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在和他人的互动中诱发不良情绪,感受到被忽视或批评会变得愤怒、暴躁和低落,得到陪伴和关注后情绪有时又会变好甚至兴奋,情绪的变化犹如坐过山车。
二、人际关系不稳定:非常没有安全感,非常怕受到伤害,难以信任他人。害怕在人际关系中被抛弃(人们都怕被重要的人抛弃,边缘型人格对被抛弃的恐惧是倾向于把别人的一些不完美的行为例如迟到理解为抛弃自己的前兆、讨厌自己的证据,即便对想象中的抛弃也会产生强烈的反应),时常默认他人会拒绝自己,也就难以保持长期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人在自己心中的印象会发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觉得对方很好、似乎终于遇到对的人,随后可能会觉得同一个人很可怕、会伤害自己以至于要远离对方。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经常是动荡的,常常在渴望和恐惧中摇摆不定。
三、冲动行为:常通过自残、暴食或其他冲动行为来缓解人际互动中引发的负面情绪,常出现自杀的想法、威胁、或行为,拿生命冒险,不考虑危险或后果。他们常常手臂上伤痕累累、布满刀痕,没有办法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痛苦,而疼痛的刺激往往可以使大脑释放一种可以平复情绪的化学物质,患者逐渐学会用伤害自己的方式一次次为自己带来情绪的暂时缓和。有时自残还会带有表达愤怒、自我惩罚、渴望关心的性质或是给麻木的自我带来一些真实感。
四、自我形象不稳定: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常常感到混乱和困惑,喜好或目标也常常变化不定,甚至有时会不确定自己的性取向到底是什么,内心中也因此产生一种慢性的空虚感。
此外,患者常常处于抑郁、焦虑情绪之中,精神状况堪忧,即便有人关心自己,却常常抗拒和怀疑他人,也就很少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其实,在患者的心中常常是非常渴望有人能理解和关心自己的,只是这种渴望非常脆弱,以至于常常被深深隐藏起来,反而被冷漠和敌对所替代。
在治疗方面,美国精神医学会2024年发布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指南第二版建议主要进行心理治疗,在共病患有其他精神障碍时可配合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是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方法,心理动力学疗法(其中的“移情聚焦治疗”专门为边缘型人格设计,由康奈尔大学Otto Kernberg教授所创立;帮助患者去理解导致不良情绪、人际关系困难、冲动行为等问题背后的感受和内心冲突,适合于愿意去探索自己内心的患者,每周两次。国内举办过移情聚焦治疗的国际认证培训,可寻找参加过的治疗师)、辨证行为疗法(由华盛顿大学的Marsha Linehan教授创立,她本人就曾经是一位边缘型患者;学习应对不良情绪的技巧、建立新的行为习惯,适合于愿意接受建议、有一定执行力、或频繁出现自杀行为的患者,每周个体治疗和团体治疗各一次)、图式治疗(由哥伦比亚大学的Jeffrey Young博士创立,逐渐改变固有的看待自我和他人的以及与人互动的模式,每周两次,近两年刚刚引入国内)、良好的精神医学管理“GPM”(哈佛大学的John Gunderson教授近年开发的综合心理干预,每周一次,刚刚引入国内,已在个别医疗机构开展)等方案都被科学证明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效,心理治疗可以从情绪、人际关系质量、自我认同等多个维度为患者带来改善。心理治疗的疗程为期一年以上,在每周固定的时间进行,每次访谈45-50分钟左右,随着治疗的深入,会逐步使病情渐渐趋于稳定。可以在当地寻求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治疗经验的医生或治疗师开展治疗,如资源受限可考虑远程治疗。由于家属和患者往往相处困难,家属可能也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进行家庭访谈;
2.药物治疗:这一疾病不像抑郁症那样有些人只靠吃药也可以痊愈,药物并不能改变人格,也无法治愈人格障碍,只能在边缘型人格障碍合并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时缓解一些症状,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小剂量抗精神病药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疗效。但是,药物只能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并不能像心理治疗那样逐渐对人格带来积极的改变,由于药物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本身的效果缺乏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所以在美国2024年的治疗指南中进一步弱化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因为这种疾病是长期形成的人格偏差,涉及到对自我和他人的长期负面感知、人际关系问题、不良的调节情绪习惯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改变,逐渐帮助病人拥有更健康更稳定的人际关系,逐渐减少那些人际关系中引发的愤怒、抑郁、失望、怀疑、恐惧,减少破坏性的行为,发展更和谐的人格,最终更好地适应生活。
为了更多了解这一疾病,患者及家属可以阅读一些介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书籍。
以我的经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常见两个问题:第一是很容易被误诊,容易被当成抑郁症或双相障碍等疾病去治疗;第二是,诊断正确却治疗效果不好,基本都是因为没有按要求进行心理治疗。进行心理治疗要有耐心,有的时候患者还会抵触治疗,不愿暴露自己的内心,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就像担心生活中的其他人会威胁到自己一样,可能也会担心治疗师会带给自己羞辱或伤害,也许也会觉得接受治疗是一种羞耻,但整个治疗过程并没有捷径可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格的形成是长年的积累,而将坚冰融化,必然也需要时日,不是一朝一夕,解解“心结”可以解决的,心理治疗并不是患者欣赏治疗师的魔术,而更像是患者和治疗师一起努力在耕种,每周按时坚持下去,这样累积下去,达到一年以上,往往能得到改善。很多人对于心理治疗并不像对于药物那样愿意花费和投入,心理治疗同样是科学,而且它的作用是药物无法代替的,治疗可能会给患者今后人生带来很多积极的改变 ,相反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学习、工作、婚恋带来的损害却无法用金钱来估量。1994年美国一项关于辩证行为疗法的研究发现,接受为期一年治疗的群体一年之内的住院天数由38天缩短为8天,算上心理治疗的费用,还是在这一年内节省了约10000美元的医疗费用。
在门诊,几乎每天都会看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只是由于过去我国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3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没有收录这一诊断,导致多数国内医生对这一疾病缺乏了解,在国内识别率较低,结果这种疾病除了被忽视,就是被误诊,它经常被误诊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或者精神病。虽然按这些疾病去治疗,也可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是由于这一患者群体普遍没有按边缘型人格障碍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所以疗效有限,问题始终得不到恰当解决。
有的患者我会诊断为边缘型人格“特质”,这指的是还没有达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但具备不少这个疾病的特征,治疗上是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没有区别的,及时进行干预可以避免发展为人格障碍。而即便诊断为人格障碍,只要按要求治疗,这个疾病的预后也是相对良好的。
边缘型人格障碍和抑郁症的区别在于,边缘型人格障碍虽然也会常出现抑郁情绪,但主要表现为长年逐步形成的情绪不稳、人际关系障碍和冲动,而抑郁症主要表现为相对短期的持续的低落情绪,而不是边缘型人格那种被人际关系所影响而出现的波动的情绪。边缘型人格障碍和抑郁症均可以表现出自杀观念和行为,由于情绪的不稳定性,边缘型人格障碍可表现为更多的自杀冲动。
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均存在情绪的大起大落,区别在于,双相障碍是以阶段性的情绪低落和高涨交替变化为特征,抑郁期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厌世持续两周以上,躁狂期表现为兴奋话多精力旺盛不需睡眠持续四天以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情绪波动往往在一天之内来回变化,更多表现为易怒、烦躁、失控,说崩溃就崩溃,过后会有所好转。此外,双相障碍会比较突然地发病,突然出现持续半个月以上的低落抑郁状态,或者连续四天以上的高涨躁狂状态,情绪的变化较少受到外界影响,而是内在自发地变得持续的低落或者高涨,而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年存在的慢性问题,长期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情绪的变化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因为人际关系困扰)。(请参阅我的文章《梵高是双相吗?谈双相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鉴别》)
边缘型人格障碍和抑郁症、双相障碍不同,但是却常共病,即同时符合两种诊断。也常常和恶劣心境(慢性的长期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为主)、物质依赖(酒精、烟草、药物、毒品依赖)共病。这时就需要同时治疗。此外,边缘型人格障碍也常和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共病,最常见的就是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并存,虽然很多病人会感觉自己很自卑,貌似和“自恋”没什么关联,可往往在内心中隐藏着夸大而优越的自我同时伴随着对他人的贬低,前面提到的移情聚焦治疗和图式治疗可以同时治疗这两种问题。
您如果被这种疾病所困扰,很可能孤独地感觉没有人和自己一样,美国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率是2%,如果按这个数据计算,我国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数量可以达到2800万,这一庞大的患者群体长期忍受着不稳定情绪的折磨,内心混乱而脆弱,承受者巨大的痛苦,但由于在国内诊断和识别的困难,正规心理治疗人员的稀缺,再加上患者和家属对心理治疗不够重视,最终导致被准确诊断而且接受了全程规范治疗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缓解,而继续承受着不良情绪的折磨,仍旧常常想着用自残或自杀的方法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其实经过正确的识别,坚持就诊,进行全程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完全是一种可治疗可控的疾病。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作者:陈伟医生 哈医大一院心理科
文章 自卑的防御——谈被忽视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躯体化障碍:身体不适的心理疾病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焦虑障碍是什么病?如何科学治疗?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失眠患者的20个必读事项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抑郁症常见的17个问题答疑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惊恐障碍:貌似心脏病,实为焦虑症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人格障碍: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障碍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抗抑郁/焦虑药服药注意事项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强迫症的16个必备知识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全国各地免费心理热线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