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什么范围比较好?

李建华医生·首席健康管家
李建华医生
首席健康管家

一旦罹患冠心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几乎无可避免,因为他汀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调脂稳定斑块的作用可以给冠心病患者带来大量的获益,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产生获益的原因则在于他汀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

低密度脂蛋白是参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罪魁祸首”之一,所以,在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还是亚洲的冠心病治疗指南中,均有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标准。

许多人有疑问,低密度脂蛋白要降低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合理的?降低到什么范围才是最合适的呢?

一、低密度脂蛋白降到1.8mmol/L以下

一旦确诊冠心病,那么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目标是1.8 mmol/L,也就是70 mg/dl,不管是欧美指南,还是亚洲包括中国指南,经典的1.8mmol/L就是冠心病患者的达标值。其实这个值已经是比较低了,但指南对这个目标是要求绝对做到的。

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50%以上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的低密度脂蛋白都可以降低到1.8mmol/L以下的,如果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基础就很高,那么我们不能降低到1.8以下,就需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绝对值的至少50%以上。

三、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其实除外传统的1850(1.8以下,50%以上)以外,对于极高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或者是把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到1.8以下仍有心绞痛的患者,指南中还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到1.4mmol/L以下的更低目标。

四、越低越好的理念值得关注

低密度脂蛋白也有其用处,所以,许多人热衷于讲述低密度脂蛋白降的太低以后的各种坏处,但事实上最新的许多研究都有低密度脂蛋白“越低越好”的理念,从严格意义的理论上来讲,低密度脂蛋白的消失肯定是有坏处的,或者从哲学上讲越低越好的理论也是不成立的。但事实却是,相关的研究均建议低密度脂蛋白“越低越好”,我们可以理解为,虽然我们不知道低密度脂蛋白降到多低的情况下才有危害,但在目前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我们或许还没有办法把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到对我们有害的目标值以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越低越好的理念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不管是降低到多少,我们要做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心血管病的事件,对于降低多少,也是需要因人而异的。比如低危的患者就无需降到太低,但对于极高危的患者,我们一定要把低密度脂蛋白降的更低,才能有更多的获益。

单纯的强调标准而去除个体化差异,或者就是最大的不科学!

#预防#检查#药物治疗#心血管内科#冠心病#冠心病
阅读数 23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胸闷、胸痛伴有呼吸困难,或心悸等主要需药物治疗、介入手术及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目前冠心病法治愈,仍需长期药物治疗简介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时发生的疾病。当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积聚形成斑块时,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原因。这些斑块会形成血栓,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减少或阻碍流向心脏的血流量,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最典型的症状是心肌缺血引起的胸闷、胸痛、乏力、呼吸困难等。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积极规范的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保证患者生命质量。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头晕等。诊断依据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CTA或冠脉造影等)确诊。心电图可大致提示冠心病发作的迹象;超声心动图明确心室运动情况;冠脉造影用以明确狭窄的血管以及部位。疾病类型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1)稳定型心绞痛(2)症状型冠心病(隐匿性冠心病)(3)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稳定型心绞痛(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为12.3%[1]。是否可以治愈?目前法治愈,一旦确诊,需终身服药。因血管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后,斑块在短期内易消失,如果控制好,有可能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如心绞痛、急性心梗等严重并发症。是否遗传?有。遗传因素对冠心病有影响。是否医保范围?是
李建华医生·首席健康管家程姝娟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