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三十多年医生,我发现了这几处大家常犯的错误

我是张秀芬医生,曾经是朝阳市第二医院的儿科主任医师。


我已经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线上接诊了550多名患者。


在接诊以及以往的工作中,我见过很多孩子,由于不合理的用药而导致了不良后果。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与成人的差异不仅仅是在体格上的大小。


所以在给儿童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儿童的特性,考虑到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及各器官功能的影响。

 

退烧药

 

不要给小于两个月的儿童使用退烧药。


小于两个月的儿童,因其生理特点及肝肾功能状态是禁用退烧药降温的。


两个月以下儿童发热时,可以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给予物理降温,可以给宝宝头枕凉水袋或温水浴降温给。


儿童发热禁用的退烧药。


安乃近、安痛定、来比林、阿司匹林等因其严重的副作用,目前均已被儿科临床所淘汰。


儿童服用阿司匹林后副作用较多,能引起胃肠道刺激、出血、引起支气管哮喘、皮肤过敏反应,血尿、眩晕和肝损伤等不良反应,不适合用于小儿发热时的治疗。


尤其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时,应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引起瑞氏(ReYe)综合症(脑病—脂肪肝综合征),此病凶险,死亡率极高。

 


感染是引起小儿发热的最常见病因。处理小儿发热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迅速判断可能引起发热的原因并迅速解决


小于两个月的小儿发热,多找环境因素原因,妥善处理,禁用退热药。


由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小儿出现高热,不要等体温到38.5℃时才用退热药,可以降低退热药的使用标准,体温在38.5℃以下时,也可以使用退热药并用镇静剂,避免惊厥发作。


发现大于两个月的小儿发热,体温超过38.5℃,除中暑者外,均可即刻使用退热药后再查找病因,不要有热时先不给退热药就急着跑医院,这样可能会使孩子在途中出现抽搐。


一般吃退热药后半小时左右体温才能下降,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就可以先在家里观察病情变化。



2. 吃药后体温不降怎么办?


有些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和超高热,应用退热药后无效果。


这时需要配合物理降温和综合治疗,而不是盲目地增加药物剂量和给药次数,那样只能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及肝肾损伤的程度。


有些发疹性疾病是需要有热才能发好疹的,退热后会造成隐疹不出,加重病情(如麻疹),有时发热会到一定程度后热退疹出(比如幼儿急疹),这些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止咳药

 

咳嗽是为了清除气道内刺激性或异常的分泌物,并非是“疾病”。


咳嗽是很多潜在病理异常的临床表现,比如上、下呼吸道感染、过敏因素、胃食道返流等。

 


有痰的咳嗽不能用镇咳药。


咳嗽反射受抑制后,就不能很好地清除呼吸道的异常分泌物,痰液坠积在气道或者是细支气管就会引起阻塞性呼吸困难。

 

婴幼儿禁用中枢性镇咳药。


有些中枢性镇咳药,如福尔可定、可待因、枸橼酸喷托维林糖浆、氨溴酸右美沙芬等。


多有嗜睡、呼吸抑制、吗啡类药品等副作用,有的消化道反应严重。


这类药物是禁止用于婴幼儿咳嗽的。


应用去痰药时要熟知药物的祛痰机制。


有些祛痰药是通过恶心祛痰的,如氯化铵、碘化钾等。


当患儿有消化道并发症时,不宜应用。

 
感冒药

 

儿童感冒时不宜自行服用的退烧药:奥司他韦、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常见的治疗误区是普通感冒发热时滥用奥司他韦。


特别强调,奥司他韦只是针对流感病毒的有效药物,对其他病毒感染是无效的,应用时只能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的马来酸苯那敏(扑尔敏)为抗组织胺药。


这个药可以透过血脑屏障,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可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包括认知和运动的能力),也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一过性紊乱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药物不良反应。[1]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的人工牛黄属于中枢镇静药,此药的副作用有过敏、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2]


鉴于小儿氨酚黄那敏这个药物的诸多副作用,所以不推荐小儿普通感冒、症状单一时的治疗。


儿童感冒正确处理办法:


儿童感冒时可以多喝水,多休息,适当的处理不适症状,一般都能自愈,症状明显时可以口服药物对症治疗。

 

儿童湿疹

 

不要给孩子用“消”字号及“械”字号的药物治湿疹。


湿疹的治疗要尽量避免使用强效的激素产品。


有些“消”字号及“械”字号的药物、疗效不确切,药物标记不明确,是否含有强效激素等都不详。


不建议给给六个月以下的宝宝做过敏原检测。


因年龄小,体内抗体水平低,可能会有假阴性结果。另外过敏原的判定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不能单靠过敏原检测作为食物回避的单一标准,要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参考资料:
[1]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2, 51(4):330-333
[2] 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9):684
[3] 中华医药会儿科分会临床评价学组,药物评价研究,2015,38(6):598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