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为什么会经常崴脚?

为什么会经常崴脚?

很多人都有崴脚的经历,打篮球踩到别人脚上,跑步踩到石头上,穿高跟鞋踩到砖缝里……这些都是偶然事件,可以理解。但是有些人,崴了一次脚之后,再也停不下来了,甚至正常走路都能把自己放倒,好像马路和脚踝“有仇”似的。这可就不是偶然了呢。

为什么会发生崴脚

崴脚指的是踝关节扭伤,还有内外之分:脚拐到小腿内侧为内翻,拐到小腿外侧为外翻。常见的是内翻,外翻很少见,这与脚踝结构有关。

 

在踝关节周围附着着韧带和肌肉,脚踝外侧的韧带比较薄,生长比较分散,所以稳定性较差。脚踝内外侧的肌肉力量如果不协调,导致踝关节倾斜,就会容易崴脚。当崴脚之后,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肌肉被拉长而变得松弛,稳定性更差;同时,足部处于轻微内翻的状态,踝关节始终不稳定,就会出现习惯性崴脚的情况了。

哪些人更容易崴脚

基于以上原理,踝关节力量不足或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崴脚。具体来说,脚踝骨骼、肌肉、韧带受过伤的人,比如缺乏运动、脚踝力量不足的人群,身体机能开始逐渐退化的中老年人,常穿高跟鞋、松糕鞋的女性等尤为明显。

 

崴脚后务必第一时间处理

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崴脚后脚踝可以活动、没有剧烈疼痛,意味着骨头没事,那就可以不用管他继续走路。实际上,崴脚后即使没有骨折骨裂的情况,也要立即处理,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因为崴脚会对肌肉、韧带有很大的损伤,如果“放任自流”非常容易造成习惯性崴脚。

 

RICE原则紧急处理

如果发生崴脚的情况,一定要在5分钟内紧急处理,遵从RICE原则,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崴脚后尽量保证患肢休息,然后立即冰敷受伤部位,冰敷可以帮助受损软组织减少组织液的持续渗出,有效减轻水肿。如果走在路上没有冰袋或冷冻喷雾,可以买冰棍代替。

如果有医用绷带,可以用绷带绑住受伤部位,目的同样是为了减少组织液渗出,减轻水肿。受伤的脚踝要尽量抬高一点,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将患足垫高,最好略高于心脏的水平高度;白天如果在单位上班,也尽量将患足抬起。这样有助于渗出的组织液回流,加速消肿。

后期护理与锻炼

崴脚后的48小时采用冰敷的方法减轻水肿;48小时以后就要热敷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消肿了。恢复期并不是完全杜绝运动,适当活动脚踝可以避免长期休息带来的运动能力下降。

另外,平时也要加强脚踝力量及平衡能力的训练。比如:提踵站立、单脚站立、单脚闭眼站立等等。还可以借助弹力带来锻炼脚踝力量。

崴脚很常见,但不是可以忽略的问题。崴脚后不及时处理后患很大,为了我们能稳稳的走好每一步,重视“残脚”,增强锻炼很重要。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