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消炎”难道也能治疗皮肤感染吗?
作者 | 李晓强
文章首发于 | 李晓强医师公众号
一监生,年过五旬,素有渴症,身又肥胖之极,生背疽约有尺许,至十二朝后请治。视其疮势微肿,色淡微红,根脚半收半散,此阴阳相等之症也。况肥人内虚,疮势又大,非补托疮必难起,毒必易陷,恐后不及事也。初服便以托里散固其内,候至十五日外,用披针小小从顶放通三孔,庶使内脓内毒有路而出,势大不可过放,走泄元气,恐脓难成,内用参芪内托散倍加人参、黄各三钱,服至二十日,大脓将发,日至升许,早以参术膏,午用十全汤加参、芪各四钱,麦冬、五味子各一钱,服至月余,肉腐通溃,脓似泉涌,间用圣愈汤、八仙糕兼之调理,保助脾胃,增进饮食,后恐前药不胜其事,药中加熟附一钱,喜其脾健、脓稠色黄而止,至四十日外,疮势方得微退。时值仲夏,天炎酷热,患者生烦,误饮冷水二碗,至晚疮随下陷,忽变为阴,不痛无脓,身凉脉细,腹痛足冷。彼觉请视,疮形软陷,脉亦细微,此疮因寒变之故也,非辛热不可回阳。急用十二味异功散倍人参、熟附各三钱,不应,此药力不胜其寒也;换用生附、人参各五钱,早晚二服,方得身温脉起,疮高复痛,又二服,脓似前流,大脓出至一月,约有百斤余,竟不减少,外皮红退,亦不腐烂,此肥人外实而内虚,皮故不腐而内溃也。又用红玉膏搽于棉花片上推入患内,膏盖之,其内腐渐脱渐出,又十日后,出大腐一块,约有六两,自然肿消,身便脓少,渐长生肌,百日外方得平复。人参服过五斤外,附子亦用十两余,方得全安。此症设用解毒、伤脾、宣利等药,不用辛热峻补,岂有得生之理?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杂忌须知第十四·痈疽治验》
解析:
对于西医医生而言,看到标题必然心生疑惑,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中医医生而言,却是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其中的玄妙和深意,恐怕也未必全然明白。
一五十多岁的男性背部感染,既往有糖尿病,又非常肥胖。痈疽是中医的最重要的病名,是痈和疽的合称,都是皮肤感染,痈属阳,疽属阴。而在西医中,将痈疽并为一种病,就是痈。
既然为阴疽,就不能以处理阳证的清热解毒的方法了。陈氏以托法治疗,托法是中医治疗化脓性感染的三大方法(消法、托法、补法)之一,但使用适应症必须严格把握,否则容易加重病情。陈氏以“肥人内虚,疮势又大,非补托疮必难起,毒必易陷。”为根据,先以给予托里散,过了15天,用披针(古代的外科器械名称)在皮损的顶端放通几个小孔,使部分坏死物及脓液流出,再以参芪内托散,加大人参、黄芪的用量,过了5天,坏死物基本都化脓了,每日都可以看到有很多脓液从小空流出,显然,阴证已转为阳证。所以早以参术膏,午用十全汤加参、芪各、麦冬、五味子。治疗1月后,以圣愈汤、八仙糕调养脾胃。
本来这病治疗到这里,应该差不多了,只剩下慢慢恢复了。但因为患者护理不当,误食冷水,使病情发生变化,阳证又变为阴证,具体表现:不痛无脓,身凉脉细,腹痛足冷,疮形软陷。因此急用十二味异功散倍人参、熟附子,结果效果不佳,改用生附子,并加大生附子和人参剂量,这才又慢慢将阴证变为阳证,脓液的质地色泽跟前面差不多了,又用红玉膏搽于棉花片上推入腔中,后出大腐烂坏死物一块,约有六两,这才逐渐痊愈。
这是本医案所表达的内容,本案中所用方剂较多,有托里散、参芪内托散、参术膏、十全大补汤、圣愈汤、八仙糕、十二味异功散、红玉膏8种之多,但无外乎补益二字。古人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因此,我们不必将关注点放在具体什么方子治疗了什么病,而更应该关注古人治病的思维、方法及原则。
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其一,对于半阴半阳证的痈疽,或是阴疽,必须大胆使用托补之法,附子、人参、党参、黄芪、鹿角胶之类但用无妨,不可落入西医消炎灭菌之窠臼。更不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既予托补,又予寒凉,当然,若半阴半阳,可适当给予银花、甘草之类,因金银花甘寒不伤正,但久服才有效,阴证也需谨慎为好。但这些方法的使用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辨证准确。
其二、对于痈疽,切开引流非常重要,不可轻视。本案陈氏以批针刺破皮损,但只是刺破了一点,理由是怕“走泄元气”,我觉得大可不必做如此担忧。古人因为消毒条件有限,若伤口切开过大,容易造成伤口愈合难,继发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之类的严重后果。但今天,我们还死抱着怕“走泄元气”而不敢在合适的时间切开引流,那就真是顽固保守了。因此,一旦成脓,或特殊部位,建议果断切开引流,这样可以缩短病程。
其三、大辛大热之品治疗疮疡,必然是虚寒之极的阴疽。疮疡之证,无外乎阳证、阴证、半阴半阳证。阳证以清热解毒,半阴半阳可视阴阳之多少而定是清是补。但大辛大热之品,虽用之妥当,可收奇效,但仍属于险招,非虚寒之极,不可轻用。
其四、中药使用方法随证多变。“早以参术膏,午用十全汤”,这是本案所述。两个方子功效很相似,但陈氏并没有像我们今天的医生一样,用一个方子,分早晚付,而是采用这种方法。可见,在古代,医生用药非常灵活多变,有可能早晚所服药物不一样,也可能一天三顿的药不一样。也可能一种药,一天三次,甚至对于急危重症,一两个小时一次给药。反正我们今天的中药服法,几乎千篇一律,一付药分两次早晚付,似乎谁要是说要患者一天三次,感觉就不是中医了。中药的服用方法,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餐前、餐后、餐中、或具体某时间;一日一次、一日两次、一日三次,甚至多频次服药,或顿服,或分次缓服,这些都是可以的。我在治疗一些急性病或是感染性疾病时,经常让患者将三天的药两天服完,可明显缩短病程。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