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肝病不带「癌」,但比肝癌还可怕!

一些人是慢性肝炎,早期没有接受正确的治疗,一直拖延着,慢慢变成了肝硬化。

 

然而,肝硬化的患者早期也没有什么症状,都不怎么留意,久而久之就拖成了肝癌。

 

大象不会一口吞下,癌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一些不被关注的“小肝病”,最终会发展成“肝癌”,其实是比癌本身更可怕的!

 

酒精肝不全是喝出来的

 

酒精肝患者真是不少,有传言说:“十男九酒精肝”。长期饮酒的人自然患病的风险很高,还有2类人也要注意!

 

二类易患酒精肝人群

 

1. 心脏疾病者:

 

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的病患非常容易被酒精肝盯上。而且,酒精具有使情绪激动、大脑兴奋的作用,在饮酒后患者会出现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的症状,这种情况非常危险!

 

 

2. 胃肠疾病及糖尿病患者:

 

因为患者的肝脏本身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荷,过量饮酒对机体的损伤是多系统、多器官的,可导致患者出现胃炎、消化不良、酒精肝等现象,严重者还会出现胃出血。

 

程度决定症状

 

1.轻症酒精性肝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可表现为乏力、腹胀、食欲差等;

 

2.酒精性脂肪肝: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纳差等,同时合并有尿黄、眼黄等症状;

 

3.酒精性肝炎:明显的腹胀、全身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4.酒精性肝硬化:食欲不振、乏力、纳差、消化道出血、神志不清、腹水、胸水等。

 

脂肪肝也不是胖子的“专利”

 

正常人的肝脏只含有少量的脂肪,约占4%至7%。

 

这少量脂肪中的一半为中性脂肪,其余为卵磷脂和少量的胆固醇。肝脏是中性脂肪合成和利用的主要器官,而不是储存脂肪的场所。

 

脂肪肝瞄准大腹便便

 

腹部肥胖者最容易发生脂肪肝,因为肝内脂肪酸的去路除部分合成磷脂和胆固醇外,主要合成甘油三酯,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再与肝细胞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甘油三酯释放入血。

 

 

当肝内合成的甘油三酯超过了肝脏将其转运出去的能力,或形成输出发生障碍,就可导致甘油三酯在肝内堆积而发生脂肪肝。

 

程度决定症状

 

1.轻度脂肪肝: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于体检做B超时偶然发现;

 

2.中度脂肪肝:乏力、纳差、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转氨酶轻度到中度升高,B超显示前方回声增强,后方有衰减;

 

3.重度脂肪肝:明显的食欲不振、疲倦乏力、黄疸等症状,如合并肝硬化可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表现。

 

酒精肝和脂肪肝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到肝硬化,而肝硬化的终点就是肝癌。

 

肝硬化就是肝癌的“上一站”

 

近年来,肝硬化的比例在上升,很大原因是因为酒精肝、脂肪肝的患者比例的上升。

 

这两个疾病都是导致肝硬化的诱因,而肝硬化就是肝癌的“上一站”。

 

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应该先多补充维生素和锌,因为肝硬化的患者常常是多种维生素缺乏。这类患者本身对维生素摄入就少,小肠的吸收肝脏的提取储存也比较低。

 

另外,吃一些高碳水化合物也是很有必要的。高碳水的食物可以提供能量,增加肝细胞以及糖原的含量。

 

上述两样补充足够后,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就会增强。

 

日常如何护肝?

 

肝脏是人体的大化工厂,有较强的解毒作用,每个人都需特别好的保护肝脏:

 

1.饮食清淡:

 

多吃一些蔬菜,白菜,油菜,西红柿,菜花,而羊肉狗肉什么的,胡椒花椒,大辛大热的东西和过于肥腻的食物也会加重肝火。

 

2.好好休息:

 

能减少体力消耗,增加肝脏的血流量,使肝脏得到更多的血液、氧气及营养的供给,促进肝细胞的康复,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

 

但对所有的肝病患者过分强调卧床休息与睡眠反而会加重病人的精神负担,影响大脑的调节功能和内脏功能的协调,也不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

 

每晚睡眠不足4小时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50%,获得充足睡眠时,免疫力完全恢复。

 

3.戒烟戒酒:

 

日常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应酬什么的,当你说身体有问题的时候,相信没人会勉强你!

 

4.多喝蜂蜜红糖红茶:

 

茶养胃,而蜂蜜和红糖温中,所以此茶有温中养胃、驱寒的功效。

 

5.运动不要太过剧烈:

 

运动之后,气血顺畅,吐故纳新。但是如果过度,肝火就会过燥,会伤及肝阴,切莫过于剧烈运动。

 

6.正确睡觉:

 

中午有可能的话,尽量要午睡,晚上要尽量减少夜生活,保证8小时以上睡眠;

 

7.戒骄戒躁:

 

保持情绪的安定,不烦躁。

 

肝脏有较强的代偿功能,但中年人要格外关注,对肝区出现的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要知道肝癌就是一点一点形成的!

 

作者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张振江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