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寒”有悟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里论述有二种渴证,真渴与假渴,发汗后,大汗出,伤了阴液,不得眠是伤及了心阴,心火不能下降,烦躁不得眠,此时少少喝些温水使胃气和疾病就会痊愈。假渴是水湿内停,水湿不能气化,脉浮说明有表证,微热消渴者说明气化是不足的。

临床中遇到的缺水渴是很少的,水湿内停造成渴是比较多的,反观现在医生一见口渴不加辩证麦冬、生地、石斛滋其阴反而助其湿。在医院里,无论什么病,一个人好多瓶液体进入体内,这种治疗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全靠个人的阳气来与病邪和错误的治疗方式来抗争,最后把病邪压入了身体的深层(三阴),看是症状消失了,其实为以后得大病埋藏了一个定时炸弹。

临床中凡遇一症状必有其阴阳二面,所以不一定见热就去火,见渴就滋阴,要透过现象抓其本质,仲景临证心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向本文作者提问
黄显博·主治医师
黄显博主治医师自营医生可处方
巨野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32031|响应时长72分钟
擅长:擅长:咳嗽、补气养血、腹泻、肾阴虚、脾虚、气血不足、祛湿排毒、积食、疏肝益阳、疏肝健脾、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肾精亏虚、通宣理肺、消食、降火、祛湿气、清肝明目、补中益气、湿热、疏肝、养阴清肺、头痛、清肝、祛痰、上火、舒肝、干咳、清肠、止痛镇痛、清肺化痰、养肝补肾、补脾、肾精亏虚、阴虚火旺、湿热体质调理、肝脏排毒、去肝火、舌诊、脾胃调理、活血、清热、肝火、肝肾滋、肝火旺、肝气郁结、流鼻涕、卵巢保养、乏力、痰湿、阴阳两虚、肝郁脾虚、舒筋活络、小儿积食、脾肾阳虚、脾胃虚寒、肾气不足、儿童积食、宝宝积食、呕吐、活血止痛、胃寒、脾胃湿热、肝血不足、养血、脾肾、肝火旺盛、补血益气、排湿气、滋阴降火、腹胀、咽痛、湿热下注、肝肾阴虚、养肝明目、气血不足气血两虚、风寒、心肾不交、虚汗、胃火、寒湿、下焦湿热、肝胆、体寒、湿毒、肝胆湿热、肾气虚、肝排毒、脾胃虚、肺热
¥20
问医生
#预防#检查#中医科#伤寒
阅读数 1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症状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腹部适、皮疹等经规范抗菌治疗后可治愈简介伤寒(typhoidfever),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杆菌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伤寒的典型症状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经过规范抗菌疗后可治愈,救治及时也可能威胁生命[1]。症状表现[1,2]:伤寒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热度呈阶梯形上升,3~7天后逐步达到高峰,可达39~40摄氏度。之后逐渐出现持续发热、玫瑰疹、消化系统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等伤寒典型症状。诊断依据[2]:依据在伤寒流行季节(夏秋季)和流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摄氏度)1周以上,并出现腹部适、玫瑰疹、神经系统症状(如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等)等症状;结合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并符合病原学检查(从血、骨髓、尿、粪便或玫瑰疹刮取物等任一标本中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如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则更有意义),可确诊伤寒。疾病类型[2]:根据发病年龄、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毒力与数量、临床表现、治疗情况以及有基础疾病等因素,分为:典型伤寒轻型伤寒暴发型伤寒迁延型伤寒逍遥型伤寒小儿伤寒老年伤寒是否具有传染性[1,2]?该病为国家乙类传染病。通过什么方式传染[1,2]?传染源主要是伤寒患者及带菌者。伤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是传播伤寒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传播或虫媒传播可致散发病例。怎么预防[1,2]?预防接种,是伤寒流行区居民及旅行者预防伤寒的有效方式,常用的疫苗有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的三联混合灭火菌体疫苗、伤寒杆菌Ty21a活菌苗、伤寒Vi多糖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服药是高危人群的有效预防方式,常用药物为复方磺胺甲噁唑。是否常见[3]?伤寒在我国是常见病。我国伤寒疫情整体发病率较低,但个别地区存在流行。根据统计,我国伤寒的发病率约为0.65/10万,鲜有死亡病例出现是否可以治愈[1,2]?是一种可治愈、可控制的疾病,经过规范抗菌治疗可以治愈。是否遗传[1,2]?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黄显博·主治医师王艳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