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打工人什么都行,就是「那里」不行......

京东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京东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文章首发于 | 健康知识局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最近“打工梗”爆火,管你是什么企业高管、美女前台、程序猿,还是悲催的新媒体人,大家统统都是「打工人」。


打工人,指的是参加社会工作的人,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调侃。有人认为,叫 “打工仔” 过于卑微,“社畜” 听上去又显得太惨了。而“打工人”这个称呼,平凡中透露出追求,屈辱中表现出倔强(毕竟里面还有个“人”)。于是,该称呼就被广泛运用起来。


当「打工人」话题火起来的时候,不同行业的打工人,纷纷化身段子手,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录。

不过虽说打工人都有钢铁般的意志,但身体毕竟不是铁打的,超负荷的工作,让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胃病


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占1.2亿!同时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在目前所有恶性肿瘤占第二位,死亡率高居第三位。尤其是近年来,胃病发病愈发年轻化,其中19-35岁的年轻人,胃癌发病率相比30年前翻了一倍! 

一、 打工人是怎么把胃“玩”坏的?


暴饮暴食 


很多打工人由于工作原因,吃了上顿没下顿,恨不得把一天三顿饭,合到一起吃到撑。


我们的胃,在没吃东西的时候,容量大概是50ml,而当我们进食后,胃容量扩容到1500-2000ml。虽然我们的胃很能“装”,但它最讲究工作的规律性,当过量的食物一下子涌入胃里,它会应付不过来,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当胃顶不住的时候,就会反击。

吃的太快 

有调查显示,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的吃饭用时,都在10分钟以内,不足建议用时的一半。吃的太快,很容易让食物没有嚼碎,就吞咽到了胃里,直接增加胃的工作量。长期如此,胃病不请自来。

过度节食 

还有不少打工人,为了减肥都会选择节食。但胃是一个敬业的好员工,不管你吃不吃,它都会到点就分泌出胃酸,如果不吃饭,胃酸没有食物消化,就会反过来消化胃,这就会让我们有“烧胃”的感觉,严重时还会引起胃溃疡等疾病。

总吃外卖 

对于打工人来说,外卖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经常吃外卖对胃也是一种伤害,大多数外卖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其高油高盐的烹饪方式,过量的调味品可以给我们味觉刺激,让我们大饱口福。

但这却苦了我们的胃,高油高盐的食物,会大大延长胃的工作时间,胃不得不每天加班。试想一下,让你每天996的加班,你肯定受不了对不对,胃也一样,一直加班得不到休息,就会“罢工”。

另外,有些外卖的制作加工环境不干净,若是吃下携带幽门螺杆菌的食物,就相当于给胃埋下来一颗定时炸弹。幽门螺杆菌会在胃粘膜上定居,当它们的家族壮大后,便会对胃展开攻击,不仅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还会传染给亲朋好友。

喝酒 


身为打工人,难免要喝点酒,偶尔喝点小酒没什么大问题,然而有些人一看到就自制力就=0

当过量的酒进入胃后,酒精会刺激胃粘膜,从而引起胃粘膜糜烂或溃疡形成,让胃变得千疮百孔,严重时还会导致胃出血

二、 吃点啥能养胃?

很遗憾,现实中并没有真正养胃的食物,像粥、牛奶、养胃饼干,这些江湖流传的养胃食物,其实都不能养胃。


粥 

粥主要是糊化的淀粉,蛋白质含量低,也几乎没有脂肪,确实好消化,连续大鱼大肉后,喝顿粥调节一下,也确实能减轻胃的负担。


但是如果长期吃特别好消化的粥,胃的消化能力就会退化变差,容易引起萎缩性胃炎


牛奶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种说法,喝下去的热牛奶,会在胃部形成保护膜帮助养胃。热牛奶确实可以稀释胃液,能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胃不舒服的症状,但牛奶进入人体后,会让胃酸分泌量大约增加30%,在出现反酸不适症状时,喝牛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养胃饼干 


与其它饼干相比,养胃饼干在制作时要加入小苏打(碳酸氢钠),还要进行发酵。但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依据表明苏打饼干能养胃,或者改善食欲和营养状况,如果常吃还会适得其反。


养胃饼干里由于加入了碳酸氢钠,所含钠盐含量会比较高,钠摄入过多易增加肾脏负担,升高血压。另外,养胃饼干的油脂也不少,吃多了可能会对肠胃造成不良影响。

 
三、 真正养胃应该这样吃


其实我们的胃,真的没有那么脆弱,只要“不作”,就是最好的养胃方式。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按时按量、细嚼慢咽。

食物温度要适宜,避免吃太烫的、太凉的的食物,这些食物吃多了,对胃黏膜的刺激是很大的。

戒烟戒酒,烟酒很容易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使胃的功能失调,引发胃病。


如果,经常出现胃部不适,比如胃痛、恶心、烧心、反酸、腹胀、腹泻......

一定要及时就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概述#预防#普通内科#反胃病
阅读数 1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