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

作为医生,身穿白衣,生离死别的事见得太多。这对患者和家人而言,有时可能是一种解脱,但更多的时候却是一种悲恸。
 
有人说,「生命会很坚强」;有人说,「生命真的很脆弱」;不管怎么说,「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预留纠错的机会,一时的粗心,可能会带来一世的遗憾。」
 
这件事虽已成为过去,但依然是那么的清晰,恍如昨日,历历在目,令人难以释怀。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这天,急诊室来了一个患者,病情很重,要求紧急会诊。
 
这是一位 23 岁的小姑娘,父亲很早就过世了,一直和母亲相依为伴,人生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可她现在却情况很糟,生命垂危。
 
早在三个月前,女孩就感觉到出汗多、心慌慌、体重减轻得很厉害,医院诊断是「甲亢」。开始吃治疗甲亢的药物:甲巯咪唑片,又称之为赛治、他巴唑等。
 
吃药以后不舒服的感觉好了许多。女孩感觉自己年轻体壮,吃药后的治疗效果也不错,就粗心大意、图省事,只顾吃药,一直没按医生的要求定期到医院检查。
 
一周前感到嗓子痛,有点发烧,自己吃了些感冒药和头孢之类的药物,但是却没见好,反而越来越严重了。最后被人送到了急诊室,当时这个女孩已经是高烧 40 ℃、精神萎靡,扁桃体肿得很大,表面还有很多黄色的脓苔,几乎快要把嗓子眼堵住了。
 
化验血后,发现她的甲亢并没有控制好,而且血里的白细胞数量很少,接近零了。
 
咱们知道白细胞就像是战士、警察一般,专门打击坏蛋的,是咱们身体的安全卫士。
 
如果没了它们,细菌、病毒这些「坏蛋」很容易在咱们身体里胡作非为,破坏健康,甚至是危及生命。
 
在后面的几天中,虽然医院想了一切能想的办法、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但最终还是没能把女孩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为什么白细胞检查结果几乎为零?
治疗甲亢的常用药物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都有一个严重的副作用,虽然发生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可能危及生病,就是「白细胞减少、缺乏」。
 
但是,这个副作用是有办法让它不发展到「危及生命」的程度的,这个办法就是:定期复查!
 
通过定期复查,检查血常规可以及早地发现白细胞减少的征兆,及时更换药物或对症治疗,从而避免体内的白细胞因药物原因而继续减少。
 
如果这个女孩不粗心、不怕烦,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来医院,那她现在一定和同龄人一样,工作生活,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但是生命没有如果,再说什么、再做什么都已没有意义,留下的只是惋惜和遗憾。
 
甲亢治疗,简中有烦
甲亢本是一个很常见,治疗也很简单的一种疾病,不应该有如此的结局。
 
1. 为何说治疗甲亢很简单?
 
甲亢的治疗办法有三种,很多医生又称他们为「三剑客」,分别是吃药、同位素(又称服碘或碘 131 治疗)、手术。
 
由于前两种治疗方法效果很好,加之手术治疗的风险又比较大,所以现在除个别甲亢患者需要做手术外,绝大多数的甲亢患者都会选择吃药或是同位素治疗,采用这两种方法一般就能把甲亢搞定了。
 
(1)药物治疗
 
不管是选择吃药还是同位素,对患者来说都很简单、并不复杂。像甲巯咪唑,吃药一般每天一次就可以了,少数情况下需要改服丙硫氧嘧啶,这个药每天需服两到三次。
 
(2)同位素治疗
 
同位素治疗要求在早晨空腹时服下同位素(部分医院做成胶囊,服用起来更加方便),通常 1~3 次,大多数甲亢就能治好。
 
2. 麻烦的一面又是什么呢?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一面,就会有背阴的一面;有简单的一面,就会有「麻烦」的一面。
 
(1)药物治疗
 
对于治疗甲亢的药物治疗来说,可能会出现药物过敏、药物性甲减、肝脏损害、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严重的,弄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
 
所以吃药的同时就要「麻烦」患者定期去医院化验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血常规,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治疗。
 
吃药中一旦出现发热或咽痛、咳嗽等感染症状,应立刻就诊,切不可麻痹大意。
 
这些我们一定要放在心上,千万不要粗心、怕麻烦、存在侥幸心理,吃上药以后就再也不管了,等一旦出现了状况,后悔可能就来不及了。
 
(2)同位素治疗
 
对于同位素治疗来说,治疗后很有可能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问题。
 
如果不及时治疗,也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所以也有点「麻烦」,也必须要求患者去医院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
 
采用同位素治疗后如感觉全身乏力、怕冷、心跳慢、说话嗓音嘶哑、身体浮肿、体重增加,这可能就是甲减的「信号」,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关爱自己,拒绝「悲剧」
甲亢这个病有点特殊,虽然不是绝症,却是顽疾。
 
从某种意义上讲,甲亢其实也是一个终身病、慢性病,所以现在部分省市医保慢性病也将其纳入保障范围,这也就是说关于甲亢的治疗是长期的,甚至终身的。
 
所以患了甲亢,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要「简单」就好,还是要给自己添些「麻烦」,关爱自己,遵照医生嘱托,定期到医院复诊,及早发现问题和隐患,时刻让我们保持健康状态,避免不该发生的「悲剧」上演。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