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刘庆雨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性别差异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性别差异

对于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碍而言,女性患者通常被认为比男性拥有更好的治疗结局,表现为住院时间更少、自杀率更低,更少触犯法律,且能与家人和朋友保持更友好的关系。这种明显的优势是否可以归因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答的性别差异?

为探讨这一课题,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检索了近十年的定性和定量文献并撰写综述,分别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答的性别差异、药物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以及药理学机制三方面进行了评论和总结。本项综述发表于 Neuropharmacology(影响因子 4.431)。

治疗应答的性别差异

研究显示,首发精神病女性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一年时的反应优于男性。一项剂量监测研究发现,男女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应答无明显差异,但较年轻的女性(20-39 岁)维持治疗的剂量明显低于男性;40 岁以后,女性所需剂量明显高于男性。

因药物种类而异

一项为期 3 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就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得分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而言,性别是治疗应答的预测因素。其中,男女性在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和氯氮平时治疗应答差异最为显著;使用奥氮平时病情改善相仿,但生活质量的改善存在差异;使用利培酮则无显著性别差异,提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答的性别差异因药物种类而异。

另有研究报道称,女性对奥氮平的治疗应答优于男性;慢性病程的女性患者对氟哌啶醇的治疗应答优于男性;绝经前女性对奥氮平及氟哌啶醇的应答优于绝经后女性;女性患者用药剂量整体低于男性;未发现患者对利培酮和氨磺必利应答的明显性别差异。

总体而言,一项针对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的系统综述表明,女性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更佳,而男性需更高剂量才能达到与女性等同的精神病性症状改善。

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

女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较男性患者高 50%-70%。在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联用其他药物对女性的不利影响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寿命更长导致老年女性患者更多,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和疼痛综合征(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痛经)在女性中患病率更高,以及月经周期、妊娠、更年期有关。

关于女性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发生体重增加、代谢症状、性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事件的报道很多,且较男性更普遍,尤其是使用大剂量、联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联用抗精神病药物与其他药物的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可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药代/药效动力学的性别差异

药代动力学

剂量方面,国际共识专家组建议,应根据患者人群的特征调整药物剂量,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女性患者、肝功能受损患者以及体重过轻的患者可考虑适当降低药物剂量。

药物吸收:目前男女口服药物吸收率的净性别差异尚不清楚,可能因药物而异。就肌肉注射而言,女性皮下脂肪较男性多,意味着女性肌肉注射药物后灌注较差,药物吸收较慢。

药物分布:相比于男性,女性的体脂比例通常较高。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更易在脂肪组织中累积,导致消除半衰期延长,这对确定抗精神病药的最佳用药时间间隔以及预测停药后的复发时间可能具有重要意义。雌激素和孕激素可降低糖蛋白水平,而后者可限制药物穿越血脑屏障到达大脑,提示女性使用某些抗精神病药物时的生物利用度可能更高。

药物代谢: 雌激素可影响 CYP450 酶系的活性,女性 CYP1A2 活性较男性低,加之吸烟比例低,其对部分精神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如奥氮平及氯氮平。

药物清除:药物的肝脏清除率受肝血流量和肝酶活性的影响。女性肝血流量较男性低,受性激素的影响,女性 P 糖蛋白水平(调节药物排入胆管)为男性的一半。男性肾小球滤过较女性更快,药物清除率较高。

药效动力学

2016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同样是使用奥氮平,男性患者需要大约 20mg/d 方可实现 70%的 D2 受体占有率,而女性患者仅需要 10mg/d。研究者认为,药代动力学本身难以解释 D2 受体占有率的性别差异,而性激素对 D2 受体的调节作用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女性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应答还受月经周期、妊娠、产后、闭经、避孕药、生育药、激素替代和更年期的影响。

同时,联用其他药物可能会增强或抑制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相比于男性,女性精神障碍患者更多地联用其他药物,如抗抑郁药、止痛药和催眠药等,以及保健品等;这些物质可能增强或减弱抗精神病药的疗效

除此之外,遗传因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如 COMT 基因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关。

主要结论

女性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有效剂量可能低于男性患者,尤其是奥氮平和氯氮平;女性患者绝经后需增加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此时有效剂量与男性相似;处于月经周期、妊娠、产后、哺乳期及绝经期的女性也需考虑调整抗精神病药物处方;相比于男性,抗精神病药的某些不良反应对女性患者的困扰更大,如体重增加。

处方抗精神病药物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临床选择药物和剂量时往往遵循指南建议,但仍需考虑到性别因素及特殊患者群体,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精神障碍的表现形式虽有重叠,但其在症状、治疗应答、病程以及致残性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解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答的性别差异更加困难,不同抗精神病药物之间也会存在差异。综合所有因素,整个女性群体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是否优于男性,本综述尚无法回答。

图片

图片

专家述评

目前,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的精神疾病仍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临床上,医生选择药物和剂量时往往遵循指南的建议,但仍需考虑到性别因素及特殊患者,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该综述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答的性别差异、药物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以及药理学机制三方面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答存在性别差异。例如:女性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有效剂量可能低于男性患者,这种差异与抗精神病药物种类有关,尤其是奥氮平、氯氮平和氟哌啶醇;女性绝经后需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绝经后女性的抗精神病有效剂量与男性相似;处于月经周期、妊娠期、产后、哺乳期及绝经期的女性也需考虑特殊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抗精神病药的某些不良反应的困扰,比如体重增加。

上述结果为临床工作中的很多方面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包括:在抗精神病药物普遍最低有效剂量的滴定上,女性患者的预期剂量低于男性;同一女性精神病患者在不同时期(绝经前后、妊娠期、产后、哺乳期等)有必要对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不同性别精神病患者对抗精神药物所致副作用种类、程度及普遍最低剂量(致副作用)存在的差异,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的差异性调整,以期在保证治疗有效的同时将副作用降到最低。

最后,研究者提出本综述的局限性——有太多的变量会影响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所以很难提供确定性的指导。整个女性群体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是否优于男性,该综述尚无法回答。如药代动力学上,目前男女口服药物吸收率的净性别差异尚不清楚;药效动力学上,从抗精神病药物对个体各类激素的影响,到性激素影响不同性别患者精神疾病本身的表现,再到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性别差异,等问题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上述局限提示我们,未来需要加强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性别差异的精准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确切而精准的指导。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如何对求助者表达尊重?

一、工作程序与相关知识 尊重就是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既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无条件尊重求助者”。 尊重在心理咨询中的意义 咨询师的尊重恰好能打消求助者的顾虑,让求助者能体验和感受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敞开心岸,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 尊重可以使求助者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被理解的、被接纳的,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尊重本身就会产生明显的助人效果; 尊重可以激发求助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发求助者的潜能,使之具有改变自我的力量,为了理解和掌握尊重的意义,恰当地对求助者表达尊重,应着重理解和掌握。 (一)尊重意味着咨询师对求助者无条件接纳 (二)尊重意味着平等 (三)尊重意味着礼貌 (四)尊重意味着信任 (五)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61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阿片奏药物脱瘾的替代性治疗药物有哪些?

(1 )美沙酮: 美沙酮( methadone )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要作用于阿片μ受体,属麻醉镇痛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德国化学家合成。1960 年,有研究发现该药能控制海洛因的戒断症状,开始用于戒毒治疗。50 年来,成为欧美西方国家主要戒毒药物。20 世纪 70 年代初,香港地区实施美沙酮治疗计划,取得满意效果,被世界卫生组织(WHO )认为是亚洲地区较好的戒毒模式。1993 年我国卫生部颁布《阿片类成瘾常用戒毒疗法的指导原则)批准了美沙酮作为阿片类药物依赖替代的治疗药物。 美沙酮药理作用与吗啡相似,适用于各种阿片类药物的戒毒治疗,尤其适用于海洛因依赖,也可用于吗啡、阿片、哌替啶、二氢埃托啡等的依赖。由于美沙酮本身也能产生依赖性,因而,凡是不必使用美沙酮替代递减者,可使用其他方法。 美沙酮替代递减法的使用原则是: 单一用药,逐日递减,先快后慢只减不加,停药时应坚决。递减程序个体化,大多数可以在 14~21 日内停药。 2 )丁丙诺啡: 丁丙诺啡( buprenornhine )为阿片 p 受体部分激动部分拮抗剂。与阿片 g 受体亲和力强,可置换结合于阿片 g 受体的其他阿片类药物,从而产生拮抗作用。镇痛作用强于哌替啶、吗啡的 25~50 倍。用于脱毒的优点是:由于该药与阿片受体分离的速度慢,因而作用时间长,每天一次用药即可突然停用时戒断症状轻;能阻滞吗啡的欣快作用;具有天花板效 ceiling effects ),即当达到一定效应时,即使增加剂量也不增加应。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57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压力和生物钟如何影响睡眠?

众所周知,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缓解,那么随之换来的就是午夜时分的辗转反侧,入睡困难。而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又会引发精神健康和生理健康问题。如今,睡眠障碍已是一个全社会普遍的问题,因此,开发出有效改善睡眠的疗法已成为许多人的刚需。 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了一条新的神经通路,它将哺乳动物的昼夜节律、压力和觉醒联系起来。当动物面临压力时,一种名为 促皮质素 释放因子(CRF)的神经元会变得过度活跃,从而引发了失眠和一系列的睡眠障碍。这一发现为哺乳动物的昼夜节律调节提供了重要的见解,也为开发针对睡眠障碍的疗法指明了方向。 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内在生物钟调控,它以24小时为周期波动,组织并安排生理和行为时间,如体温变化、新陈代谢以及“睡眠-清醒”周期,这种称为昼夜节律的现象已经人尽皆知。在哺乳动物中,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神经元的中央生物钟调节睡眠-清醒周期。然而,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昼夜节律信号会被关闭,从而使动物保持清醒,这样,即使在原本应该睡觉的时候,它们也可以随时逃离危险。虽然睡眠-清醒周期的暂时关闭对生存来说是必要的,但由这类危险引起的过度或长时间压力会引发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碍。 研究第一作者、名古屋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的Daisuke Ono博士说:“众所周知,生物钟紊乱和压力都会影响睡眠,但目前还不清楚哪条神经通路对于睡眠-清醒的昼夜调节至关重要。” 为了确定这条关键的神经通路,该研究团队使用小鼠进行了研究。他们重点关注位于下丘脑室旁核的CRF神经元上,已知这些神经元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他们研究了当CRF神经元被激活时小鼠的睡眠-清醒周期会受到什么影响。 通过光遗传学工具“光敏感通道蛋白2”在小鼠下丘脑室旁核中表达CRF神经元,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神经元是神经通路的一部分,对睡眠-清醒的昼夜节律调节至关重要。由压力或昼夜节律紊乱引起的CRF神经元过度活跃可能导致了人类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碍。 研究显示,活化的CRF神经元使小鼠保持清醒,并使它们活跃地四处走动,这意味着它们的清醒状态得到了增强。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小鼠在清醒时CRF神经元仍保持活跃;而当神经元的活动受到抑制时,小鼠的清醒和运动能力就会减少。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SCN中的抑制性神经元(GABAergic神经元)在调节CRF神经元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RF神经元的激活刺激了外侧下丘脑的食欲素神经元,从而促进了清醒状态。 因此,是SCN中的GABAergic神经元控制CRF神经元的活动,而CRF神经元介导SCN的昼夜节律并调节睡眠-清醒周期。 Ono说:“我们已经在夜行动物身上发现了这条神经通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夜间和白天的差异是如何在大脑中调节的。” Ono补充说:“在当今社会,睡眠障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治疗由压力或昼夜节律紊乱引起的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碍的新疗法。” 如果你想马上就摆脱失眠,倒是有一篇很应季的研究不妨做做参考:一年内治愈失眠!研究发现:改善睡眠,你或许只需要一条沉重的毯子。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501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