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太普遍,合餐制是重要传播途径!

医师黄继斌·首席健康管家
医师黄继斌
首席健康管家

幽门螺旋杆菌的三种传播途径

人是幽门螺旋杆菌在自然界的唯一宿主,也是唯一的传染源。它可以通过粪—口,口—口,胃—口三种途径传播。

由于在印度许多地方没有公共厕所,而且不注意饭前洗手,所以根据WGO全球指南 H. pylori (2010年版)的调查,印度成年人的H.pylori感染效率达了惊人的88%,而美国和加拿大仅为30%。

印度的H.pylori高感染率应该和粪—口传播有一定关系。所谓粪—口传播,就是寄生于胃黏膜上皮的H.pylori随黏膜上皮而脱落,进入粪便中排出,污染食物和水,从而感染人类。

但是,中国当前公共卫生成绩卓著,实现对饮用水的保护和消毒,重视厕所与水源的分离,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常识亦已普及,H.pylori的粪—口传播途径基本被阻断。于是H.pylori感染,胃—口传播,口—口传播这两个渠道凸显了出来。

所谓胃—口传播,口—口传播,是指存活于胃液中的H.pylori可以通过胃-食管返流进入口腔。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发现,H.pylori可以滞留在牙菌斑中,然后通过唾液、呕吐物来进行口—口传播。

比如母亲咀嚼食物喂孩子,可能将H.pylori传给孩子。一大群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筷子夹菜,唾沫横飞,谈笑风声中也可将H.pylori传播给他人。合餐制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为许多口—口传播疾病,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渠道。

其实中国人也曾经优雅地就餐过

大家知道,西餐是一人一餐,就餐过程安静,自己吃自己的,干净卫生。中国人就餐呢,则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大声吆喝,筷子放入自己嘴巴后,蘸了口水后,又去菜盘中夹菜。其实这种“合餐制”是宋以后才定型的。

在中国分餐制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可以溯源到讲究礼仪的周朝,之后数千年间,从秦汉到唐,汉人习惯于席地而坐,身前摆放一张矮矮小小的“案”,然后再在案上摆放一些膳食。四川郫县汉墓出土的石刻画像《宴饮乐舞》,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张仲景时代的中国人是怎样就餐的。

人们席地而坐,跽坐而食,气质端庄,前方或有歌舞,或有雅音,静静享受自己盘中的美食,很少大声喧哗。合餐成为主流,是宋之后的事情了。宋朝版图缩水,军事上也受少数民族的冲击。少数民族的高足座椅及“合餐文化”传入中原。共食进餐开始成为中国民间宴饮的主流。到了清代,随着满汉全席的出现,众人围拢,吆喝饮酒,共夹菜品的就餐方式,更是受到了从宫廷到乡里的推崇。于是中国人从文明健康的分餐制变成了不太健康的合餐制。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虽然分餐制很健康,但是,大家聚在一起,举箸共食,快意畅饮,热烈交流,这其乐融融的场景,确实令人心仪。

让中国人每次就餐都改为复古的一人一案,一人一鼎也不现实。

其实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在“公共餐厅”和家中都备几双不锈钢“公用筷夹”,“公用筷夹”只能用来分菜,绝对不能入口。入口的只能是自己的筷子。如果大家吃过自助餐,就会对这种“公用筷夹”比较熟悉。通过将分餐筷与吃饭筷分离,能够一定程度阻断“口—口传播”疾病的扩散。

#感染内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阅读数 7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