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黄继斌

长期慢性便秘,患者虚弱不堪,只知用泻下药

长期慢性便秘,患者虚弱不堪,只知用泻下药

急性期的几位大将

在前面,我们见识了三个治疗阳明腑实证的方子,它们是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其功用主要是调和胃气,其服法是浅尝辄止,取其气而已,其适应症是燥实而坚;小承气汤,其功用主要是泻热通便,消滞除满,其适应症是痞实而满;大承气汤,其功用主要是攻下实热,荡涤燥结,其适应症主要是痞、满、燥、实、坚。

 

这三个方子的药物组成如下: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而大承气汤则四药并见: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其中,大黄是泻下的主将,其味苦寒,可下气,清热,祛湿热,行瘀,破血,破积聚,凉血,降浊;芒硝,味苦,辛,大寒,可泻下荡涤,软坚,散结;厚朴,味苦温,可下气,除满;枳实,味苦寒,可破气,行气,下气。

 

从这四味药的药性来看,偏苦寒,偏下气,偏破气。寒凉者,易伤脾胃;攻下药,易伤正气;下气药,则易耗气伤阴;所以,主要用于峻下热结,目的是急下存阴,所谓“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即是指使用这类药物。

 

所以,慢性腹泻,由于正气已伤,并不适合用这些药物。切不可一见便秘,马上就上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用之后,必使胃气更伤。实际上,甘,苦,寒的番泻叶;苦,寒的芦荟;也是这一类药。很多女孩子用番泻叶,芦荟来减肥,结果耗伤胃气,胃动力衰退,沦为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亦常有胃气不足的问题,若常用以上药物,也会雪上加霜,频频用之,无异于饮鸩止渴。

以下情况,均不可用峻下法

这儿特指用如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甘遂,京大戟,商陆,牵牛子,等苦寒药物,峻下之法。

 

1、患者身体虚弱之时

 

其实,《伤寒杂病论》原文早已明确指出,里虚者不可用承气汤,里虚而用峻下法,正气更伤: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伤寒论》第214条

 

2、伴有呕吐时

 

呕多病机向上,不可攻;病邪尚未全入脏腑,仍在半表半里间折腾,不可攻;胃中虚冷,不能食,不可攻之,攻之必哕逆——所以,呕吐者,禁用攻下。

 

3、患者仅有心下痞满不适,而未言痛,不可攻之

 

患者仅有心下痞满不适,而未言腹痛,腹诊后,指下感觉“软”,或者“偏于软”,则属虚证,或者虚实夹杂,则不可攻之,攻之伤胃气,容易导致腹泻不已,若导致脾胃因气虚而败绝,则极为难治。此时当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之。

 

4、仍有外感表证者,不可用下法

 

所谓外感表证,就是恶寒,发热,脉浮这类症状。外证未解,禁用攻下。所以对于仍有外感表证者,治疗原则是,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解其外,外解已,但腹部急结者,乃可攻之。

那么,遇到慢性腹泻该怎么处理呢?

1、以滋阴药物,润导之法处理

 

这就是中医的增水行舟法了。津液枯乏导致的大便不通,一般来说有两种病因。


一种是阳明炽热,热盛逼迫津液外越,导致体内津液不足,出现“燥屎”,此时可用“大、小承气汤”峻下热结。

 

另一种是体内津液自然衰少,这种情况以老年患者为多,此时患者体内并无阳明实热,多表现为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所以慎用攻泻之剂,当用“增液行舟之法”,旱地难以划船,若有流水潺潺就可,此法的奥秘即在于此。

 

此法渊源古老,《伤寒杂病论》中即记载了用土瓜根,大猪胆汁,蜜煎导而通之,治疗津液内竭之法。土瓜根,味苦寒,能泻热,生津,消瘀,但不知为何,土瓜根在药架上现已不见踪迹,倒是民间很多女性朋友用“土瓜根”做面膜外敷以祛痘和消除面部黑点。现在用得多的,是玄参,麦冬,生地,一般来说剂量宜大,30克以上,才有滋阴增液之功。同类的滋阴药物还有石斛,沙参,玉竹等等。再加一些富含油脂的润下药物,例如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等等以润肠通便,大便即通。若还不下,再稍稍加少量的大黄,芒硝。

 

 

2、纠正胃气虚的状态,恢复胃动力

 

其实老年人便秘,除了津液不足,胃气处于虚弱的状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光用滋阴之法亦难解决问题,除了老年人,多数慢性便秘患者,也伴有胃气虚。此时,患者会有排便困难,用力排时,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

 

应当用益气润肠之法。生白术煎剂是益气润肠的主药,我临床上常用大剂量生白术(40克以上)益气通便,的确有效果。白术真是一个奇妙的中药,炒之可以健脾利水止泻,生用则能补中益气通便。除了生白术,也可用用十克左右的黄芪,配伍陈皮,火麻仁,白蜜以生津养血,行滞通痹。白术,黄芪,再佐以炒麦芽,砂仁以和胃消导。

 

恢复胃气虚弱的状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不可为求一时之攻,再用峻下药物。对于气血便秘,一般临床上我多用桂枝倍芍药汤,去大枣,生姜,再加生白术,效果还是不错的。

 

3、养血润燥,润肠通便

 

这类患者,女性最多,很多女性为了减肥,擅自使用大黄,番泻叶,芦荟,厚朴,枳实等药物,寒凉药物伤胃气,下气药物伤阴,结果导致气阴两伤,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而血又能载气,两者相辅相成,气既以伤,接踵而至的就是血液亏虚,肠道失容了。

 

一般来说,这类患者会出现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健忘,口唇舌淡,舌淡苔白,脉细等等一系列症状。

 

对于这类患者,还是要以大剂量生白术打底,然后辅以当归,当归此物,味甘温,能温血活血补血,又能滑肠,对于阴血不足的女性再合适不过。在白术,当归的基础上,可稍加麦冬,生地,玄参等滋阴药物配伍。再以桃仁,麻子仁,炒杏仁药物活血润肠。再加偏温一些的理气药物,如辛,苦,温的陈皮;辛,温的乌药;辛,苦,酸,温的佛手等等,缓缓调理之。

 

当然,很多长期便秘的女性,病情不会这样简单,单纯的一个气虚,血虚,往往还夹杂有脾胃湿热,这是为何呢?因为脾胃虚弱会生寒饮,胃气不足,气机升降不利则生郁热——所以,很多慢性便秘患者是一个气虚和郁热夹杂的状态,若患者舌中苔黄腻的,薄黄的,我一般喜欢加一些蒲公英以清热利湿。

 

 

在我们贵州,还有一个妙品,叫青菜,在我的家乡贵州省独山县也叫盐酸菜,用来治疗慢性便秘所致的脾胃郁热,真的是妙品。但是后来我发现,一些外地的患者用了我的方法后,疗效不彰。后来我查了查原因,才发现,贵州的青菜,在很多地方叫芥菜,大芥,芥,皱叶菜,辣菜。而他们那儿的青菜其实是小白菜。

 

这个青菜(芥菜),是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嫩茎叶,味道是苦的,微辛温,能宣肺豁痰,温中利气,治疗寒腹痛,便秘,其妙就在,其苦味能泻火热,其温性又能护脾。这个菜大家采购时,千万不要买错了,味道要尝一尝,它和小白菜不一样,小白菜是甜的,它是苦的。

 

这个青菜,要用一大把,不放油,盐,糖,熬水,熬浓后,让患者代茶饮用,对脾胃虚弱又有郁热者,效佳。

 

4、温阳通便

 

阴阳两者,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所以无论阴虚,血虚,气虚,到最后都会损及阳气。慢性腹泻需要扶阳,慢性腹泻若伴有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㿠白,四肢觉冷,腰膝酸冷,腹中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状时,亦须在益气、生津、补血的基础上,加用温药的药物。

 

最常用的就是甘,温,咸,能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肉苁蓉了;其次就是辛、甘,热能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肉桂,当然有时我也用桂枝。肉苁蓉量大一些,十几克都可以,肉桂量则应该小一些,5克左右;再配苦,甘,酸,平的牛膝引药下行以温胃肠,升麻,泽泻以升清降浊;枳壳宽肠下气。

 

此即治疗阳气虚衰,阴寒内结导致的阳虚秘之法,代表药物就是济川煎了:当归(9-15g), 牛膝二钱(6g), 肉苁蓉酒洗去咸(6-9g), 泽泻(5g) ,升麻(3g) ,枳壳一钱(3g),还可以加3、5克的温脾理气的砂仁,这个砂仁泻下的作用,其实蛮厉害的,有一次我自己试用,才5克,即腹泻不止,所以,使用时,剂量宜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汗少且关节疼痛该用什么方?

写在前面的话 从现在开始,我准备做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是努力将经方医学中治疗风寒湿痹的方案完整地呈现出来。所谓痹证,以中医宏观的视野来看,是指风、寒、湿、热等邪气停留于肌肉、关节,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肢体肌肉、关节重着,疼痛,酸楚,麻木,渐渐出现关节屈伸不利,肿胀,变形,最后损及五脏,人形销骨立。 这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所指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肌纤维炎,痛风,以及各种四肢疼痛性疾患。这是一类极其顽固的疾病,病因复杂,部分疾病还涉及到了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所以治疗上很是棘手,以治疗强制性脊柱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现在比较靠谱的方法是生物制剂(TNFi),它能拮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骨破坏和关节炎证,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副作用是长期服用容易罹患结核、乙肝等感染性疾病,而且有可能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当然后面这一点目前的研究尚有争议。 总之西医的疗法是用一个点撬动一个面,而中医的疗法是直接去推动那个面。中医领域,很多人声称他们治疗风湿有独到的,崭新的方法,但是,实际调查下来,真正好转的并不多。 其实在中医治法上,创新是可以的,但首先还是应该先把经方医学中治疗湿痹的方法掌握透彻再说。这是一个完整,严谨,用药之道秩序井然的体系,有大量的病案报道行之有效。当然,与西医疗法相比孰优孰劣,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试验来进行评估,这有待于中医的研究者们努力了。现在让我们从最粗浅,最简单的方剂开始。这是两个神似的方子,但是在具体运用上有一些细微区别。 风湿在表,偏于寒者:麻黄加术汤 所谓麻黄加术汤,顾名思义,就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再加上白术。白术这个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小剂量燥湿健脾,大剂量利水。麻黄汤这个方子有很强的发汗解表的作用,加上白术后,就兼有祛湿、利水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外感风寒夹湿这样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方子的组成和用法: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温似汗。——《金匮.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上面四味药和麻黄汤是一模一样的,剂量也一样。但在后面加是了燥湿利水的白术,所以这个方子就可以治疗风湿相搏。 什么是风湿相搏,就是在体表,风寒和湿邪兼而有之。它的症状就是关节痛而烦,身体有沉重感。麻黄汤证,因为风寒束表的缘故,所以脉象为脉浮紧,但是,麻黄加术汤证,由于体表有时湿邪,湿邪重滞,所以脉多为浮缓,或浮濡,浮软,如果湿邪再重一些,甚至可能出现沉而缓的脉象。 风湿相搏的治法,金匮中说得很清楚,不可大汗,不可用火法,微微发其汗,同时利小便。这时用白术,有两种作用,一,就是前面说的燥湿利水,二,就是有缓麻黄汤发汗之势,使其发汗而不过汗的妙处。 我临床运用下来,这个方子更适合,肌肤腠理致密,结实,汗极少的患者,若肌肤细嫩,或平时就爱流虚汗,自汗,应慎用之。我曾经给一个体虚的关节疼痛患者用了这个方子,她流了一夜的汗,又虚弱又难受。对于这样的患者,用桂枝汤加白术其实更适合一些。 风湿在表,偏于热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杏薏甘汤的方义和麻黄加术汤比较接近,是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 桂枝这味药味甘,辛,温,有发汗解肌,助阳化气的作用。麻黄失去了这位好助手,发汗的力量就变得更缓了,也没有那么热了。 它的组成如下,在这儿我取的是《外台秘要》中的比例和剂量,一般认为,这个剂量更适合急性期,身疼发热甚的患者:薏苡仁半升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三两(炙)、 杏仁二两。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外台秘要 卷第十九》 如果是慢性的风湿痹症,我觉得用金匮中的剂量更好,金匮中使用这个方子,用了煮散法,剂量比较小,适合较长时间服用,这个方法多见于宋代,所以这种方法很可能是宋人的改进: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炒)。四味药,粉碎后,每次用四钱匕(约为4克),舀水一大碗(约为500毫升),煮自十分之七,即可温服之。 薏苡仁这味药,味苦微寒,可祛湿,除痹,排脓,从药性上说,比白术寒一些。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所以这个方子就特别适合治疗身体疼痛,发热的风湿证。 《金匮要略》是这样阐述麻杏薏甘汤的功效的:患者周身疼痛,发热,到了日晡则发热甚剧。(解释:日晡,就是申时,即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这是人一天胃气最为旺盛之时。此时邪正斗争甚烈,发热也便加剧。) 这种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经常贪凉,湿从外入。湿邪停于肌表,就会出现身体疼痛,重着;由于湿邪的存在,气血出入被阻,难以回流,滞于体表,就会出现发热。 总的来说,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薏甘汤,所面对的病患,病机是差不多的,都是风湿相搏于表,阻滞气机,身体重着疼痛,不同的是,麻黄加术的对手要寒一些,麻杏薏甘汤的对手要热一些。这两个方子,发汗的力量都挺强,如果面对肌肤腠理疏松,肌肤细嫩,平时容易自汗的患者,需要细细斟酌,分清虚实,虚人就不要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继斌

副主任医师

黔南州中医医院

152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脉虚浮,手足冷该用什么方子?

关于风湿痹证,我们前面介绍了用于无汗偏热的麻杏薏甘汤,无汗偏寒的麻黄加术汤,风湿在表但又表虚自汗的防己黄芪汤,现在我们来认识另外一组治疗风湿痹症的方剂,桂枝附子汤系列。桂枝附子汤只比桂枝加附子汤少一味药。所以,我们应该先来熟悉桂枝加附子汤。 看到桂枝,就知道这个方证对应的就是“有汗”,患者不仅仅有汗,而且汗流得还很厉害,伤寒论第九条形容它就是:“发汗,遂漏不止。”患者特别怕风,怕寒,由于津液流失太过,体液丧失,所以会出现解小便困难,四肢拘挛,难以屈伸。 其实这个方子对应的,就是病位在表,病性属阴的,表阳虚的症状,表阳虚的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汗遂漏不止,一个是喜卧困倦,一个是脉虚浮或者脉微细,见到其中之一,就要往这方面考虑。 我最近治疗了一个患者,他也是感冒之后七八日,输了一段时间抗生素,无咳嗽无痰了,自述出汗不停,头晕头紧,全身冰冷,呼吸乏力,右背,关节痛甚。我一看,这就是典型的表阳虚证啊。 遂投一方:桂枝12克、 芍药12克 、炙甘草12克、 生姜12克 、大枣12枚、 制附子12克、加葛根20克。中药三付,附子先煎半个小时,2000毫升煮剩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三天之后,患者反馈汗少了,颈背关节不痛了,有一种周身轻松的感觉,精神睡眠也好了,就是口略干。我就想,这就是方证对应了,遂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玉竹30克,叮嘱患者巩固服用。我这个方就是蝇量级的桂枝加附子汤(再加葛根以滋润项背部的肌肉)。 而桂枝附子汤就是从桂枝加附子汤减去“白芍”。大家知道,白芍这味药,苦,酸,微寒,能敛阴止汗,缓急止痛。将白芍减去后,此方温通经脉,补火助阳的力量就更强了,湿邪最怕阳气,此方最适祛风除湿,让我们看看这个方子的风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桂枝四两 (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个时候,患者周身关节疼痛,重,所以,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这是在和少阳证,阳明证相鉴别,说明依然属于表阴证,病尚未传里;脉浮虚而涩,脉浮则说明表证未去,脉涩说明经脉流动不畅;这是一个典型的风湿在表兼表阳虚,风邪>湿邪的症候。 遂用甘草,大枣守护胃气;生姜鼓舞胃气,推动胃气向肌表输注;桂枝温经通络;附子振奋一身之阳气。 这儿有一个加减之法。如果患者不仅恶寒,湿气更重,湿邪>风邪,患者身重,身痛而四肢浮肿,则需加用白术以利水消肿,皮间有风水结肿,则重用白术,让附子,白术并走皮内,逐水气之未得除,是经方的一个重要规律: 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 (炙)、 大枣十二枚。煎法同桂枝附子汤 伤寒论第174条在解释这一规律时,加了一句话,“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这一句话各家注解不一,不是很容易理解。去桂可以理解。小便多,最伤津液,不可大发汗,不能重用桂枝。 因为白术本来就有燥湿利水的功效,如果大便硬,小便自利,为什么还要加白术呢?大概是因为此时的小便自利是膀胱机能衰退,膀胱括约肌松弛引起的,而白术,附子合用,有健脾益气,振奋阳气,恢复脏器功能的效果。这儿就涉及到了一个部分中医能够双向调节的问题,白术既能治疗小便不利,又能解除小便自利,其实方向是一致的——就是把脏器的功能往正常的方向拔动,中医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继斌

副主任医师

黔南州中医医院

152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女性体质寒凉,易产生经期疼痛,什么食物能调理?

对于很多女性朋友来说,每个月的“那几天”可以说是痛不欲生。如果脾气暴躁、脸上爆痘这些现象还可以忍一忍,那么痛经应该是大多数女生绝对不能忍的一项了。曾有网友形象地描述过痛经的感觉——像是一把电钻在钻自己的子宫。这样痛苦的痛经都是女生体内的寒气所导致。而想将寒气排出体外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调理过程。 首先,需要找出体内出现寒气的原因,究竟是哪些行为习惯使大家的身体内积攒了寒气呢?罪魁祸首便是朋友们经常食用的例如冰砖、冷饮等寒凉食物。在炎炎烈日下,如果能吃上一口还冒血凉气的冰砖,喝上一口刚刚从冰柜中拿出来的饮料,真的如同广告中说的一样“透心凉,心飞扬”。但是,这些凉气会顺着肠胃一直到达人体内,囤积于人们的身体中。 其次,很多中医大家也曾提出,输液也会使人体逐渐变成寒性体质。相信不少朋友都输过液,输液就是把本身不属于人体内的药液通过针管输入体内,而这些药液比人体内血液的温度更低,输入体内无疑会带来寒气。但是这种说法目前还未得到科学的考证。尽管如此,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可以抵挡一部分轻微疾病,大家也无需稍有病症就去寻求打针、输液等方式。 当然,除了避免以上所说的行为习惯以外,还可以通过食补来祛除寒气。榴莲就是在暖宫驱寒方面非常有疗效的一种水果。榴莲在泰国被称为水果之王,就是因为它不仅软糯香甜,而且还是一种补品。刚刚生育完的产妇多吃榴莲可以保宫护宫。而它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对于痛经的女性朋友来说,恰恰可以对症下药。 除此之外,经常被人们作为调味品的姜也具有治疗痛经的作用。姜在驱寒方面的作用应该说是众所周知,很多女生也常在经期服用姜丝红糖水来缓解痛经。并且,被称为“女性之友”的红酒也有此作用。正所谓“不通则痛,不痛则通”,痛经也是因为有淤血凝集在子宫处,而红酒可以疏通脉络,通经止痛。

黄继斌

副主任医师

黔南州中医医院

1445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