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糖的调节和利用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一类疾病,表现为血糖的异常增高和波动,可导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等「三多一少」的症状。血糖升高和波动会影响到身体的各个脏器,包括眼睛、肾脏、神经、血管等,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而努力控制好血糖,可以减少糖尿病对身体脏器的损害。
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包括: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石。此外,还可以借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手术等方法控制血糖。除了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大部分糖尿病都是不可治愈的,需要终身治疗。不要轻信那些宣称能治愈糖尿病的疗法,以防人财两空。
糖尿病常见吗?
常见,我国每 10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个糖尿病患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脆性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1 型糖尿病或者 2 型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很差,分泌的胰岛素很少,血糖容易发生波动,低血糖和高血糖交替出现,这叫做脆性糖尿病。脆性糖尿病治疗难度比较大,更需要患者很好地配合医生。
症状
糖尿病有什么症状?
糖尿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只有在测血糖时会发现血糖异常升高。所以定期体检很重要,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尽早治疗。
血糖升高较明显时,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喝水多)、多食(容易饿、吃得多)、多尿(小便量增多)、体重减少。
为什么经常低血糖,反而被诊断了糖尿病?
糖尿病早期(尤其是 2 型糖尿病),有可能会出现反复的餐前低血糖,表现为快到用餐时间时出现明显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
这是由于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延迟所致。进餐后血糖会出现一个高峰,但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胰岛素高峰和血糖高峰匹配不起来,结果就是下一餐餐前血糖已经比较低了,胰岛素水平仍然偏高,就会出现餐前低血糖。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分为急性跟慢性两类。
急性并发症:多由短期内血糖骤然升高引起。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会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加重,伴恶心、呕吐、腹痛、烦躁、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再如严重感染,常见的有尿路感染、肝脓肿等。
慢性并发症:是由长期的高血糖引起。如糖尿病肾病,可导致泡沫尿、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导致下肢动脉闭塞、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导致手脚麻木刺痛、体位性低血压、进食后呕吐、大小便失去控制等。
糖尿病会影响寿命吗?会。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乳酸酸中毒等,都是比较危急的情况,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死亡。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危及生命,如糖尿病肾病发展到尿毒症阶段、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导致心梗或脑梗。
感染: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感染且不容易控制,每年死于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不在少数。糖尿病患者爱出汗是怎么回事?
可能是低血糖。低血糖是比较危险的情况,建议尽快就诊。
低血糖的常见症状有:明显饥饿感、出汗、心慌、手抖、面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紧张焦虑、四肢冰凉、血压升高等,重者可以出现神志错乱、行为异常(比如随地大小便等荒唐行为)甚至昏迷。
有低血糖症状时测血糖就能明确,血糖低于 3.9 mmol/L 即为低血糖。
如果糖尿病人只是局部多汗,另一些部位无汗,则需要考虑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所致发汗异常。病因
血糖为什么会升高?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进食或体内分泌升糖激素后,血糖会升高。高血糖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把血糖维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
当各种原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发生胰岛素抵抗时,就会出现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1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2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吗?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很复杂,有些跟生活习惯有关,有些无关,所以不能笼统的认为是吃多了才得的病。
血糖调节能力很好的正常人,即使大吃大喝也不会高血糖。但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酗酒、肥胖、暴饮暴食、爱吃甜食等,确实会加重身体调节血糖的负担。
所以,爱吃的人不是一定会得糖尿病,但是管不住嘴确实可能让你更容易得糖尿病。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可见于不同人群。这里简述一下发病率最高的成人(≥ 18 岁) 2 型糖尿病常见于哪些人群:
年龄 ≥ 40 岁;
有糖调节受损的病史;
超重和肥胖(BMI ≥ 24 kg/m2),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cm,女性腰围 ≥ 85 cm);
有久坐、运动少的生活方式;
父母、子女、亲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
生过巨大儿(体重 ≥ 4 kg)、或有妊娠糖尿病病史;
有高血压、或高血脂、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
有类固醇糖尿病的病史,即以往曾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并发生血糖升高的副作用;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未成年人(< 18 岁)的 2 型糖尿病,常见于超重和肥胖且合并下列任一情况的人群:
亲属中有 2 型糖尿病患者;
有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表现,如黑棘皮病、高血压、高血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
糖尿病会遗传吗?
有很少一类糖尿病是跟基因直接相关的,如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性,可以通过相关检查确诊。
部分人可能携带糖尿病的易感基因,比正常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所以家族中有亲属患糖尿病也是一个风险因素,但是并不是一定会患糖尿病。
诊断
尿里有糖(尿糖阳性)就是糖尿病吗?
不一定。
除了糖尿病,当一次性进食大量高糖食品、或患有某些肾脏病、或由于妊娠期间肾糖阈降低时,都有可能出现尿糖阳性。所以尿糖阳性,不一定就是糖尿病。需要进一步检查血糖来确诊。此外,尿糖阴性,也不能排除糖尿病。虽然糖尿病的名字里有个「尿」字,但尿里有没有糖并不能诊断糖尿病,诊断糖尿病还是要检测血糖才行。
如何诊断糖尿病?
如果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且满足下面任一条件,且排除了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导致的暂时性血糖升高,即可诊断糖尿病:
随机(任意时间,没有刻意不吃饭)静脉血糖 ≥ 11. 1 mmol/L;
空腹(至少 8 小时没有吃饭)静脉血糖 ≥ 7. 0 mmol/L;
OGTT 2 小时的静脉血糖 ≥ 11. 1 mmol/L。
如果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出现了上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只能怀疑糖尿病,需要改日再测定一次随机静脉血糖、或空腹静脉血糖、或 OGTT 2 小时静脉血糖,才能确诊。
OGTT 是什么?
OGTT 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英文缩写,可以用来诊断有没有糖尿病。
试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是:空腹至少 8 小时后,在早晨先抽血测定空腹血糖,然后服用含有 75 g(儿童服糖量按每公斤体重 1.75 g 计算,总量不超过 75 g)葡萄糖的溶液 300 mL,在 5 ~10 分钟之内喝完,从喝第一口糖水开始计时,于 30 分钟、60 分钟、120 分钟和 180 分钟时分别抽血检查血糖。
根据不同时点的血糖值,可以判断有没有糖尿病。
什么叫「糖调节受损」?
糖调节受损,相当于糖尿病前期。即血糖已经有异常了,但还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这个阶段,如果能积极调整饮食、运动,或辅以药物治疗,血糖有可能恢复正常,否则将发展为糖尿病。
糖调节受损包括两种类型:
空腹血糖受损:仅有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可正常。具体是指 6.1 mmol/L ≤ 空腹血糖 < 7 mmol/L,而 OGTT 2 小时血糖 < 7.8mmol/L。
糖耐量减低:具体是指空腹血糖 < 7 mmol/L,而 7.8 mmol/L ≤ OGTT 2 小时血糖 < 11.1 mmol/L。
测血糖都有哪些方法?
平时常用的测血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抽肘关节处的静脉血送去化验室测(简称静脉血糖),一种是取指尖的毛细血管血用试纸条测(简称指尖血糖)。
静脉血糖:诊断糖尿病只能依据静脉血糖结果。
指尖血糖:测指尖血糖比较简便易行,适合糖尿病人自己在家里监测血糖。每天可以测八个固定的时间点的指尖血糖,分别是三餐前(早餐前血糖即空腹血糖)、三餐后 2 小时、睡前(约 21~22 点)、凌晨 2~3 点。有不适感觉时,也可以随时测指尖血糖。不同的糖尿病人,监测指尖血糖的频率不同,具体应咨询自己的主治医生。
除了静脉血糖、指尖血糖,还可以测量组织间液的血糖,也就是动态血糖监测,或者叫连续血糖监测(CGM)。常用于血糖波动大、需要精细调控血糖的病人,可以连续监测数天,看到全天的血糖波动趋势。
静脉血糖和指尖血糖测出来的数值一样吗?
不完全一样。空腹状态时,指尖血糖略低于静脉血糖;进食后,指尖血糖略高于静脉血糖。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简称 HbA1c。和测血糖不同,检测 HbA1c 可以了解最近 2~3 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如何。
对新发现的血糖升高,HbA1c 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是得了糖尿病,还是只是暂时性的血糖升高。
对已确诊糖尿病者,HbA1c 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近期的治疗方案是否合理,需不需要调整药物等。一般而言,糖尿病人应每 3 个月检查一次 HbA1c;一些情况特殊的糖尿病人,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监测。
医生说要先查胰岛功能才能知道打不打胰岛素,这个怎么查?
检查胰岛功能的检查,在医学上称为「胰岛素及 C 肽释放试验」,具体操作方法类似于 OGTT,只不过在每次抽血测血糖的基础上,加测胰岛素和 C 肽。
血糖低到多少就算是低血糖了?
对健康人来说,血糖低于 2.8 mmol/L 为低血糖。
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只要血糖 ≤ 3.9 mmol/L 就属于低血糖了。
低血糖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情况:如正在开车、或从事高危工作时发生低血糖,可能会发生危险;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低血糖昏迷时会导致摔伤;严重低血糖可危及生命。
所以发生低血糖时,糖尿病患者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治疗
为什么我患糖尿病之后,「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还要治疗?
有很多人认为能吃能喝就没有病,但是有些病恰恰会使你胃口大开,糖尿病就属于这一类。
并且,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同高血压、心脏病一样,在患病很多年、病情比较严重之后,才会导致明显的不适症状,而到那时,患者已经出现了很多并发症,药物往往已经不能逆转病情。
当然也有人说「某某人得了一辈子糖尿病,也没症状」,殊不知那只是个例或谣传。如果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不去治疗,那么无异于将自己下半生的幸福押在赌桌上,而这场赌局没有赢家,输家却只能是你自己。
糖尿病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
内分泌科。
糖尿病需要住院么?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可以在门诊完成,无需住院。但是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的疾病,以及发现时血糖就特别高的患者,还是需要在医院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以便全面了解病情,制定血糖控制方案。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时候,也需要及时住院抢救。
糖尿病该怎么治?
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① 饮食控制,② 运动锻炼,③ 药物,④ 血糖监测,⑤ 不断的自我学习。其中 ① ② ④ ⑤ 项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用到药物治疗。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分为口服药物和注射药物,其中注射药物又包括两种:GLP-1 类似物/受体激动剂和胰岛素。
此外,还有一些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如 2 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减重手术),可以咨询自己的糖尿病医生。
糖尿病控制饮食是吃得越少越好吗?
不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每天还要工作学习,只能坚持一两周的饮食计划是没有意义的。而且糖尿病患者自身调节血糖的能力较差,就更需要规律的饮食,如果过于节食,还有发生低血糖昏迷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该和医生充分沟通,根据自己的能量需要(跟理想体重和工作强度有关),共同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热量又不至于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进行体育锻炼?
大量研究证实,运动和减轻体重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或者减少降糖药物用量。
糖尿病人,打胰岛素好还是吃药好?
没有哪个比较好,内分泌医生会选择最适合您的。
有些人认为胰岛素没有什么副作用,刚被诊断为糖尿病就主动要求胰岛素治疗;另一些患者认为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最后阶段,即使血糖已经非常高了,也迟迟不愿意开始胰岛素治疗。其实这两种观念都比较片面。
糖尿病治疗可能只使用口服降糖药、只使用胰岛素,或者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同时使用。每个人的病情都不一样,适合的药物也不一样。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应该什么时候吃?
因为血糖和吃饭的情况密切相关,所以什么时候吃口服降糖药也颇有讲究。简单小结一下几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应该什么时候吃: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应在进餐中或餐后服药;
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应在吃饭前 30 分钟服药;
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应在餐前 15 分钟内或在进餐中服药;
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可在早餐前半小时服用;
α-糖苷酶抑制剂类: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应在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在吃前几口饭时与食物一起咀嚼服用。
注射胰岛素意味着糖尿病进入晚期了么?
不一定。
糖尿病进入晚期,胰岛功能很差,身体分泌不出足够的胰岛素时,当然需要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出现以下情况时,也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1 型糖尿病,一般一经诊断就要注射胰岛素治疗,因为口服降糖药对 1 型糖尿病效果不佳。
新诊断的糖尿病,如果尚不清楚分型,或血糖升高特别明显,就需要先注射一段时间的胰岛素,目的是使胰岛细胞得到休息,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功能。
糖尿病人怀孕后,一般就不能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了,如果单纯饮食控制 + 锻炼不能控制血糖,就要在孕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即妊娠糖尿病),如果单纯饮食控制 + 锻炼不能控制血糖,也需要在孕期注射胰岛素治疗。产后大部分人血糖可恢复正常,从而停用胰岛素。
当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出现严重感染、需要进行中 / 大型手术、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时,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一旦开始使用,就会产生依赖性么?
胰岛素是正常人体内都有的内分泌激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就需要从体外补充,以达到维持血糖的目的,相当于「缺什么补什么」,并不存在「依赖性」一说。
对于一些胰岛功能尚可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只是权宜之计,血糖控制理想后可以把胰岛素换回口服降糖药,或者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但对于一些胰岛功能较差的糖尿病患者,则需要长期补充胰岛素治疗了。
胰岛素如何使用?
胰岛素不能口服(因为会在胃中被消化而失去功能),只能注射,可以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
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在家里使用胰岛素时,均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可以通过胰岛素笔注射,也可以通过更先进的胰岛素泵注射。
目前,已经开发出胰岛素吸入剂,通过鼻腔的黏膜直接吸收进入血液,更加方便、无痛苦,但现在还不够成熟,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全球推广。
胰岛素有什么副作用?
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低血糖,所以注射胰岛素后一定要按时、按量吃饭,不要随意自行调整胰岛素剂量。
此外,胰岛素还会导致体重增加、水肿、过敏、皮肤出现硬结等副作用。有这些副作用时可咨询医生如何解决。
什么时候需要调整胰岛素剂量?
当你的血糖监测结果出现较大波动、出现一些并发症状,或者经常发生低血糖时,你就需要去门诊咨询医生,修改胰岛素使用方案了。口服药也是同理,糖尿病不是一竿子买卖,每个人都需要经过长期摸索,得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并且不断与时俱进。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预防低血糖?
无论是使用口服药或者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都存在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所以要注意:
不要随意自行调整药量。
按时按量吃饭,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后不要忘记吃饭。
饮食中蛋白质类食物(肉蛋奶等)要占一定比例,不能只吃碳水化合物(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
平时可以随身携带小包装饼干或者糖块,一旦发生低血糖症状,及时补充能量。
可以在身上携带注明自己有糖尿病的标牌,万一因低血糖发生昏迷时,可以尽快得到帮助。
早上起来空腹血糖很高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如果已经严格饮食控制,并且遵医嘱用药,清晨空腹血糖仍很高,主要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黎明现象:体内许多升糖激素都是在早晨分泌的,比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等,从而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苏木杰(Somogyi)现象:见于半夜有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人体为了升高血糖会分泌很多胰高糖素等,结果矫枉过正,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不要自行判断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并自己随意调整药物,应该及时求助于内分泌科医生。看医生之前,建议先测一下睡前、凌晨三点和晨起空腹的血糖,可以帮助医生决定怎样调整药物。
生活
糖尿病饮食就是不吃甜的吗?
这其实是一种误区,认为只有尝起来甜的东西才含糖,其实「糖」指的是一类物质,只有少数几种能尝出甜味。我们无论是进食糖类、蛋白质或者脂肪,都可以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当然,甜味的东西所含的糖具有更快的升血糖作用,所以要尽量少吃,或者一次少吃几口。
糖尿病饮食关注的主要还是一些营养价值较高,可以使血糖缓慢上升的食物,当然还有一天食物的分配和总热量。某些代糖产品(如木糖醇)不能被人体吸收,可以用来调节食品口味。
有所谓的「降糖」「无糖」食品吗?
凡是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的食品,都可以转变为葡萄糖,而葡萄糖是细胞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所以严格来说所有食品都是「升糖」食品,只不过升高的速度不尽相同。而只有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没有可以「降糖」的食品。
所谓「无糖」,其实是「无添糖」的意思,就是在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白砂糖等原料,摄入之后仍然会引起血糖的升高,所以不能看见这两个字,就放心地大快朵颐了。
 
糖尿病患者能吃什么主食?
推荐干的:米饭,馒头,杂粮饭,粗粮;不推荐稀的:面条,粥。因后者升糖指数高,餐后血糖容易升高。但是吃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注意量。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吗?
糖尿病患者对于水果最大的障碍就是其本身所含的大量容易吸收的糖分,可以快速引起血糖的波动。但是水果中所含的维生素、果胶以及纤维素又是很有利于健康的,也是生活很好的调剂品,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少量进食水果,建议选择对血糖影响不那么大的水果,比如樱桃、草莓、柚子、苹果、梨等。对于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每天吃 100~200 克水果,分次食用。食用的时间在两餐之间或运动之后比较好。
喝茶能降血糖吗?
不能。没有任何一种茶被证实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千万别被骗了。
喝黑咖啡能降血糖吗?
还没有确定的研究说明喝咖啡能降血糖。
糖尿病患者运动时要注意什么?
开始运动前先咨询一下医生,以确定自己目前是否适合运动。如果有酮症、急性感染、严重视网膜病变、严重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反复发作的低血糖等情况,就不适合运动。
不要空腹运动,不要在饥饿时运动。建议在餐后 1 小时后运动。
运动时准备好糖果、饼干等食物,万一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及时进食。
运动强度要适中,运动时心率加快、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但尚能和别人进行交谈,这样的运动强度比较合适。
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血压。
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除了控制饮食、适当锻炼,还需要注意:
掌握自己在家中测血糖的方法,记录日常血糖值,就诊时给医生看,以便医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嘱咐频繁复查;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至少每 3 个月复查一次。复查时除了检查血糖,还要定期筛查有无糖尿病的并发症。如果出现反复的低血糖,要及时就诊,评估低血糖的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出现明显「三多一少」症状,以及腹痛、头晕、精神模糊、发烧等症状,提示可能出现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应及时就诊。
有意识的多学习一些糖尿病知识。大多数的糖尿病是一种持续终生的慢性病,且会影响身体的各个器官。对这个疾病了解得越深,血糖就会控制得越好,生活质量也会越好。
糖尿病男性患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怎么办?
这可能是由于高血糖影响到了血管和神经功能引起的。
除了控制好血糖外,还需要戒烟、减肥。因为烟和肥胖都有可能加重对性功能的影响。此外,可以用一些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但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去不正规的医院治疗。
糖尿病会影响生育吗?
在血糖控制理想的状况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在内分泌以及妇产科医生的指导下正常生育的,在孕期要执行更为严格的血糖控制方案。但是部分糖尿病是由其他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排卵等功能,需要妥善治疗后才可以受孕。
另外,因为对于降糖口服药的安全性缺少临床研究资料,孕期建议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想生孩子,该如何备孕?
孕前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6% 以下,可减少大部分孕期并发症的发生。
控制体重:糖尿病饮食管理,鼓励运动锻炼。
因为腹泻,没吃饭,还要吃降糖药吗?
因为腹泻没有吃饭,不要吃降糖药,否则容易出现低血糖。恢复饮食后恢复正常用药。
预防
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对于遗传造成的不利因素,通过自身努力很难消除。但我们可以通过尽量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大鱼大肉;主食不要只吃精米白面,用杂粮、杂豆、薯类、南瓜等替代部分主食;烹饪时注意少放盐、少用含盐高的调料;少吃动物油,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少吃油炸食品。
适量运动: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每天进行 30 分钟左右的运动,以有氧运动和力量运动相结合,强度适中不过量,对于预防糖尿病也有帮助。
控制体重:通过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维持苗条的身材,避免肥胖。
戒烟,尽量不喝酒。
定期体检,监测血糖,发现糖调节受损时及时干预,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糖尿病并发症如何预防?

糖尿病并发症如何预防?

#预防 #患病护理 #常见症状 #内分泌科
聊聊内科知识
聊聊内科知识
糖尿病的注意事项你都知道吗?今天来为大家盘点一下。

糖尿病的注意事项你都知道吗?今天来为大家盘点一下。

#预防 #患病护理 #内分泌科
金兰中医
金兰中医
糖尿病如何吃呢?

糖尿病如何吃呢?

#患病护理 #养生知识 #内分泌科
营养师说营养
营养师说营养
一文读懂妊娠期糖尿病

一文读懂妊娠期糖尿病

#妇科
京东互联网医院
京东互联网医院
糖尿病人越来越多,如何才能远离糖尿病?

糖尿病人越来越多,如何才能远离糖尿病?

#运动 #疾病预防 #患病护理 #内分泌科 #疾病禁忌
罗萍艳
罗萍艳
糖尿病人的心理维护及健康教育

糖尿病人的心理维护及健康教育

#儿童 #疾病概述 #疾病检查
夏红杰
夏红杰
糖尿病是这些疾病的元凶

糖尿病是这些疾病的元凶

#疾病预防 #内分泌科
王爱东
王爱东
一文读懂妊娠期糖尿病

一文读懂妊娠期糖尿病

#妇科 #预防 #孕产期 #保健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足,你了解多少?

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足,你了解多少?

#老年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四肢症状 #内分泌科
罗萍艳
罗萍艳
你需要了解的糖尿病常识

你需要了解的糖尿病常识

#检查 #病因 #诊断 #常见症状 #内分泌科
聊聊内科知识
聊聊内科知识
辽宁沈阳:内分泌科医生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路历程

辽宁沈阳:内分泌科医生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路历程

#药物治疗 #辽宁沈阳 #药物治疗 #患者体验 #互联网医院 #内分泌科 #内分泌科 #互联网医院 #糖尿病 #线上问诊 #糖尿病 #线上问诊
餐后血糖有点高,空腹也偏高,怎么办?

餐后血糖有点高,空腹也偏高,怎么办?

#糖尿病预防 #糖尿病预防 #在线医疗咨询 #京东互联网医院 #在线医疗咨询 #京东互联网医院 #血糖控制 #健康生活方式 #血糖控制 #健康生活方式
急性酒精中毒的诊疗挑战与并发症

急性酒精中毒的诊疗挑战与并发症

#糖尿病急症 #脑血管意外 #心肌梗死 #急性酒精中毒 #误吸
肌酐高了,需要治疗吗?

肌酐高了,需要治疗吗?

#京东互联网医院 #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功能 #在线问诊 #高肌酐血症 #肾脏疾病 #蛋白粉 #糖尿病前期 #高肌酐血症 #肾脏疾病 #蛋白粉 #糖尿病前期
北京西城内分泌科:线上问诊,轻松应对糖尿病前期

北京西城内分泌科:线上问诊,轻松应对糖尿病前期

#内分泌科 #内分泌科 #糖尿病 #线上问诊 #饮食控制 #线上问诊 #减重方案 #减重 #糖尿病前期 #北京西城 #饮食调整
河北承德市民的线上问诊体验:中医老年病科医生的温暖关怀

河北承德市民的线上问诊体验:中医老年病科医生的温暖关怀

#中医 #老年病科 #互联网医院 #中医老年病科 #糖尿病 #线上问诊 #河北承德市 #线上问诊 #糖尿病 #医生关怀 #互联网医院体验
血糖有点高,能不能打司美格鲁肽?

血糖有点高,能不能打司美格鲁肽?

#在线问诊 #健康管理 #司美格鲁肽 #司美格鲁肽 #肥胖 #肥胖 #京东互联网医院 #高血糖 #糖尿病前期 #醋酸甲孕酮片 #高血糖 #糖尿病前期 #醋酸甲孕酮片
南通市内分泌科医生,为糖尿病患者带来健康希望

南通市内分泌科医生,为糖尿病患者带来健康希望

#ozempic #ozempic #互联网医疗 #内分泌科 #健康生活 #内分泌科 #互联网医疗 #糖尿病 #线上问诊 #南通市 #糖尿病 #线上问诊
血糖忽高忽低,怎么判断是不是糖尿病?

血糖忽高忽低,怎么判断是不是糖尿病?

#糖尿病预防 #饮食控制 #糖尿病预防 #饮食控制 #京东互联网医院 #在线医疗咨询 #在线医疗咨询 #京东互联网医院 #血糖管理 #血糖管理
石家庄内分泌科医生助力患者战胜糖尿病

石家庄内分泌科医生助力患者战胜糖尿病

#石家庄 #德谷门冬 #糖尿病 #互联网问诊 #糖尿病 #互联网问诊 #内分泌科 #德谷门冬胰岛素 #内分泌科 #血糖监测 #血糖控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