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子有缓解重度口渴,饮水不解渴的作用,不过用的人比较少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副主任医师黄继斌
黄继斌,副主任医师,黔南州中医医院,中医内科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药了,至少有了两千年以上的天然药物入药史,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本经是这样描述它的:“味咸,平,无毒”。它生于东海,表面有纹,在经方中主要的作用是治疗“渴欲饮水不止者”,在经方之外则有软坚、化痰、治疗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清热的作用。

 

药架上很难见到它,但是吃货们对它却很熟悉,它就是文蛤,别名海蛤。

 

文蛤

 

文蛤,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生于东海浅海泥沙中,一般4-10月采集,去肉,晒干,洗净,晒干即成,市面上不难找到。

 

有学者例如清代《医宗金鉴》的作者吴谦,认为文蛤是“五倍子”。认为五倍子是江苏人所说的“文蛤”,它用五倍子来生津止渴,屡试屡效。有医家用五倍子500克,龙骨62克,云苓124克制成玉锁丹(每丸10克左右),治疗糖尿病之大渴,有效。但是,这只能说明在药架上没有文蛤的时候,可以用五倍子稍稍代之,并不能说明五倍子就是文蛤。因为五倍子首次出现,是在唐代的《开宝本草》中,仲景时代,五倍子尚未入药也。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匮要略》中对文蛤的记载,第一次它出现在“消渴小便不利琳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中: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文蛤四两(宋本) 杵为散,取一方寸匕(2.74克)左右,倒入100毫升的温水中服用。

 

此方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益水行水,除湿利尿之功。

 

当然,单用文蛤散力量弱了一些,在严重的情况下,一般须用到文蛤汤加减。但是在使用文蛤汤时也需要取舍着用。

 

金匮呕吐哕下利脉证治第十七中是这样描述文蛤汤的: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用水1200毫升,熬到4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汗出即愈。

 

使用这个方子,必须要注意“兼主微风脉紧,头痛”的描述,这提示了寒邪外束皮肤腠理,患者肌肤有郁热的情况,所以才会用到大剂量的麻黄以发汗解表;麻黄,杏仁宣通水道,让体内津液代谢恢复正常运行;石膏清解郁热;大枣,生姜合用以守护胃气,守护气津,同时防止石膏过于寒凉而伤胃气;大剂量甘草以生胃津。

 

其中最妙的就是文蛤,江部洋一郎先生对于文蛤的论述值得一看,他认为当人体体内代谢失调时,机体往往不能将口渴后摄入的“水”,转换为人体的“津液”,由于此“水”,不能为人体所用,所以人就会猛喝水依然感觉“渴”。而文蛤就有着将人体外部的水,转换为人体内部的“津液”的作用。中医也把这种作用叫“滋阴”。

 

文蛤

 

当然,在没有风寒束表的情况下,就不必重用麻黄,杏仁了,减少其量,保存其宣肺通调水道的能力即可。麻黄可以减少到5-10克,杏仁可以减少到10-15克,其他药物剂量亦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而辩证加减。

 

在治疗肾气有虚的口渴患者时,可以将麻黄减少到3-5克,再加上山药20克,阴虚甚者加山茱萸15克,龟板30克,熟地20克,伴有阳虚者可加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石膏的用量依患者的口渴和胃热程度而定。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