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自我心理调节

 

1、提升自信心

何谓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既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心理行为,还是一种心理语言。通常自卑者的心理语言是:我无能、我没价值。心理行为是: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贬低自己、厌恶自己、痛恨自己...心理感受是:焦虑不安、心情低落,烦躁、痛苦...

要想提升自信心,首先改变心理语言。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每天在比较放松、平静的时刻对自己说:我有能力、我有价值、我相信我自己、我爱我自己...自我暗示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编写。

其次是改变心理行为,比如: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赞美自己、喜欢自己、爱上自己...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学会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进而奖赏、鼓励自己,并且珍惜现在拥有的资源。

再次是在生活之间中订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或者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一步步的去完成,持续的增加成功经验,继而提升自信心。

                          2、增加掌控感

包括我们对于我们自身思维、情绪、行为表现,对于学习、工作和周边人际关系,对于事态的发展,对于未来的掌控感。

对于自身的思维顺其自然,允许但不跟随,可以尝试做一个思维的观察者。对于情绪,允许情绪的起伏变化,用合理的方式宣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理解自己、抚慰自己的情绪,尝试做一个情绪的陪伴者。对于自身的行为表现,允许自己有这样、那样的表现,自己的表现与自身的价值无关,力所能及的做好自己手里的事情就可以。这样反而可以使人感觉比较放松,外在的表现会更加轻松自如。

对于学习、工作,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去做的,并且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学习、工作的方法、技巧可以向自己周围比较先进的人学习,而自己也需要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去学、去做。

对于人际关系,经营好人际关系的秘诀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你希望别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你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并且少论是非、少讲道理,多谈感受。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可以尝试把注意力从自身的感受、表现慢慢的转移到对他人的关注上。多关注他人的表现,多用心的感受他人的需求,多理解和接纳他人。

活在当下,把当下做好,对于未来有明确、清晰、切实可行、可操作的目标,并且可以制定比较详细的、循序渐进的实施计划,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现有哪些资源,还需要哪些资源,如何获得需要的资源。一步步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逐步恢复对于未来的可控感。

个体的可控感增加之后,安全感也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

                    3、学会放松、愉悦自己

劳逸结合,学习、工作之余,可以做做运动,从事一些兴趣爱好,和朋友聊聊天、吹吹牛,出门散散心,或者干脆来一场旅行。可以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做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就是为了单纯的快乐。

康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的努力,也是需要时间的。几个月、几年,而这一过程不会太过于漫长。而那些到处找捷径、找方法,一心想要脱离苦海的人,他们寻寻觅觅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之后还是老样子的比比皆是。记住,慢就是快,而“快”就是慢。

向本文作者提问
杨霖娜·主治医师
杨霖娜主治医师可处方
长沙市第九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111|响应时长59分钟
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强迫症、青少年心理问题
¥29
问医生
#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障碍
阅读数 17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是以强迫行为或强迫观念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发病率高、治愈率低需要长期进行治疗和预防监测简介强迫症是一种难治性精神疾病,其特征是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这些观念和行为会耗费患者的时间和精力。患者能意识到必要或正常但是法摆脱,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焦虑痛苦感,长此以往会造成其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世界范围内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0.8~3%,世界卫生组织将强迫症确定为全球非致命疾病的主要病因。强迫症一般以药物结合心理治疗为主,病程多迁延[1]。症状表现:强迫症的主要特征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和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和人格解体(是一种对自我关注增强的感知觉综合障碍)。突出症状是一种主观的强迫感觉,如反复进行一个动作,反复考虑一种想法、回忆一种体验或反复思考一个抽象的主题。诊断依据: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持续2周时间甚至更久,每次持续的时间超过1小时。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能引起患者的适,或者痛苦等负面情绪,但办法自我阻止。疾病类型:该疾病有具体分型。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女性患病率稍高于男性[1]。有2个高发的年龄期,可能在平均发病年龄约为10岁的儿童期,也可能在平均发病年龄约为20岁的青少年期[1]。在儿童患者中,男孩发病早于女孩,且男性儿童患者更易受到疾病影响[1]。在青春期或之后发病的患者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容易受影响[1]。是否可以治愈?目前法治愈。需要长期的医疗和心理干预,大约只有10%的患者会有完全缓解的间歇期。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杨霖娜·主治医师闫俊主治医师杭州市西溪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1
0
1
查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