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郭田生

浅谈妄想

浅谈妄想

都会害他吗?——被害妄想

某君成天老是疑神疑鬼,总认为别人在想方设法坑害他,坚信食物中有人暗中投毒,以至于非亲手做的饭菜不吃,不是自己烧开的水坚决不喝。他还认为到处都有放射线存在,因而成天躲在自制的铁网屏障笼子里。甚至连对最亲近的亲友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不放心。真的有那么多人要害他吗?非也!这是一种精神病态,叫做被害妄想,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同时病人受妄想的支配可出现拒食、控告、逃跑,或采取自卫、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疾病。

真与他有关吗?——关系妄想

他是某公司的一位普通职员,近一年来将身旁发生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都要与自己联系起来,总觉得与自己有关。比如旁人在一起讲话、讨论等就认为是在议论他;不经意的看他一眼也是对他不怀好意,甚至电视、广播、报纸上的某句话也是影射他、暗示他、故意说给他听的。有时还引起他生闷气、发脾气、骂人、砸东西,甚至有时还要打人等。这种症状叫关系妄想或牵连观念,是一种病态现象。它常与被害妄想交织在一起,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等。

过分的嫉妒——嫉妒妄想

正常情况下,当其配偶与异性交往过于密切或怀疑他们有暖昧关系时会妒火中烧。这种心理反应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过分的捕风捉影,不管他们是否熟悉,也不论相互间的年龄、身份是多么的不相称,都一味的认为他们之间会有名堂,并采取对配偶的检查、跟踪等行动以取得其私通的证据,为此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无论组织或亲友们怎么向他解释,反复证明这种情况不是事实或者根本不可能,不断指出这种看法的错误性,而他对此仍坚信不疑。一旦频繁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一种病态了,我们称之为嫉妒妄想。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更年期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

“吹牛”大王——夸大妄想

有一位普通工人,平时很老实,家境并不宽裕。可是近一段时间来,他无缘无故的出现了话语特别多,一天到晚都是兴高采烈的,见人就发香烟,把微薄的收入都主动用来请客、买东西。妻子劝他节省点,他却说“不要紧的,我都是百万富翁了,奥巴马(美国总统)是我要好的同学,李嘉诚(香港巨富)是我兄弟。你还操什么心咯!”实际上他的这种高兴劲既没有现实基础,又实在是太过分,是一种病态的喜悦,医学上叫情绪高涨。而他“吹牛”的内容既非事实,又不合逻辑,但他本人却深信不疑。这也是一种精神症状,称之为夸大妄想。多见于躁狂症、精神分裂症、麻痹性痴呆等。

“花痴”——钟情妄想

张某,28 岁,半年以来纠缠某小姐(该女士并不喜欢他),认为对方爱他,常常跑到女方家敲门,找女方表白,不断地打电话、发短信邀请和送花等,但均遭严词拒绝,张某仍坚信对方是喜欢他的。认为女方的推辞是只不过是继续在考验他,女方的一言一行都认为是在对他示爱,甚至骂他也觉得是在撒娇。邻居及朋友们都说“这人是个花痴,给他找个老婆肯定就没得事了”。其实不然,这也是一种精神症状,叫做钟情妄想。即使是让他所钟情的对象嫁给他也不会解决问题的。只有求医治疗才是正确的。曾经有一位女医生就遇到这样一位“花痴”,被感动得“无比幸福”,婚后不久便受不了这种过分的“爱”与冷酷的暴力而分手。这种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查不出的病——疑病妄想

听某单位的保健医生说,该单位有个干部认为自己患有胃癌、肝炎、白血病等,几乎跑遍了市内大小数家医院,反复做过各种现代化检查。结果都没有查到什么问题,可这人就是不相信。现历时已有 3 年多,只好长期在家休养,整天愁眉苦脸、长吁短叹。保健医生问笔者怎么办,笔者告诉他:“应该要他去找精神科医生看一看。因为这种情况应该是一种精神症状出现了,并不是真正的躯体疾病所致,这种症状轻度的叫疑病观念,中至重度的称之为疑病妄想。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神经症等。”

他的精神活动被外力左右——影响妄想

临床上常遇到一些病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不受自己所左右,而是受到外力的控制、操纵、支配或干扰;或认为外力渗入或刺激自己的躯体,产生一些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连自己的内脏活动亦不例外。他们向医生诉说其受控制的方式随着受教育的程度、生活的环境不同而有一些差异。文化程度高一点的人多认为是电磁波、激光、射线、特殊仪器设备如电脑或其他高科技等控制他;而文化程度低一点的人则认为是神鬼一类的力量控制他。其本质都是同一精神症状,叫影响妄想,也称物理影响妄想或被控制感。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幻想与妄想的区别

幻想是人们对未来远景的一种想象。即使有时不太现实,但幻想者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而妄想则不然,它是一种在病态的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错误的推理及判断,它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亦不符合妄想者的所受教育水平。 妄想者对已形成的病态信念坚信不疑,无法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及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妄想的内容一般常与个人经历、社会及文化背景有关,它常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其内容有的接近现实,有的则荒谬离奇。 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

郭田生

主任医师

湖南省脑科医院

155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疾病的常见表现

为了科学地了解精神疾病,本讲将重点介绍的是有关精神疾病的一些常见表现、精神疾病的种类等知识。 精神疾病会表现出哪些方面的异常?其常见的表现又包括些什么呢? 要科学、准确、完整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了解正常的精神(心理)活动。下面我们就谈一谈正常精神活动(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 正常精神活动 为了更直接、客观、形象地了解精神活动,让我们先看一看下面的描述:某地有一处中外闻名的风景区,这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清澈见底的小溪、险峻的高山、参天的大树、拾级而上的蜿蜒小道;也可听到潺潺的流水、欢快的鸟鸣;闻到淡淡的花香;触摸那些奇形怪状的但又似乎赋有特殊意义的岩石更会使人浮想联翩……从而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你不得不承认这里确实是一处休闲、登高的好地方。因而萌发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登山的欲望,于是选择好合适的登山的路线后,一路上克服了疲劳的折磨、滑倒摔伤的痛苦、饥渴所致的不适等重重困难,但途中欣赏了许多景点,顺利地到达山顶时大家欢呼雀跃,谈论着沿途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由衷的感慨,都沉浸在一派欢乐祥和的喜悦中。 在上面的描述中一些对景区的个别属性(所见所闻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重量等)的反映叫做感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分辨出风景区的山、水、花草、树木、虫鸟等物体的整体属性,这就是知觉;事后能记得起登山的经过及景点的特征,在风景区的照片上一眼就能辨认出某一景点,那就是记忆;如果用感知的素材和已有的知识描述此风景区的特色,进一步分析与思考等等,这种思考活动即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并掌握事物的规律的过程就是思维;同时还可以在感知、记忆、思维的基础上,把此风景区在头脑中加工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在登山前后的态度和倾向如愉快、喜悦、痛苦等,叫做情绪和情感;提出登山目标,拟定登山计划,选择登山路线的方式、方法,还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这种自觉地为达到预期登顶的目的就称为意志活动。 总之,人的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是大脑各部分的整合功能,概括起来讲精神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等过程。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过程。 正常精神活动的特征 正常的精神活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与客观现实的和谐一致性; 精神活动自身的协调性; 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如前所描述中,在风景区我们的所见所闻和触摸到的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大家所思考的内容和表现出的相应情感与感觉的内容也是协调一致的。另外,有些人话多,活泼好动,办事敏捷,而另一些人则少语、喜静、能力较弱。这些特征一旦形成是不容易改变的,这就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而个性心理特征就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主要体现在能力(其主要表现在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包括学习能力、认识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等)、气质(其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指向性等,常谈起的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性格(其是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通常有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外向型、内向型、中间型,顺从型、独立型等类型)三个方面。 人类的心理现象实际上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精神活动,这是一个多水平、多维度、多层次的反应系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但心理现象的反应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交替发生的,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的完整的精神面貌,构成了人们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精神生活。它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因而伟大的导师恩格斯便把它誉为“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心理现象是每个人清醒时所经历的,只要人们生活着、活动着,这一“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将在人们的头脑中永不凋谢地绽放。 异常心理 如果个体的精神活动不符合上面的特征,即没有客观现实的刺激而产生主观感觉,值得高兴的事反而觉得悲伤或无动于衷,外向型的性格者不明原因地变得长时间的内向起来等等,我们就可以认定此人精神活动出现了异常,即他的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判断、记忆、行为及人格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了异常,这就是异常心理。它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在医学上,通常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精神障碍”等。而被人们俗称为“癫子”、“疯子”、“哈宝”等等的“精神疾病”其实是与医学上“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实际上是同义语。简而言之,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又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它是指精神活动出现了异常,有了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情感障碍、记忆障碍等),同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率或一定的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并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 异常心理的历史 实际上,人类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已有漫长而曲折的岁月,但人们对此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科学的解释只不过是近百来年的事。几百年来,人们总是像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精神(心理)异常者,他们一直是为人们排斥、歧视、唾弃,甚至被遗弃。看待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精神障碍)时也不像对待普通疾病一样,通常它们均被认为这是个体的缺点,或者觉得这是恶魔附身的体现或灵魂邪恶所产生的恶果。由于受这些看法的影响,家中一旦有人患上某种精神疾病,家庭成员就会觉得对外公开或者承认自己的亲戚患有精神疾病的话会使自己蒙羞。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郭田生

主任医师

湖南省脑科医院

157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成天照镜子的小伙子——感知综合障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人照一照镜子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 但有一位母亲向医生诉述,她儿子近几个月来成天对着镜子照过不停,问他为什么?开始他还不愿意讲,反复询问后才说:“我的眼睛现在是一只大一只小,鼻子也变歪了。”母亲仔细观察后并未发现异样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并多次请别人告知他,其五官绝对没有异样,但小伙子就是不信,依旧整天反复对着镜子照,真是“屡教不改”。医生对这位母亲解释:“这种现象是一种精神症状,叫体型感知综合障碍,也叫着窥镜症状”。体型感知综合障碍是一种自身的感觉综合障碍;感知综合障碍还有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异常,如视物变形症、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等。所谓感知综合障碍就是病人对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整体属性能正确认识,只是对此东西的个别属性出现错误的感知。如看到的鼻子、眼睛仍然是鼻子、眼睛,只是对其位置、大小、颜色等产生了错误的感知。这种情况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肿瘤、癫痫、脑炎等情况。”

郭田生

主任医师

湖南省脑科医院

158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被吊灯吓坏的女孩——错视

她,一位 18 岁的女孩因受凉发烧已有好几天了,此刻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近日,每当她看到天花板上的吊灯就极端恐惧地惊呼:“人头!人头……”任凭医务人员及亲人怎么解释也没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她出现了精神症状,把吊灯错看成“人头”,而且不能被很快纠正,我们称之为错视。 错视是错觉的一种,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错觉现象(另一种较常见是错听),它是一种知觉障碍。 所谓错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这种情况可发生在某些正常人中,也可发生在精神病人中,亦可出现于各种疾病患者有意识障碍时。 正常人出现错觉一般发生在光线晦暗、精神紧张、视听觉减弱、疲乏等情况下;如通常讲的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便是错觉的典型例子。 正常人只是偶尔出现,一经验证即可消失;而精神病人则恰恰相反,其持续时间长,经过反复验证也不能纠正,且病人信以为真。 这位被“吊灯吓坏的女孩”四错视一个例子,表明她已出现精神症状,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除了错视外,其它的知觉障碍还有错听、错嗅、错味、错触等。

郭田生

主任医师

湖南省脑科医院

157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五花八门的精神疾病 -----谈精神疾病的常见表现与种类

众所周知,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高负担的疾病,它将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 年世界卫生报告》估计,在我们个体生命中的任何阶段,大概会有 25%左右的人会出现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一些障碍;在 18 岁以下的青少年中,20%会出现发育、情感或行为方面的问题,12.5%会出现精神疾病。 2010 年我国浙江、山东、青海和甘肃四省的调查结果表明: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总现患率为 17.5%;其中心境障碍为 6.1%,焦虑障碍 5.6%,物质滥用障碍 5.9%。 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的统计数据中,精神障碍及相关心理卫生问题所致的疾病负担比例也在逐年升高: 1990 年为 10.4%,1998 年达 11.5%;我国 1990 神经精神疾病占疾病总负担的 14.2%,1998 年为 15.1%(如果加上自伤自杀在内则为 19.3%),估算到 2020 年此数值升至 15.5%,加上自伤自杀将达 20.2%。 在所有的神经和精神疾患中,抑郁症占的比例最高,全世界导致残疾的 10 个原因中的其他 4 种精神疾患为酒精滥用、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21 世纪的竞争日趋激烈,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剧,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问题将大幅度增加。 资料表明:重性精神病是一大类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的疾病,它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肇事率等这些问题既给社会带来了经济负担,同时也给个体家庭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有人惊呼:人类已由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障碍时代。精神障碍将会成为 21 世纪的“流行病”,其防治任重道远。 现阶段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全方位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心理和谐则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这已成为我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共识。 因而,我们可以负责任的讲:目前精神卫生业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精神卫生工作将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促进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已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精神疾病的发作形式是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多种多样的,且其发作亦不可预测,其表现也是瞬息万变、千奇百怪、错综复杂和五花八门的。

郭田生

主任医师

湖南省脑科医院

156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对着窗子讲话的“怪人”——幻听

有位先生经常独自唠叨不停,有时还对着窗户外漫骂,即使窗外空无一人时亦是如此。邻居们都认为他是一个怪人。 其实,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凭空讲话是由于他有幻听存在。幻听是多种幻觉之一,与幻视在临床上较多见,此外还有其它的幻觉如幻嗅、幻味、幻触、性幻觉、内脏性幻觉、运动性幻觉等。幻觉是指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有它的存在。 在病理状态下,尽管正常人感觉不到(看到或听到)某个客观事物的存在,但患者却能清晰地感知到某个事物的存在,并可能坚信不疑;因此,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这种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这种疾病中,其中最多见的是言语性幻听,有评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两种。受幻听的影响患者可出现危害自己及社会的行为。

郭田生

主任医师

湖南省脑科医院

15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