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疾病的四个误解

我们经常可以从报纸上、电视里接触到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各种各样的负性信息,如果在百度引擎的新闻频道输入“疑似精神病”这个关键词,会检索到多达3万1千多条的新闻报道。但是当你随意点开几条并跟踪事件进展,会发现大多数新闻是没有后续报道的,没有人去关心那个疑似精神病的人是否真的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中也充斥着“脑残、神经病、武疯子”等流行用语,“泛精神病”甚至成为我们日常娱乐的内容。

 
这样看来好像人们对精神疾病并不陌生,然而你真的了解吗?
 
 
 
远离“神经病”就远离精神疾病?
 
调查显示中国人各种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17.6%。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17.6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一段时间可能出现情绪或精神方面的问题,就像会感冒发烧一样,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精神感冒”。因此,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并不能让我们远离精神疾病,正相反——去了解他们,科学地认识疾病才能帮助我们有效预防和尽早发现。
 
 
 
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险的“疯子”?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分类,精神疾病约有200种之多,排在前三位的是: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物质依赖相关障碍,而可能存在意识丧失、行为失控的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仅占总患病人数的1%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披头散发、手舞足蹈、危险恐怖的样子。
 
 
 
精神疾病患者更容易暴力伤人?
 
调查显示重性精神疾病患病中存在暴力倾向或有暴力行为的人约占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则有近20%的人使用过暴力。
 
你可以试想如果自己生活在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里,有暴力行为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大约会在1000人左右,而存在过暴力行为的普通人则达到20万之多。也就是说,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数量远远低于普通人。
 
 
 
得了精神疾病就无药可救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超过八成的患者并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他们不需要住院或特殊监管,通过一般性治疗就可以得到康复。对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国有着完善的治疗和管理规范,他们可以通过入院治疗、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回归社会。而社会和大众对他们的理解和关爱可以提高他们康复的可能性。
 
 
 
 
 
以上这些错误认识带来了人们在情感上对精神疾病的耻感,而羞耻感会导致态度上的成见和偏见,态度进一步决定行为,歧视由此而生。正如对性别、种族等的歧视一样,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在无意识中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给精神疾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
向本文作者提问
吴华龙·主治医师
吴华龙主治医师可处方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临床心理科
好评99%|接诊量2771|响应时长367分钟
擅长:精神心理科常见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
¥9
问医生
#概述#精神心理科#常见症状#心理发育障碍#精神病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精神活动出现同程度障碍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较好地控制病情简介精神病是一种由于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导致认知、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同程度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总称。有精神病家族遗传史,或心理易受创伤的人群易患此病。若及时干预,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影响自身及他人生活,一般通过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较好地控制病情。症状表现:精神病的典型症状是认知、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同程度的障碍。诊断依据:依据心理评定量表,对患者填写结果进行评估,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非器质性精神病。依据影像学检查,可见脑组织结构、形态、血供等异常,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器质性精神病。精神病有哪些类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分类: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及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型障碍;心境(情感性)障碍;神经症性、应激相关及躯体形式障碍;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人格与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儿童少年期行为及精神障碍;待分类的精神障碍。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情况。根据疾病成因可分类:功能性精神障碍;器质性功能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我国成年人患病率约为17%(此调查未纳入睡眠障碍)。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一般通过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可以治愈部分患者,较好地控制病情。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否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