疑似抑郁症,症状包括心烦、厌学、内向等。寻求医生专业建议和治疗方案。患者女性14岁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总交流次数:31

医生建议:建议:根据医生开具的药物进行治疗,特别是舍曲林需要长期服用。同时,家人应给予关爱和支持,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需注意:药物需按医嘱服用,定期复诊。心理辅导不是必须的,不能代替药物。

易凡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

查看详情

心情不好,失眠,担心是否患有抑郁症。患者男性26岁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总交流次数:20

医生建议: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等,并尽快到医院就诊,接受专业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

易凡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

查看详情

焦虑症状,服用百优解28天,部分缓解,仍有恐惧情绪。患者男性28岁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总交流次数:12

医生建议:焦虑症治疗需持续6-9个月,目前症状有所缓解,但需继续服用百优解。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有需要可复诊。

易凡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