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暗示有助心理健康
什么是暗示
暗示,是利用间接或含蓄的方式对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暗示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客观存在的,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它没有任何物质基础,却能够产生强大的心理力量。
暗示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动作、言语、观念不加批判地模仿或认同,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从而导致自己的知觉、判断、情感或行为改变的心理过程。具有某种权威的人特别容易施加这种影响,他可以通过言语或行为(如手势和表情),使一些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或做法。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接受暗示的能力,但是各人之间接受暗示的程度差别可以很大。一般地说,刚强、有主见的人不易接受暗示,而依赖性强、缺乏主见、心胸狭窄的人容易接受暗示;对于涉及陌生知识领域或不了解的问题,容易接受暗示;对特别信任的人或特别崇拜者的言行,较容易产生暗示效果。
如何评估易受暗示程度
在此介绍两种测验方法。
1.用 3 个试管分别装满水,请被检查者闻一闻,说出“哪个试管盛有稀释的酒精,哪个试管装有淡醋”,说出一种的得 1 分,说出两种的得 2 分,分辨不出的得 0 分。得 2 分者易受暗示程度最高,得 1 分者次之,得 0 分者最不容易接受暗示。
2.令受试者看一彩色画,画面上是 1 个房间内有 1 个窗户,蓝色的窗帘和 2 把椅子。半分钟后拿走彩色画,问“房间里有 3 把椅子还是 4 把椅子?窗帘是什么颜色,浅绿色还是淡黄色?房间里有 2 个还是 3 个窗户?”若回答与问话一致,每问得 1 分,若不一致得 0 分,得分越高则越易受暗示。
暗示的分类
根据暗示作用的不同,分为良性暗示与有害暗示。
良性暗示(也称积极暗示)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可以对患者产生治疗作用的暗示均可称良性暗示。以失眠为例,患者经治疗已恢复,但不吃有催眠作用的药仍放心不下,怕睡不好,通过医生的言语暗示,并辅以无催眠作用维生素药片后,很快便安然入睡。
相反,有害暗示(也称消极暗示)不利于个体身心健康,还可致病或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如初发癌症患者,还不知晓病情时,甚至还可骑车上班,一旦知道所患是不治之症,马上就卧床不起了,病情急转直下,这就是自我有害暗示的结果。临床各科常可见到不少病人由于自我有害暗示的作用而产生某些躯体症状,或是使其所体验到的症状远远超过实际所患的疾病,增加了病痛体验,阻碍疾病的恢复。
结语
凡事多想积极的一面、好的一面、奋进的一面、乐观的一面,经常有意识进行良性自我暗示,可以增加自信,有助于克服消极心理,不但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和减少躯体疾病,还可使个体健康向上,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