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阳明经证?
白虎汤是个小方子,但是要掌握好它,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既有的理论框住了思维。大家知道,白虎汤可以用于阳明经证。
什么是阳明经证?大致来说阳明证分为两类,一类是阳明腑实证,也即是“胃家实”,痞满燥实四大证,患者表现为腹痛拒按,潮热便秘,这个时候应该用大小承气汤;另外一类则为阳明经证,所谓阳明经证,《伤寒论》中也有这么一段定义:“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这一段话很好理解,就是发热,大汗,不恶寒,反而怕热。
在伤寒论第六条,论及“风温”时,有这么一段阐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我个人认为,阳明经证和“风温”本质上是同一种证型。这种证型总的特点就是不恶寒,反而恶热。体现在患者身上就是大汗使劲流,身体灼热。脉象就是脉洪大,或者脉浮大,或者脉滑。发展到后面就如火上的蒸笼一般,蒸汽向上弥漫,肌肉越来越重,但是锅底津液逐渐枯燥,发展到最后势必“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甚至阴损及阳,导致亡阴亡阳。
也就是说,阳明经证的实质就是,一个是里有大热,有实火,一个就是津液的快速消耗。遇到阳明经证,就要迅速使用白虎汤及其变方。靠“是否恶风、恶寒”来判断是太阳发热,或阳明发热,行不通!
虽然阳明经证,理解起来不难,可是实际操作时,非常容易错过白虎汤类方的最佳入场时间。因为六经的传变太快了,有可能很快就太阳证变阳明经证;或者干脆绕过太阳证,直接发为阳明经证;或者太阳,阳明同时发病,也就是所谓的太阳阳明合病;或者太阳证尚未痊愈,阳明证又来了,称为太阳阳明并病。总之战场情况复杂,敌人难搞定啊。而《伤寒论》提供给我们的鉴别方法又不够全面,比如那个“不恶寒,反恶热”的鉴别手段,就教人困惑。
从现代医学而言,无论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热——外敌入侵,如感染;自身出了问题,如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还是各种诱因,例如疫苗接种,输液输血导致的变态反应——是的,它们都会导致患者出现全身发冷,肌肉起鸡皮疙瘩,手足颤抖,现代医学叫它恶寒战栗,简称寒战。
可见,阳明证也是会出现恶寒,恶风的,实际上《伤寒杂病论》也如实记录了这一临床现象:如《伤寒论》第168条云: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如《金匮.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云:太阳症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可见,靠恶寒,还是恶热来判断病在太阳,或病在阳明,是行不通的。
或许正因为,难以把握“白虎汤类方”的入场时间,导致温病派的崛起——既然用了姜附桂这些药物发汗这么厉害,容易耗伤津液,又掌握不了用清热生津药物的时间,那么就干脆就用辛凉解表的方法,用薄荷,银花,连翘这些药物,岂不更加安全?那么,该怎么办呢?
“渴”和“热结在里”是开门的钥匙
相对于,恶寒,恶风,恶热这类患者自己都容易混淆的表述,“渴”是一个相对容易判断的指标。渴代表着患者体内的津液开始出现匮乏。
伤寒杂病论,论及白虎汤类方证的条文,一共有14条,其中10条出现了渴,或为渴欲饮水,或为渴不解,或为大渴,或为口燥渴,或为大烦渴,或为身热而渴。
热结在里,火向外熏,是白虎汤类方证的本质;而口渴,口不知味,自汗出,脉浮大,脉洪大则为白虎汤类方证的外在表现。如果觉得这种鉴别方法,还不够,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工具来判断,是病在表或在里,患者津液丰盈或亏虚。
当然现代工具只是望闻问切的延伸,只是参考。“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是外邪犯表,还是自身出现了问题。如果是外邪犯表,细菌性的会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有时还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增高;病毒性则相反,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你再观察,患者是否有正邪相争于表的表现,如鼻塞,流涕,咳嗽等等,就很容易知晓病邪在表,在里。
如果患者“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同时没有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患者又有高热,又渴,你就要考虑,是不是出现了“直接发为阳明经证”的情况。
检查“电解质”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津液匮乏的程度,一般来说,阳明经证,多有高热,大汗等表现,汗水蒸发了,但电解质还在,容易出现高渗性脱水,特点是失水>失电解质,出现高血钠。这个时候可投予“白虎汤”。
白虎汤解
理解了白虎汤证的本质:里热和津液匮乏。
白虎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石膏味辛微寒,可外清肌肉之热,内除胃肺之热。知母辛苦寒而润,可清胃,肺,膈,肌之热,滋胃,肺,肾之阴。两药相伍,将表热透散于外,里热潜消于内。炙甘草,粳米,可补胃气,生津液,并且防止石膏,知母之大寒伤及脾胃。
其实我觉得,白虎汤中加入补中益气,守护气津的大枣,效果会更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 老人发热39°,有脑梗、心脏手术和二尖瓣置换术,能吃布洛芬退烧吗?
医者仁心
文章 孩子发烧不退,去哪家医院看?
医者荣耀
文章 小孩吃阿奇霉素后呕吐,能否换成头孢?
医疗星辰探秘
文章 7岁孩子发烧,医生开的药吃了想吐,能不能换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中医养生之道
文章 7岁孩子能喝一片布洛芬吗?
精准医疗探秘
文章 宝宝高烧不退,能用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吗?
癌症防治先锋
文章 高烧吃药,奥司他韦和散利痛能一起吃吗?
家庭医疗小助手
文章 小孩高烧不退,验血结果显示细菌感染,需要哪些药物?
中医养生之道
文章 孩子发烧了,社区医院没奥司他韦,怎么办?
医疗科普小站
文章 宝宝发烧、拉肚子、不吃饭怎么办?
绿色医疗倡导者
骆长永
主治医师
中医呼吸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康兴
副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四川省旺苍县人民医院
曾兰兰
副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