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铁性贫血?应该如何防治?
贫血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造成贫血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因为体内贮存铁的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引起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 Hb )含量下降。外周血液中 Hb 含量的测定,是诊断贫血最简便的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制定的标准为: 6 个月至 6 岁的儿童, Hb 小于 110 克/升( g/L ); 6 ~ 14 岁儿童,小于 120 克/升;成年男性, Hb 小于 130 克/升;成年女性, Hb 小于 120 克/升;妊娠妇女, Hb 小于 110 克/升。国内诊断标准稍低:成年男性, Hb 小于 120 克/升;成年女性, Hb 小于 110 克/升;妊娠妇女, Hb 小于 100 克/升。
近年来因东部沿海及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对贫血的诊断应考虑采用 WHO 制定的标准。
铁是身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铁的缺乏或丢失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体内合成 Hb 的主要原料是以游离形式存在的铁,游离铁约占体内总铁量的 2/3 ,其余约 30 %的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在肝、脾及单核-巨噬细胞内,少数存在于肌红蛋白及某些重要的代谢辅酶内。
铁在体内的代谢是一个反复循环、重复利用的 “ 封闭 ” 过程,极少会丢失。衰老的红细胞及肌红蛋白破坏后所释放的铁,可作为原料合成新的 Hb 。若丢失的量不能满足合成所需时,可动员体内贮存铁予以补充。因此,正常成人仅需额外补充很少量的铁。
但是,妊娠妇女为供给日长夜大的胎儿所需,产妇因分娩失血而丢失铁,以及婴、幼儿时期快速的生长发育,都要求增加铁的供应。有的儿童有偏食的习惯,例如有的 6 个月以上婴儿仍只饮牛奶,没有及时添加辅食;有的成人因长期只吃些蔬菜及谷类,得不到足量的铁,从而发生缺铁性贫血。
此外,某些疾病及药物也是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息肉和肿瘤、肝硬化致食管静脉曲张和痔疮等,因经常出血而丢失铁;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使胃黏膜发生糜烂或溃疡而出血。此外,月经过多、咯血及血尿等也是缺铁的常见原因。
缺铁性贫血的起病较隐匿,尤其是在一些营养不良或慢性失血者更易被忽视。早期、轻度的贫血者仅感乏力,体力活动或剧烈运动后心悸及气促。此时如不制止出血和及时补充铁剂,症状会进一步加重。
儿童如发生贫血,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行为异常(如易哭、易怒及异食癖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
贫血病人还可出现食欲减退、头晕眼花、耳鸣、面色苍白、毛发干枯、反甲、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等症状,严重贫血者还可出现吞咽困难。
血常规检查及测定贮存铁、红细胞内及血清内铁的含量,有利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血清总铁结合力及运铁蛋白饱和度也是较有价值的指标。一般并不需要做骨髓检查,但在应用铁剂治疗效果不佳或贫血原因不能确定时,应及时做骨髓穿刺,以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贫血。
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首先要去除引起贫血的原发病,如停服某些可能引起出血的药物、治疗月经过多、痔、消化性溃疡及肿瘤等。
其次应补充铁剂。硫酸亚铁是传统的药物,但因胃肠道反应较大而难以被病人接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琥珀酸亚铁,其含铁量高,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胃肠道反应小。口服铁剂 3 ~ 4 天后 Hb 开始上升, 7 ~ 10 天可达高峰, 1 ~ 2 个月后恢复正常。此时仍需继续治疗 3 ~ 6 个月,以补充体内的贮存铁。
需注意的是,口服铁剂不能与碱性药物同服,以免影响铁的吸收。少数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或胃、肠切除术后的病人,可肌内注射右旋糖酐铁。对 Hb 小于 60 克/升,症状严重的缺铁性贫血病人,可给予成分输血,以缓解症状。
多数缺铁性贫血是可以预防的。在贫血的预防方面,应注意不饮浓茶,经常吃含铁量高的瘦肉、猪肝、鱼、蛋、黑木耳、菠菜、红枣、赤豆等食物,提倡用铁锅炒菜。在社区中要加强孕妇产前保健,进行饮食指导,防止早产。尽可能用母乳喂养,给婴儿尽早添加鱼、肉糜等辅食。纠正儿童偏食的不良习惯,注意检查和治疗肠道寄生虫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物供应丰富,人们健康理念的增强,缺铁性贫血一定能得到预防和早期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