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彭一舟

中医也看“精神病”?

中医也看“精神病”?

首先应该向大家澄清什么是精神病,它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精神病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精神病学包括各种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或伴随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和诸多类别的儿童智能或品德发育障碍等等。而中医学不是现代医学的分支学科,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心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汲取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医学在认识和治疗心理疾病方面,从内经时代起便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经历代医学家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中药针灸心理,三法合一的理法方药治疗体系和独到的临床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疾病学名词术语的研究。他们根据现代术语学单义性,简明性,约定性,系统性国际性等基本原则,基于中医学理论体系规范科学术语定义及结构关系,初步建立了症状术语,症候术语,疾病术语等层次的科学准确的名词术语体系。例如不寐相参照失眠,郁病相参照抑郁障碍,思虑、惊恐相参照焦虑障碍等,或直接引用例如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这些术语的规范化使用有待于广泛的科教宣传,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普通老百姓能够更加清晰的得以认识中医。余籍书於小文,愿百姓健康就医以方便。【参考书籍:《精神病学》、《中医神志病学》、“百度百科——中医心理学”条】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郁病的转归与预防

郁病多由情志不遂,神志久郁,神明受扰,神机渐派所致,以郁郁悲悲,心常不乐,僵仆直视,自欲寻死,或昼夜不眠,爪坐独语,或狂言妄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神志异常类病证。 转归及预防 郁病患者除了具有精神病性的狂言,安见症状外,自杀意念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在治疗场所与方式的选择上都有别于一般情志异常的郁证,尤其是家属和医护人员的监护看守不能放松,支持性治疗关系的建立与保持是治疗的关键,通过这种良好的关系能够得到患者的信任,最终可能在疾病的关键时期对患者施以及时有效的治疗。若发现患者有神志异常、行为悖乱或自杀冲动迹象时,应及时给予干预。 注意事项 (1 )悲悲戚戚,心常不乐,常自欲死,狂言妄见,僵仆直视,爪坐独语,昼夜不眠是本病的主要特点。 (2 )本病病程穴长,易于复发,迅速控制症状,避免危及生命,防止复发是治疗的关键。 (3 )郁病患者的狂言、妄见多与生活事件或境遇刺激相关,符合逻辑,具有贯序性,能为常人所认识理解,只是内容过度悲观灰暗,当以从意共情法对待他们。 摘自《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

彭一舟

主治医师

北京市东四中医医院

151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焦虑

儿童焦虑的基本三要素 第一要素。主观的焦虑体验:过分的担心、紧张、顾虑重重、愉徨不可终日、感到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年幼的儿童由于语言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不能很好地表达他们的不安与煌恐,因此表现为爱哭闹、烦躁、不易安抚,管理困难,家长感到“这是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年长的儿童对内心的烦躁、紧张的体验能清楚地表达,但经常因烦躁对父母发脾气,抱怨多。 第二要素。外显不安的行为:因为焦虑,患者会出现坐不住,来回走动,动作增多等多动表现,易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 第三要素。生理反应: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脸红、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口舌震颤、尿频,甚至大小便失禁的症状。 选自《精神卫生科普》丛书 主审 于欣

彭一舟

主治医师

北京市东四中医医院

151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身憔悴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心身憔悴 心身惟悴(Bumout )是一种常见而且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白。一般认为此综合征的关键病因可能是职业性的情绪负担过重;因此,Maslach 称之为“职业性心身憔粹”(job burnout,或译为职业能量耗竭)。早年多见于看护者(如受雇的社会服务者、护士、医务工作者)的一种综合征,其躯体症状为耗竭、疲劳、头痛及睡眠障碍;此外还有非特异性疼痛、降低注意广度、无意义的情感、冷漠或辞去工作等。在教师中也常见到,表现为对学生的态度及反应不当,丧失理智,要更换或离开教师岗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现象不只限于少数特定行业,而是普遍存在于职业界的。我国最近在警察、银行职员中也有研究。另外,还因为除了与这种状态的特定职业环境条件之外,心身憔悴与其他心身障碍,如慢性疲劳综合征(CSF )有许多相似性。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 )是现 代医学新认识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 机制途今为止尚不明确,因此无法预防。常见于敬业的高智商人群,被社会上戏称为“白(领)、骨(干)、精(英)”的人士,正在成为最大受害者。据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在京、津、沪、深等 10 大城市组织开展的“CFS 的初步调查”显示,各城市人群的 CSF 的发病率在 10%~25%之间。临床发现,高危人群大都 是白领,其中 IT、科研、金融、广告等高薪、高压行业中比较常见。CSF 的症状也包括体力耗竭、疲劳、精力不济、激惹性增加、技能降低、睡眠及注意力不集中;原因不明,有轻度肾上腺功能不全,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发病不限于社会服务职业。其发病机制运今为止仍不清楚,因此无法预防。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 )的 Heim 等(2006 )的一项对 照研究表明,儿童时期遭遇到的创伤(包括性侵犯、躯体虐特和情感虐待等)使成年后患 CFS 的危险增高,而且,这种危险会随患者的情感状态而发生变化。此结果为早期预防 CPS 指出新的干预目标。 Maslach(2001 )将心身焦摔定义为:个体在工作中持久的人际应激源引起的,由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三者组成的心理综合征。①耗竭是指情绪及生理资源的耗尽,是心身焦摔的核心和基本维度;②人格解体是指个体对职业工作各环节产生消极、不灵活和过度分离的反应,代表人际关系维度;③成就感降低是个体感到工作效率不高,没有能力完成任务,是自我评价维度。心身焦摔还与某些应激状态有关。虽然它不列为经典的应激障碍,但常有急性或持久的应激前驱或伴随发生,也有将其列为职业性应激。有认为过度的环境需求可以视为发生不适当情绪反应的应激源,从而导致心身焦粹的产生。 选自《心身疾病》主编 徐斌 徐又佳

彭一舟

主治医师

北京市东四中医医院

150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驱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 )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 尽管医师反复说明症状并无躯体病变的基础,但仍不能减轻患者的忧虑和躯体症状。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其所患躯体障碍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患者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对患者来说,即使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承认心理问题。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 患者往往以各个系统的躯体症状不适主诉在综合性医院各科就诊,并认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的,需要进一步检测,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行为,若患者不能说服医生接受此观点,即会非常不满而加剧寻求注意行为。而医生往往不能识别躯体形式障碍特征而反复给患者做不必要的各种检查,浪费很多医疗资源。 选自《实用精神医学丛书》总主编 肖泽萍 江开达

彭一舟

主治医师

北京市东四中医医院

15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非黑即白的世界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世界,就像小孩子的世界,把所有的人一分为二,要么英雄,要么恶棍。小孩子都是很情绪化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亦复如此。他们无法忍受人类的不一致性和模棱两可;他们不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进行好的和坏的品质的整合。不管在什么时候,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没有既好又坏的中间状态,没有灰色地带。爱人和伴侣,母亲和父亲,兄弟姐妹,朋友以及心理治疗师,在某一天可能被奉为偶像和神灵,另一天可能会被彻底贬低和排斥。 当一个理想化的人最终令自己失望的时候(这也是迟早的事情),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必须迅速调整他的一元性认知。这样就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这个曾经的偶像被彻底地打入地牢永遭排斥,要么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本人自我贬低自我驱逐,以此来保留对这个人的“完美”形象的记忆。 这种行为被称为“分裂”。这是一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最常采用的原始防御机制。从理论上讲,分裂是指在对自我、他人的积极和消极的思维与情感之间,进行严格的区分,也就是说,不能够将积极和消极的思维情感进行统合。正常的人都具有矛盾的情感,同时会体验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性格虽说会往复不定,但当处在某种情感状态的时候,他是不可能存在另一种情绪或情感的。 分裂是躲避焦虑的安全港湾: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不同的时间会成为密友或路人。一天,她可能会毫无缘由地称赞“乔真是太好了!”,认为乔没有一点缺点、完美无瑕;而另一天,她会毫无自责感地贬低乔“真是坏透了!”,无所顾忌地对乔大发雷霆,这个时候,乔所有的优点都不复存在了,他理应受到怒骂。 试图使边缘型患者能够在矛盾冲突的情绪情感和自我意象中有藏匿之地,远离试图调和这些自我意象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这种分裂性的防御机制常常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人格结构变得完全破碎不堪了;对自我身份与对他人身份的感觉转变得更为剧烈和频繁了。 ——摘自《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美)克莱斯曼,(美)斯特劳斯著;徐红译.

彭一舟

主治医师

北京市东四中医医院

140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不同年龄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群体

不同年龄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群体 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很多特征——冲动、紊乱的关系,自我身份混乱,情绪不稳定——都是青少年时期主要的发展问题。事实上,建立核心的自我同一性对于青少年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来说,都是最基本的任务。因而,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一诊断,相比其他年龄群体,在青少年和年轻的成人中最为普遍。 早期在老年中进行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调查研究显示,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低。有些研究者提出这样的假设:年纪稍大的边缘型成年人,能够保持一种稳定性;或者至少他们能够保证自己不那么痛苦,知道去寻求进一步的医疗帮助。 不过,近年来,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在老年人中越来越多,那种对边缘型人格障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熟和消退”的假设被推翻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研究可能也增加了对老年人群体边缘型人格障碍研究的关注程度,这在以往常常是被忽略的。 年纪大的成年人必须要面对日渐衰退的生理和心理机能,这对于老龄化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来说,将是非常危险的适应过程。对于本身就支离破碎的自我来说,不断调整期望和自我意象的任务会使得症状更为加重。老龄化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会否认不断恶化的身体机能,将对身体失能的谴责投射到他人身上,并且变得越来越猜疑和过分妄想;其他时间,他可能会强化自己的失能状况,变得更加依赖他人。 ——摘自《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美)克莱斯曼,(美)斯特劳斯著;徐红译。

彭一舟

主治医师

北京市东四中医医院

140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边缘性型人格结构”(BPO)

1976 年,奥托·柯恩伯格引入了他的边缘型人格结构(BPO )的概念,这个概念要比 DSM 一Ⅲ种边缘型人格障碍(BPD )的定义更为宽泛。 柯恩伯格的概念,直于神经症与精神病性的人格结构中间。按照柯思伯格的至义,患有 BPO 的病人,病情要稍好于精神病患者,因为精神旁惠著的現安尽意能力严重受损,不可能具有正常的心理机能。 另外,BP0 患者病情要比具有神经症性人格结构的患者要重,神经症患者所体验到的不可忍受的焦虑多是由于情感冲突所导致的。神经症患者的自我概念和自我防御系统,通常要此边缘型人格患者的更加成熟和高级。 BPO 也包含其他轴Ⅱ的部分疾病,或者性格上的一些紊乱,比如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表演型以及自恋型的人格障碍。另外,它还包括强迫一冲动性障碍,以及慢性焦虑障碍、危病、恐惧症、性变态和分裂型反应(比如多重人格障碍等)。 在柯恩伯格的所定义的系统中,当前被诊断为 BPD 的患者只占到 BPO 系统分类中的 10%到 25%左右。诊断为 BPD 的患者,与整个 BPO 的诊断相比,往往心理机能水平更低,病情更加严重。(【注】根据边缘型人格结构理论,在我们目前已知的各种心理障碍当中,大多数当事人的病因存在 BPO 结构;如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心境障碍等。) 尽管柯恩伯格的定义系统并没有被美国精神病协会给予官方的采纳,他的工作作为理论模型,对临床工作者和研究学者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继续。 ——摘自《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美)克莱斯曼,(美)斯特劳斯著;徐红译。

彭一舟

主治医师

北京市东四中医医院

140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前言)

由于相关信息的宣传滞后,一方面人们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认识非常模糊,另一方面又需要进行疾病病因与治疗方面的信息的准确传递,所以二者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尽管有将近一千万(【注】美国社区医院采集的患病率大概占 40%)的美国人遭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痛苦折磨,但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描述出这种精神疾病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诊断的相对奇特性,在精神科领域的专家也对这种疾病存在争议,更重要的是,这种疾病本身具有难以捉摸、充满矛盾和争议的特点。 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疾病涉及到很多关键性的社会内容——虐待儿童,日常护理不善,核心家庭的毁灭,离婚,女性角色的改变。另外,边缘型人格往往也带来其他一些更让人头疼的问题,这些随之而来的精神问题也非常普遍,比如易饿症、厌食性神经衰弱、酗酒和药物滥用、抑郁以及自杀。 事实上,很多精神科领域的专家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边缘化的时代里”。弗洛伊德年代的歇斯底里的神经症代表着二十世纪早期被压抑的欧洲文化,边缘型人格对自我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和难以维持的稳定关系,则反映了当代社会里濒临破碎的集体观念。 ——摘自《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美)克莱斯曼,(美)斯特劳斯著;徐红译。

彭一舟

主治医师

北京市东四中医医院

140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我感到忧心忡忡——持续性焦虑

这几天,我总感到忧心忡忡。尤其是今天,早上一起来右眼皮就开始跳,使我想到今天是否要发生什么事情。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人”;我的是右眼跳,难道我们家里的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是预示家里的人会有灾难,那会是谁呢?我逐个想下去。 也许是我自己会有什么事情吧,我总觉得自己近来有些不对,心里总感到慌慌的,好像有什么事一样。我最担心的是生病,住院不仅要花很多钱——我们家的经济本来就不宽裕,如果有人生病住院,经济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再者,我住院了,谁照顾他们父子?近来,我有时感到心脏突然件伊地跳几下,我有点怀疑自己你是有心脏病;为此,我曾经去医晓检查过,但心后,有发现有问题。我想,也许我现在还处于心脏病的期,医学仪器还查不出来,等过一段时间再去复查。 接着,我想到了丈夫。他做事十分认真,而且是个工作狂,为了完成一项工作常常加班加点,甚至废寝忘食。正因为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不注意,他才在部队时落下了胃病。经过退伍后多年的治疗和调养,现在已经好多了,只是在没有注意饮食时,如吃生冷的食物或过度饥饿时,还会感到胃不舒服。我怀疑,我的眼皮跳是不是预示他的胃病复发?仅仅是胃病也还是问题不算太大,要是转变成胃癌那就麻烦大了。他是我们家的支柱,我们这个家全靠他,要是没有他,这个家也就完了.想到这里,我心里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噤,一股明显的不安从心中升起。我只好安慰自己:“不会的,上帝会保佑我们。” 我最牵挂最担心的是儿子。他是我们的命根子,也是我们家的希望。他生就一副毛糙的性格,做什么事毛手毛脚。这点最令我们放心不下,只要他出去,我我会担心他。他每天早上骑自行车上学,这时正是人多车多交通拥挤的时候。他每天上学时,我都要叮嘱他路上小心,走了之后我还在想他路上是否安全。今天,我的眼皮跳更加重了我对他的担心。尤其是早上我看见他下楼后又急急忙忙地赶回来,说忘记带昨天晚上做好的作业,然后又急急忙忙地下楼。我似乎觉得他今天肯定会出什么事一样。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禁怦怦跳,冷汗也出来了,眼前还出现以前看到过的交通事故的恐怖场面。我越想心里越感到害怕,恨不得立即去学校看看儿子…… 我越想,心中越感到不安。我尽量控制自己不去想那些不吉利的事情,可是那些想法总是在脑子里转过来转过去,使我难以自拔,心中的不安也难以解除。我虔诚地低下头,默默地祈祷上帝:愿他们父子平安无事;如果真的有什么灾难,就让我一个人承担吧。 好容易做完了这些事情,已经是 11 点多了。中午只有我一个人吃饭,懒得麻烦,只下了一碗面吃。然后上床午休,可那些事情总在脑子里打转,使我的心难以安静下来。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把我吓得惊跳起来,我怕不敢接电话,我怕有人告诉我不好的消息。我盼望丈夫和儿子快点回来,他们回来后也许会心安一些…… 评 持续性焦虑是一种慢性担忧状念,以仅有原因,也可以为目前和将来的很多事情或活动包括家庭、工作、经济和疾病担忧,如担心会失去工作、没有经济来源、自己和亲人会生病、小孩外出会发生意外,甚至连约会之类的小事也担心会迟到。患者常常有恐慌性预感,预感到有一种迫在眉睫的危险或威胁,但又不清楚危险或威胁是什么和来自何处;或者担心有什么灾祸或不幸降临到家庭、自己或亲人的头上。因此,患者整天都处于紧张、心烦意乱和忧心忡忡之中;而且对各种刺激如声音过分敏感,一些微小的刺激可以引起惊跳反应。同时,常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其他躯体症状,睡眠障碍也颇明显,多为难以入睡和易惊醒。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常常表现在担心自己在学校的能力、学习成绩或运动成绩,甚至担心不能按时上学。他们也可能担心会发生灾难性事件,如地震或核战争。他们可能要求过分完美,常常由于不满意自己的作业而重做;或者反复要求得到父母的赞同和保证。 ——摘自认识焦虑障碍/杨权编著.一北京: ISBN 978 -7-117 -06587 -0 I.认··Ⅱ.杨···Ⅲ.焦虑-防治 N.R7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5 )第 006546 号

彭一舟

主治医师

北京市东四中医医院

141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认识焦虑障碍(二)

现在通用的焦虑障碍包括了下述 7 种,而且它们都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各自焦虑的表现有不同的特点: 广泛性焦虑症:具有广泛而持续的焦虑。 惊恐障碍:特点是可以在任何场所或环境甚至睡眠中发生急性焦虑发作(非预期性惊恐发作)。 广场恐怖症:特点是在固定的场所或环境发生急性焦虑发作(场境决定性惊恐发作),可以将此看成是惊恐障碍的一个亚型。 社交焦虑症:即以前的社交恐怖症,其特点是在社交场合出现急性焦虑发作,甚至达到惊恐发作的程度。 单纯恐怖症:这是真正的恐怖症,在面临甚至想象自己害怕的物体和情景时出现强烈的焦虑或恐惧。 强迫症:曾被认为是典型的神经症,但在强迫观念出现时焦虑也随之产生;在抵制强迫观念以及强迫性仪式行为时的焦虑更为明显。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有持续性焦虑,而在回忆受过的精神创伤时可出现强烈的焦虑或恐惧。 ——摘自认识焦虑障碍/杨权编著.一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ISBN 978 -7-117 -06587 -0 I.认··Ⅱ.杨···Ⅲ.焦虑-防治 N.R7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5 )第 006546 号

彭一舟

主治医师

北京市东四中医医院

1409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