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隋静

新生宝宝胆红素脑病很凶险,家长需重视

新生宝宝胆红素脑病很凶险,家长需重视
儿科医生隋静
 
我们儿科医生之所以重视新生儿黄疸,一方面,因为有的病理性黄疸是由于原发病引起,如感染、溶血等,这些都是需要积极治疗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胆红素过高,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急性胆红素脑病可能是可逆的,如果不积极治疗,则可能导致永久性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出现智力、运动发育障碍,造成宝宝终身残疾。
 
为什么会出现胆红素脑病呢?
 
我们大脑中有一道屏障——血脑屏障,它的作用在于限制某些物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以避免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血中游离胆红素(即间接胆红素)是被允许进入的。正常情况下,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含量不高,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的胆红素并不多,所以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
 
当出现重度黄疸即血清胆红素〉342umol/L (20mg/dl),大量的游离胆红素进入中枢系统,沉积到大脑基底核,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使神经核被黄染,胆红素神经毒性所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称之为急性胆红素脑病。
 
典型的急性胆红素脑病经历3个阶段:
 
脑病第一期(警告期):主要表现为嗜睡、拒乳、肌张力减退、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抑制症状,也有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此阶段胆红素水平如能迅速降低,上述表现是可逆的。如不处理大约经过半天到1天进入痉挛期。
 
脑病第二期(痉挛期):拒乳、呻吟、尖叫、凝视、眼球震颤、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或角弓反张等兴奋症状,重者可深度昏迷,甚至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此阶段出现肌张力增高者可发展为慢性胆红素脑病,如紧急换血可能逆转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脑病第三期(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消失,转为肌张力降低,吸吮和反应逐渐恢复,继而呼吸好转,1~2周后急性期症状可全部消失。
 
经抢救成功者大部分病人遗留后遗症——慢性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即胆红素毒性所致慢性、永久性的脑损伤。
 
核黄疸典型表现通常在1岁前婴儿喂养困难,高调哭声和肌张力减低,但深腱反射增强,持续颈强直,运动发育迟缓及不同程度的智力减退,最终发展为手足徐动型脑瘫。
 
典型核黄疸有四联征,包括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眼球运动障碍和牙釉质发育异常。
 
哪些患儿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
 
(1)重度以上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常在 342.2umol/L 以上,即>20 mg/dl);
 
(2)虽血胆红素指标未达重度以上,但合并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 缺乏、早产儿、缺氧、脱水、低血糖、感染、酸中毒、低白蛋白血症等危险因素者,也易发生胆红素脑病。主要是因为这些情况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会增高,胆红素进入更加容易。
 
(3)低出生体重儿甚至在 171 - 239μmol/L(10 - 14 mg/dl)即可发生胆红素脑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胆红素脑病时通常缺乏典型症状,而表现为呼吸暂停、循环呼吸功能急剧恶化等,不易诊断。
 
胆红素脑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典型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 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以辅助诊断。
 
早期干预治疗是防止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和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关键
 
1.换血疗法:换出过多的胆红素和致敏的红细胞,降低血清胆红素。
 
2.蓝光治疗:改变胆红素的结构,使胆红素更易排出。
 
3.药物治疗:补充白蛋白或血浆可减少游离胆红素,使透过血脑屏障的胆红素减少。
 
4.及时治疗原发病可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
 
5.已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根据各期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后遗症期可指导早期干预智力和运动发育。
 
减少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关键在于预防
 
积极降低胆红素水平,同时尽量减少高危因素的发生
 
在宝宝出生头1周,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宝宝皮肤黄染情况,监测胆红素增长情况。
对于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一定要遵医嘱,住院蓝光等治疗。
一旦重度黄疸宝宝出现拒奶、反应差,就需要引起家长、医生重视,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发热高峰来临,家长做好准备了吗? ——发热时如何用药   

目前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又快到了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生病表现。宝宝一发热家长就很焦虑, “发热恐惧症”几乎每个家长都存在。 但在着急宝宝发热的同时,家长需要对发热时接触的药物要做到心中有数 退热药 不要单单以降低体温为目的使用退热药,退热药也不能预防高热惊厥。 当宝宝因为发热不舒服,且体温达到38.5℃以上,再考虑服用退热药。退热药不治疗疾病,当药效消退后,体温可能会再次升高。 ★儿童常用的退热药只有两种: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较温和的退热药。可用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 布洛芬——其优点是退热平稳且持久,控制退烧时间平均约6小时左右,最高可达8小时。而且它对于39℃以上的高热退烧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好。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 ★退热药使用注意事项: 退热药一般间隔4~6小时服用。选择一种服用即可,不推荐交替服用退热药。 当用一种退热药退热效果不好的时候,最短间隔2个小时可以服用另外一种退热药。 不建议给年龄低于16岁的儿童使用阿斯匹林退热。阿司匹林会明显增加发生瑞氏综合症的机会, 小于3个月的小婴儿慎用退热药。 肛栓退热药效果差,只用于完全不能接受口服退热药。 退热针目前已被淘汰。 感冒药 针对感冒症状的药物:可减轻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咽痛等症状,很多家长都喜欢在发热的时候,给宝宝同时服用这类药物。 这类感冒药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一般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等。其中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和伪麻黄碱可以缓解鼻腔黏膜充血或过敏引起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症状,对乙酰氨基酚针对退热,右美沙芬针对咳嗽。 这类药物成分复杂,服用这类复方性感冒药,等于同时服用很多无需的药物(比如无发热的时候,服用这类药物里面同时有退热等成分)。 如果宝宝在服用了这类复方制剂同时又服用退热药,等于用药重复,就会出现药物过量的问题。 因为孩子付出的代价(可能的药物副反应等)超出孩子从药物中得到的收益(减轻症状),所以欧美国家目前都建议不要让4~6岁以下儿童服用这类复合感冒药。 对于婴幼儿来说,没有必要用这类感冒药。 中药/中成药 很多家长认为中药纯天然,中药很安全。对比西药尤其是国外进口药物说明书,西药副作用、禁忌一大堆,家长就觉得药物毒性大,不能给宝宝吃。而中药说明书多简单,什么都没有写,植物提取的,很安全。实际上,我国大部分中药没有特别严格的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适应人群等等通常注明“尚不明确”。“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不代表安全,不代表没有毒副作用。要牢记“是药三分毒”。 儿童发热时,不推荐使用中药。 抗生素 不要滥用抗生素:在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抗生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普通的感冒发烧、流鼻涕、咳嗽,80~90%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没有治疗作用。反复咳嗽有可能是感染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过敏体质的一种表现,抗生素治疗也是无效的。如果宝宝持续高热超过24~48小时或低热超过3~5天,或咳嗽严重、呼吸急促,或症状好转后又反复等,要及时去儿科就诊,做详细的查体,查血常规筛查是否有细菌感染,再决定是否应用抗生素及抗生素疗程。而不要家长自己擅自给孩子服用。 一旦使用抗生素,就要足量足疗程完全抗生素疗程。不要擅自停药换药,否则很容易导致细菌“死灰复燃”。 抗病毒药物 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自身抵抗力抵抗过去。没有必要吃什么抗病毒药物,目前也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如果考虑或明确诊断流感,尽早(在发热的48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会明显缓解流感症状及缩短流感病程。但奥司他韦对其他呼吸道病毒没有治疗作用。 宝宝发热时,家长都希望马上用药物控制住体温。任何疾病及药物治疗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针对性服药。除了退热药之外,其他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儿科医生隋静 文章首发于育果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156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于发热的几个谬论

要避免下列关于发热的谬论 “发热会烧坏脑子”——这是谬论。 研究证明,人类生病的时候发烧,调高体温是身体抵抗病菌的一种方式。算是一种保护性的本能反应,目的在加强我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 当体温高于42℃时,高温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极端病例中,比如在热天把孩子关在封闭的车里,或严重的中暑。感染引起的未经治疗的发烧很少会超过41℃。 当发烧本身是由于中枢系统的疾病导致的,比如脑膜炎、脑炎,才可能使脑实质本身受到破坏,可能会造成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发烧引起高热惊厥的机率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多见于幼儿期。高热惊厥多在5分钟内停止,它不会造成任何永久性伤害。但是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治疗,排除中枢系统感染导致的惊厥。 发烧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 ,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在发热期间,是不用担心宝宝会烧坏脑或者落下什么后遗症。 “发热越高说明宝宝病情越重“——这是谬论。 还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测量体温只是帮助了解宝宝疾病的情况,发烧的程度并不代表宝宝病情有多严重。患有轻度感染的儿童可能发高烧,而患有严重感染的儿童可能根本没有发烧。 当宝宝发烧时,爸爸妈妈不能只是盯着体温数字,还应该多点关注宝宝的行为及表现。如果宝宝的精神状态还好,就不必太过于担心;如果精神状态较差,则需要及时就诊。 发热就要捂着,捂出汗就好啦。——这是谬论。 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排汗散热功能弱,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捂得太多或外界高温,不利用体温下降。 小婴儿儿捂得太多,可以出现“捂热综合症”。婴儿身体高热、大汗淋漓,严重者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循环衰竭。所以一旦发热,尽量晾开衣物(在没有对流风的情况下)。 有的宝宝在发热前有手脚冰冷、发抖,这是寒战,表明在半小时内体温会升到39℃以上。在寒战期,适当保暖,比如喝温开水、泡热水脚、适当增加衣被让孩子感觉舒适。等寒战停止,也就是体温到达顶峰的时候,再及时打开包被全身散热。 酒精擦浴降温效果最好——这是谬论 目前已经摈弃酒精擦浴,它只是让皮下血管收缩,摸起来好像退烧了,事实上不但无法达到退烧的目的,还会造成体内温度的增加及酒精中毒的危险。 当我们的身体试图抵抗感染时,就容易出现发热,儿童通常比成人更容易发烧。如果您的孩子发烧时仍玩耍的很好,无需采取任何措施降低其体温。当发热使宝宝不舒服的时候,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降温。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159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发热高峰来临,家长做好准备了吗?——儿童发热的观点需要更新了

目前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又快到了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生病表现。宝宝一发热家长就很焦虑, “发热恐惧症”几乎每个家长都存在。 但在着急宝宝发热的同时,家长需要更新对发热的认识,摒弃某些发热的谬论,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了解一下,体温为什么会升高。 人体脑部下丘脑的地方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体的体温是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而让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体温维持在36~37℃左右。 大多数人的体温在一天中都会有所变化:早上低一些,晚上高一些;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也会使体温波动。一般这个波动范围在1℃内,都还算正常。 当感染等疾病或其他原因作用在体温调节中枢,而使体温的定位点上升,于是人体会进行很多生理反应而使体温上升,就出现发热。所以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且疾病的表现形式。 发烧是人体防御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会导致人体生病的细菌和病毒在37°C左右会大量繁殖。当病菌入侵人体后,大脑命令人体的温度升高,从而引导白细胞攻击并摧毁体内的病毒和细菌,抵抗病菌。从这方面说发烧也是一件好事。 测量温度最合适工具是腋下电子温度计、耳温计。 量体温的方法包括肛温、口温、腋温、耳温、额温等。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建议新生儿测体温应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测体温,1个月至5 岁儿童可采用腋下电子测温计或耳温计。 美国儿科学会学术新闻网站指出,耳温计不应该给 2 岁以下孩子使用。美国儿科学会科普网站,给出的是 6 个月以下婴儿不能使用耳温计。 虽然不同机构给出的数据不同,推荐年龄有较大差别,但基于的原理是一致的,就是较小儿童耳道狭窄,不适合用耳温计。综合来看,小婴儿不建议用耳温计。 不建议采用额温(测量皮肤表面,准确度较差)、口温和肛温(操作有风险,及卫生问题)。 根据婴幼儿的特点,兼顾快速、准确、安全等因素,在家庭中最为简易的方式还是建议使用腋下电子体温计和耳温计。 发热标准及分度: 使用可靠的数字温度计确认发烧。当孩子的体温达到或高于下面水平时,就是发热。 从我国习惯、安全及卫生来看,家庭测量是以腋下温度为准。一般规定发热超过37.2 ℃以上就算发热。 发热分度:按体温状况(腋窝温度),发热分为 低热:37.3~37.9℃; 中等度热:38.0~38.9℃; 高热:39.0~40.9℃; 超高热:41.0℃以上。 下列发热需要就医: ★3个月以下宝宝体温38℃,3~6个月宝宝体温在39℃都需要及时就医。不是因为发烧会伤害小婴儿,而是发热可能是由非常严重的疾病(比如脑膜炎、肺炎等)导致的,需要及时诊断确保正确接受治疗。 ★流感流行季节,6个月以上宝宝发热超过39℃以上,同时出现有以下两种或多种症状:咳嗽,喉咙痛,流鼻涕或鼻塞,身体疼痛,头痛,畏寒,疲倦和腹泻。症状进展迅速,要考虑流感可能。流感需要尽早服用奥司他韦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心动过速:<12个月,心率大于每分钟 160次;12–24个月,心率大于每分钟150次;2-5年,心率大于每分钟140次。 ★呼吸增快:0-5个月,呼吸频率每分钟大于60次;6-12个月,呼吸频率大于每分钟50次;大于12个月,呼吸速度大于每分钟40次。 ★出现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 ★口唇皮肤发青。 ★脱水表现:口唇黏膜干燥;眼窝及前囟凹陷;哭时泪水;6~8小时无尿。 ★惊厥。 ★精神差,精神萎靡、不吃不哭不动。 ★伴有其他明显症状,如剧烈咳嗽、频繁吐泻、全身皮疹等。 ★连续发热三天以上不见好转。 发热时家庭护理要点: ★多喝水;为孩子提供定期的液体(水,稀释果汁等)。母乳喂养的婴儿最合适的液体是母乳。 ★冷饮:大孩子在发热时可以吃些冰棒和酸奶,以帮助身体从内而外冷却并保持水分。 ★脱掉过多的衣物,衣服要穿宽松透气的。 ★保持房间凉爽,这可以帮助散热。 物理降温 多用于低温(体温不超过38.5℃)或高热服药后体温下降不理想情况。 物理降温只是让宝宝舒服一些,所以如果宝宝不耐受物理降温措施,没有必要非给宝宝做物理降温。 除了上述家庭护理的要点外,还包括下列方法: ★温水拭浴或洗热水澡:用温水毛巾搓揉皮肤皱褶处(血管丰富,尤其重点擦拭腋下、肘部、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 ★洗热水澡,水温应该使您的手臂感到温热,但不烫,洗完澡后立即将宝宝擦干,并穿着轻便的衣服。避免使用冷水浴,这可能会导致宝宝发抖,反而使温度升得更高。 ★冰袋冷敷: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包上毛巾给宝宝冷敷(或凉毛巾)头部; ★退热贴:退热贴面积小,退热效果差。只适用于小婴儿。因宝宝小,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可考虑退热贴。 儿科医生隋静 本文首发于育果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159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宝宝吃蛋黄后出现红疹,疑似食物过敏,需注意蛋黄过敏问题。患者男性6个月27天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15

医生建议:疾病:婴儿疑似食物过敏,皮肤出现红疹。用药:建议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生活建议:暂停添加蛋黄和其他辅食,观察皮疹消退情况。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查看详情

宝宝从六点开始发烧,最高体温38.5度,有流清鼻涕和眼周发红的症状,家里人基本上都在感冒,4岁哥哥周四感冒高烧,宝宝是第一次发烧。患者男性6个月23天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29

医生建议:宝宝可能是被家里人传染的病毒性感冒,主要通过自身抵抗力抵抗过去。请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5度服用退热药,多喝水,暂停添加新的辅食。病毒感染没有特别的药,主要通过自身抵抗力抵抗过去。需要注意有一个疾病就是幼儿急疹。尽量不要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人,避免再次传染。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查看详情

宝宝在转奶过程中出现大便异常和湿疹,需要了解如何调整奶粉配比和治疗湿疹,宝宝6个月大,正在转换奶粉。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42

医生建议:对于宝宝的转奶过程,需要慢慢进行,避免过快转奶导致不适应。同时,观察宝宝的反应和大便情况,根据情况调整配比。对于湿疹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可能需要暂停转奶,先治疗湿疹。等湿疹情况好转后,再继续转奶。保持宝宝的环境清洁,避免接触刺激物,预防湿疹的发生。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