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阳明经证?
白虎汤是个小方子,但是要掌握好它,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既有的理论框住了思维。大家知道,白虎汤可以用于阳明经证。
什么是阳明经证?大致来说阳明证分为两类,一类是阳明腑实证,也即是“胃家实”,痞满燥实四大证,患者表现为腹痛拒按,潮热便秘,这个时候应该用大小承气汤;另外一类则为阳明经证,所谓阳明经证,《伤寒论》中也有这么一段定义:“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这一段话很好理解,就是发热,大汗,不恶寒,反而怕热。
在伤寒论第六条,论及“风温”时,有这么一段阐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我个人认为,阳明经证和“风温”本质上是同一种证型。这种证型总的特点就是不恶寒,反而恶热。体现在患者身上就是大汗使劲流,身体灼热。脉象就是脉洪大,或者脉浮大,或者脉滑。发展到后面就如火上的蒸笼一般,蒸汽向上弥漫,肌肉越来越重,但是锅底津液逐渐枯燥,发展到最后势必“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甚至阴损及阳,导致亡阴亡阳。
也就是说,阳明经证的实质就是,一个是里有大热,有实火,一个就是津液的快速消耗。遇到阳明经证,就要迅速使用白虎汤及其变方。靠“是否恶风、恶寒”来判断是太阳发热,或阳明发热,行不通!
虽然阳明经证,理解起来不难,可是实际操作时,非常容易错过白虎汤类方的最佳入场时间。因为六经的传变太快了,有可能很快就太阳证变阳明经证;或者干脆绕过太阳证,直接发为阳明经证;或者太阳,阳明同时发病,也就是所谓的太阳阳明合病;或者太阳证尚未痊愈,阳明证又来了,称为太阳阳明并病。总之战场情况复杂,敌人难搞定啊。而《伤寒论》提供给我们的鉴别方法又不够全面,比如那个“不恶寒,反恶热”的鉴别手段,就教人困惑。
从现代医学而言,无论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热——外敌入侵,如感染;自身出了问题,如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还是各种诱因,例如疫苗接种,输液输血导致的变态反应——是的,它们都会导致患者出现全身发冷,肌肉起鸡皮疙瘩,手足颤抖,现代医学叫它恶寒战栗,简称寒战。
可见,阳明证也是会出现恶寒,恶风的,实际上《伤寒杂病论》也如实记录了这一临床现象:如《伤寒论》第168条云: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如《金匮.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云:太阳症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可见,靠恶寒,还是恶热来判断病在太阳,或病在阳明,是行不通的。
或许正因为,难以把握“白虎汤类方”的入场时间,导致温病派的崛起——既然用了姜附桂这些药物发汗这么厉害,容易耗伤津液,又掌握不了用清热生津药物的时间,那么就干脆就用辛凉解表的方法,用薄荷,银花,连翘这些药物,岂不更加安全?那么,该怎么办呢?
“渴”和“热结在里”是开门的钥匙
相对于,恶寒,恶风,恶热这类患者自己都容易混淆的表述,“渴”是一个相对容易判断的指标。渴代表着患者体内的津液开始出现匮乏。
伤寒杂病论,论及白虎汤类方证的条文,一共有14条,其中10条出现了渴,或为渴欲饮水,或为渴不解,或为大渴,或为口燥渴,或为大烦渴,或为身热而渴。
热结在里,火向外熏,是白虎汤类方证的本质;而口渴,口不知味,自汗出,脉浮大,脉洪大则为白虎汤类方证的外在表现。如果觉得这种鉴别方法,还不够,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工具来判断,是病在表或在里,患者津液丰盈或亏虚。
当然现代工具只是望闻问切的延伸,只是参考。“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是外邪犯表,还是自身出现了问题。如果是外邪犯表,细菌性的会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有时还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增高;病毒性则相反,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你再观察,患者是否有正邪相争于表的表现,如鼻塞,流涕,咳嗽等等,就很容易知晓病邪在表,在里。
如果患者“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同时没有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患者又有高热,又渴,你就要考虑,是不是出现了“直接发为阳明经证”的情况。
检查“电解质”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津液匮乏的程度,一般来说,阳明经证,多有高热,大汗等表现,汗水蒸发了,但电解质还在,容易出现高渗性脱水,特点是失水>失电解质,出现高血钠。这个时候可投予“白虎汤”。
白虎汤解
理解了白虎汤证的本质:里热和津液匮乏。
白虎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石膏味辛微寒,可外清肌肉之热,内除胃肺之热。知母辛苦寒而润,可清胃,肺,膈,肌之热,滋胃,肺,肾之阴。两药相伍,将表热透散于外,里热潜消于内。炙甘草,粳米,可补胃气,生津液,并且防止石膏,知母之大寒伤及脾胃。
其实我觉得,白虎汤中加入补中益气,守护气津的大枣,效果会更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 急性前列腺炎治疗:对症治疗是关键
绿色医疗倡导者
文章 38度发烧不咳嗽,黄鼻涕,怎么办?
全球医疗视野
文章 小孩发烧后身上起疹子,医生说是幼儿急疹,需要用药吗?
生命守护者联盟
文章 朋友39度发烧一周多,昏迷不醒,进了ICU,情况严重吗?
精准医疗探秘
文章 三天39度高热,寒战严重,咳嗽不止怎么办?
医疗数据守护者
骆长永
主治医师
中医呼吸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崔菲菲
主治医师
小儿呼吸科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李颖飞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