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如何防治蚊虫叮咬?
疫情逐步好转,带宝宝消暑纳凉的最佳去处就是大自然了,捉捉鱼,逮逮虾好不开心。
然而,宝宝去大自然中释放天性,蚊虫也同样来到大自然释放“吸血天性”。
宝宝的皮肤娇嫩,新陈代谢旺盛,皮肤上的毛孔挥发汗液快,身体的三甲胺含量更高,也就更招蚊虫叮咬。(三甲胺:一种能够吸引蚊子的特殊气味)。
为了让我们的宝宝不负这难得的美好时光,作为“贴身侍卫”的宝妈、宝爸们就必须充分了解我们我们的"对手"。
1、我们的"对手"有哪些?
很多不看科普的家长可能会认为叮咬宝宝的就是蚊子,但实际上我们潜在的对手还有很多,如蜱虫、跳蚤、黑蝇和白蛉叮都可以成为攻击我们宝宝的猎手。
而且宝宝被这些对手叮咬后不仅会产生局部反应那么简单,更可怕的是会引起一些传染病的传播。比如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盛行的花脚蚊,不仅毒力比较强,而且是乙型脑炎和寨卡病毒的重要传播者。
2、蚊虫叮咬后的表现及应对方式
蚊虫叮咬后绝大多数情况为局部反应,也有丘疹性荨麻疹,极少数情发生全身过敏反应,甚至血清病。
局部反应
蚊虫叮咬后绝大多数是局部炎症反应,叮咬后数分钟即可出现,局部瘙痒,伴红斑和水肿。多数症状可在几小时内消退。
局部反应主要由蚊虫唾液内的蛋白及酸性物质刺激导致。有些宝宝可能还会出现皮肤反应的延迟,表现为局部肿胀、瘙痒及发红。并进展为水泡以及局部出现感染及坏死性损伤,但这种情况的发生及其罕见。
处理方式:
对于局部反应的宝宝我们建议立即用肥皂水冲洗。
如局部水肿,可以用冰袋冷敷。外用炉甘石可以减轻瘙痒,另外如瘙痒仍然无明显缓解可以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
虽然口服激素可以迅速减轻症状,但目前仅仅推荐严重患者使用。
丘疹性寻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本质是一种过敏反应,继发于蚊虫叮咬后,主要表现为手臂、小腿背部、头皮等皮肤暴露处,反复出现的丘疹伴明显瘙痒感。
皮损直径为0.5-1 cm,主要累及户外活动较多的2-10岁的宝宝,丘疹性荨麻疹一般会持续1-2周。
处理方式:
对于丘疹性荨麻疹的宝宝,我们一定要与水痘和手足口病进行区分。
如果确认为丘疹性荨麻疹,首先要清楚这是一个自愈性疾病,我们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对症治疗。比如我们可以选择抗组胺药给宝宝止痒,建议选择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激素软膏局部使用,可以连续使用5-10天。
全身过敏反应
全身过敏反应主要指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哮鸣/支气管痉挛、喘鸣、呼气峰流速下降、低氧血症、血压下降,等情况。
虽然蚊虫叮咬极少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但现在文献报道过蚊子、蜱虫、黑蝇、鹿蝇、虱蝇、马蝇和蜈蚣叮咬后出现全身过敏反应的病例。
另外本身具有肥大细胞相关疾病的患者可能在蚊虫叮咬后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原因主要是因为肥大细胞本身是过敏的重要环节,对于这类人群肥大细胞更容易被激活并产生过敏反应。
处理方式:
与昆虫叮咬有关的全身性过敏反应需迅速用肾上腺素治疗。
对于发生过全身性反应的患者,应向其提供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并指导如何及何时使用。但很遗憾,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目前仍然没有引进这一救命神器。如有条件可以就近去香港采购肾上腺素笔,这样能够尽最大限度避免“由一个蚊子引发的命案”。
3、如何防蚊?
烂漫长夏,星空浩瀚,尽管有如此多的蚊虫猛兽,但宝宝还是要享受阳光和星空,所以防蚊显得更外重要。
如果在家,我们可以选择物理防蚊的神器——蚊帐。但如果外出,我们总不能用个蚊帐给宝宝扣上吧。所以选择合适驱蚊药变得十分重要啦。
目前最有效且安全的驱蚊药有两种,包括避蚊胺和埃卡瑞丁。
避蚊胺:
含有避蚊胺的产品可以极好地保护人体避免蚊虫叮咬。
避蚊胺的浓度越高,保护作用越持久。
浓度为10%的避蚊胺可安全用于2月龄以上儿童的皮肤。
但如高浓度的避蚊胺被应用于擦伤或者晒伤的皮肤或者误吸入气道后则会有潜在的神经毒性。
派卡瑞丁:
派卡瑞丁通过在皮肤上形成一层屏障来阻止昆虫对人类皮肤的定位能力。
该药物无臭、无残留,且效用持久(8-10小时)。
总体而言,与避蚊胺相比,其能更有效地防蚊,且对人体的潜在毒性更低。派卡瑞丁可安全用于2月龄以上儿童的皮肤。
除了使用安全有效的驱蚊剂,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接触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
熟悉蚊子的习性,避免在黄昏时间参加室外活动,也避免去潮湿的地方。
清除家附近的积水,保持纱窗的完整性。
选择一些安全的可以应用于环境内的杀虫剂。
总之,蚊子虽小,但破坏力并不小,特别是对于本身具有过敏性疾病的宝宝,可能危害更大。
所以 ,作为“贴身侍卫”的宝爸宝妈们,这些防治蚊虫叮咬的技能必须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