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据统计,近50%的脑卒中患者为40-64岁的中年人群。脑卒中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脑卒中康复训练作为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存在误区,导致康复效果不佳。以下列举了脑卒中康复训练中常见的十大误区,帮助患者正确进行康复训练:
误区一:肌力训练时机不当。许多患者认为,脑卒中偏瘫就是肌肉无力,可以通过在家自己训练恢复肌力和功能。然而,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训练并非简单的肌力训练,而是需要针对患者运动模式进行综合训练。
误区二:相信偏方,放弃正规治疗。一些患者盲目相信民间偏方,导致康复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病情。
误区三:康复治疗需到后期进行。事实上,脑卒中的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
误区四:康复是医生、护士和康复师的事。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家属在康复训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误区五:脑卒中急性期宜静养。事实上,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可以预防并发症,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
误区六:在患侧上肢静脉输液。这样做会加重患肢水肿和粘连,增加肩手综合征发生的危险性。
误区七:强行练习走路或爬楼梯。这样做会导致患者走路不稳,加剧错误模式的固化。
误区八:过分依赖被动治疗。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更有效。
误区九:未能把康复动作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康复训练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误区十:患肢的恢复没有规律可循。事实上,患肢的恢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康复计划。
总之,脑卒中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正确认识康复训练的误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