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比生孩子更痛苦的1种情绪病

比生孩子更痛苦的1种情绪病

前段时间,小李顺利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宝宝,今天来医院做产后检查,看看恢复的怎么样。

 

可是小李这才刚进来诊室,我就发现她整个人精神状态特别差,连带着陪她来的婆婆也紧张兮兮的。于是便询问道:“你是不是觉得哪里不舒服啊?”“我就是觉的自己情绪特别不稳定,一会特别暴躁,老想摔东西;一会儿又特别想哭,觉得家里都没人理我,老是和家里人吵架,最严重的时候都想抱着孩子离家出走。”小李说,我接着问到:“你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大概有半个月吧!觉得特别难受,感觉比生孩子都痛苦,大夫你说我这是怎么回事啊?”小李说到。“你这是产后抑郁症,如果不正确对待,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回答到。

 

 

产后抑郁症到底是个什么病?

 

竟让小李如此痛苦。所谓的产后抑郁是指女性生产后,由于性激素、身体状况和社会角色所带来的身体、心理和情绪等的一系列变化。产后抑郁这一情绪病相信很多妈妈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几乎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产妇健康的一大隐患,并且产后抑郁多具有复发性。

 

产后抑郁都有哪些表现呢?

 

一、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患者经常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困倦、容易流泪和哭泣,觉得与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墙。常因小事而大发脾气、情绪时好时坏、自己也能察觉到情绪的变化,但却认为是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就像文中的小李一样。

 

 

二、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经常觉得自卑、自责和内疚,遇事老往坏处想,大脑反应也比较迟钝。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更严重的甚至企图带着孩子自杀。

 

三、还有一些患者主要表现为失眠头痛、身痛、眼花、耳鸣等一些躯体的症状,这些症状往往随着抑郁情绪的解除而有所缓解,甚至消失。

 

对于产后抑郁这一情绪病,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妈妈们转移注意力,来防止她们钻牛角尖;让她们多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做一些放松的运动如深呼吸、打坐、散步、画画等;多与亲朋好友聊聊天,甚至是大哭一场来宣泄情绪都是可以的。当然如果有的妈妈们症状比较严重,还是应该去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大多数妈妈产后都会有一些情绪的改变,这基本上是无法避免的。而家人的包容、理解和陪伴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妈妈们度过这一特殊时期,顺利实现身份的转变。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产后抑郁症:揭秘症状与治疗策略

产后抑郁症,这一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困扰和影响却不容忽视。 产后抑郁症的症状与普通抑郁症相似,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疲劳、睡眠障碍、食欲异常、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还可能感到内疚、羞愧、愤怒,以及对自我、孩子和伴侣过分担忧。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强迫观念或行为,如怕出门、过分关心自身和孩子的安全等。 针对产后抑郁症的治疗,主要采取心理支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在心理支持方面,患者需要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关爱,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心理治疗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等,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在医生指导下,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以促进身心健康。 对于产后抑郁症患者来说,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病友互助家园

1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产后抑郁:如何自我疗愈与寻求专业帮助

产后抑郁症,这一困扰许多新妈妈的情绪问题,往往被忽视。然而,了解产后抑郁症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疗愈,对于新妈妈们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产后抑郁症。这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通常在分娩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出现。症状包括持续的悲伤、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变化等。这些症状可能会严重影响新妈妈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宝宝的成长。 面对产后抑郁症,勇敢面对是关键。首先,新妈妈们可以通过以下自我疗法来缓解症状: 1. 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可以通过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听音乐、进行户外活动等方式来调整心态。 2.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身体和心理的恢复。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 增强社交支持: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4. 学习放松技巧: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然而,如果症状严重,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至关重要。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开具抗抑郁类药物,帮助新妈妈恢复健康。 此外,创造一个健康的产后恢复环境也非常重要。当新妈妈从医院回家时,尽量限制访客,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健康的休养环境。这比了解产后抑郁症吃什么药更重要。 最后,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了解一下产后抑郁症的治疗过程。小王是一位新妈妈,她在分娩后出现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症状。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开始服用抗抑郁类药物,并积极参与心理治疗。同时,她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作息,增强社交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王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智慧医疗先锋者

5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疾病:哪些病症会导致行为异常?

在众多精神疾病中,一些特定的病症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行为异常。其中,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患者会表现出思想、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紊乱,这种紊乱可能表现为幻觉、妄想、情绪波动以及行为失控。 强迫心理症是另一种可能导致行为异常的精神疾病。患者脑中会不断重复某些思想或意念,驱使他们不断重复某些行为,尽管这些行为往往是没有意义的,患者却无法停止。 焦虑症也是一种常见的导致行为异常的精神疾病。患者会经历精神及躯体的焦虑反应,尽管这些焦虑往往没有明显的触发原因。急性焦虑症患者可能经历短暂的焦虑发作,而慢性焦虑症患者则可能长期处于焦虑状态。 抑郁躁狂症是一种影响1%左右人口的疾病。患者可能会经历极端的忧郁或兴奋,这种情绪波动可能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针对这些疾病,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帮助调节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而心理治疗则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病情并学习应对策略。此外,患者和家属也需要了解如何应对这些疾病,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病情。

跨界医疗探索者

3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躁狂症:症状、成因、治疗及日常保养

躁狂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其症状表现为情感高涨、易激惹、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等。严重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时间通常需持续一周以上,呈发作性病程,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躁狂症的发生可能与压力过大、遭遇打击、颅内神经系统问题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带来的危害。躁狂症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破坏家庭和谐,甚至导致家庭破裂,患者有时还会出现伤人举动。 躁狂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综合性治疗。家属应关注患者的饮食起居,保证患者多吃清淡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 以下是一个真实案例:李先生,35岁,患有躁狂症。起初,他只是感到情绪高涨,精力旺盛,但后来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在家人陪伴下,他来到医院就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总之,了解躁狂症的症状、成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对于患者和家庭都非常重要。

远程医疗新视界

2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产后抑郁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产后抑郁,这一常见情绪问题困扰着许多新妈妈。产后抑郁并非仅仅是情绪低落,它还可能伴随着易哭泣、兴趣减退、活动减少、易激惹等症状。那么,产后抑郁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产后抑郁与激素分泌紊乱密切相关。在分娩后,产妇体内的雌激素和孕酮水平会迅速下降,这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和抑郁症状的出现。 其次,个性因素也是产后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具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倾向的女性更容易在产后出现抑郁症状。 此外,生活中的不良事件也会刺激产后抑郁的发生。例如,家庭经济压力、育儿压力、夫妻关系紧张等都可能成为产后抑郁的诱因。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产妇都会患上产后抑郁。适当的让自己忙起来,分散注意力,以及和家人多沟通,可以有效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 以下是一个案例:小王是一位初为人母的新妈妈,她在分娩后一直感到情绪低落,易哭泣。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为产后抑郁。在医生的建议下,小王开始进行心理治疗,并和家人积极沟通,最终成功克服了产后抑郁。

医疗数据守护者

5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狂躁症日常如何治疗与护理

狂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其症状多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将从狂躁症的症状、中医治疗方法、日常护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狂躁症的症状 1. 情绪高涨:患者常常表现出极度兴奋、易怒、情绪波动大的特点,有时甚至会出现幻觉和妄想。 2. 行为异常:患者可能表现为过度活动、言语增多、精力充沛,甚至出现冲动行为,如购物、赌博等。 3. 睡眠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失眠、多梦、早醒等症状。 4. 认知功能下降: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等症状。 5. 生理变化: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等症状。 二、中医治疗狂躁症 中医认为,狂躁症的发生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医治疗主要以调和阴阳、疏肝解郁、健脾养心为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按摩等。 三、日常护理 1.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整洁、安静,避免过度刺激。 2. 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 调整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4. 保持心情舒畅: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保持乐观的心态。 5. 定期复查:患者需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驿站

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狂躁症患者的饮食禁忌与生活调养

狂躁症,作为常见的精神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以下将详细介绍狂躁症的相关知识。 一、狂躁症的症状特点 1. 情感高涨:患者表现出持续的愉悦心情,情绪活跃,易与人交流,但有时也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容易因小事发怒。 2. 思维奔逸:患者联想丰富,言语表达能力强,但可能存在夸大事实、自吹自擂等情况。 3. 意志增强:患者活动量大,精力旺盛,但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等问题。 二、狂躁症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可帮助控制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人际关系。 3.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参加运动和社交活动。 三、狂躁症患者的日常保养 1.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 健康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3. 适当运动: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4. 心理调适:学会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心态。 总之,了解狂躁症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家庭医疗小助手

2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治疗新思路:药物治疗与心理疗法双管齐下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还可能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通常被同时采用,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方面,舍曲林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它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帮助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然而,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可能无法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心理疗法也至关重要。 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多种形式。这些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以下是一个关于抑郁症治疗的案例。小王是一名年轻的程序员,由于工作压力较大,他逐渐出现了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经过医生诊断,小王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为他制定了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小王的情绪逐渐好转,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保养措施也对抑郁症的治疗有所帮助。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进行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总之,抑郁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患者有望逐渐恢复健康。

医疗星辰探秘

2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产后抑郁:揭秘新妈妈的心理困境

产后抑郁,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却真实地困扰着许多新妈妈。产后抑郁,顾名思义,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悲伤、焦虑、易怒等情绪。 小王是一位新手妈妈,产后不久便出现了情绪低落的情况。她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对宝宝和丈夫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经过医生的诊断,小王被确诊为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如激素水平的变化、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等,都可能导致产后抑郁。心理因素如心理压力大、缺乏自信等,也会加重产后抑郁的症状。社会因素如家庭支持不足、经济压力等,也会对产后抑郁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产后抑郁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激素水平,缓解抑郁症状。心理治疗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日常的保养也非常重要。新妈妈们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充足的营养。同时,家庭成员也要给予新妈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总之,产后抑郁并不可怕,只要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康复。希望每一位新妈妈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美好的生活。

家庭医疗小助手

1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忧郁症怎么办?

忧郁症可以通过自我调养、积极寻求帮助等方式进行治疗。 1. 做最感兴趣的事: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从中获得快乐和自信。 2. 生活规律:保持生活规律,坚持体育锻炼。 3. 广交良友:结交朋友,避免孤独和离异感。 4. 避免不良药物:避免服用避孕药、巴比妥类、可的松、磺胺类药、利血平等。 5. 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氨基酸的食物,如谷类、鱼类、绿色蔬菜、蛋类等。

健康饮食指南

39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