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双相(soft
BD)的概念建立在抑郁发作的基础之上:患者表现为抑郁发作,但这种抑郁发作由于具有某些特点,将来很有可能发展为双相障碍。一项发表于《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 2014 Jul 22.)的研究显示,神经认知方面,软双相谱系(SBP)内的抑郁与双相障碍 II 型患者表现更为相似,而非单相抑郁。
“本项发现强调,对于那些表现出极性、但尚不足以诊断双相障碍的单相抑郁患者而言,他们可能已经足够‘双相’,以至于可能在抗抑郁剂治疗中存在转躁风险。”研究者之一、广州
精神病医院徐贵云医生及其同事指出。
研究者共招募了98名双相 I 型抑郁患者、138名双相 II 型抑郁患者及300名单相抑郁患者。根据Akiskal及Pinto所提出的SBP诊断标准,单相抑郁患者又被分为81名SBP及219名严格意义上的单相抑郁。研究者使用自评及他评量表评估了这些受试者的情感气质特点,并对受试者在7个神经认知领域内的表现进行了测试。
结果显示:
1、在加工速度(p=0.002)、视觉记忆(p=0.017)及言语工作记忆(p=0.017)方面,81名SBP受试者的表现显著优于严格意义上的单相抑郁;
2、在认知定势转换(p<0.001)及视觉记忆(p=0.042)方面,SBP受试者同样较98名目前正经历抑郁发作的双相 I 型患者表现出色;
3、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研究所涉及的7个神经认知领域,软双相谱系障碍患者与138名双相 II 型抑郁患者并无显著差异(p>0.05)。
此外,在多项临床特征方面,软双相谱系障碍患者同样与单相抑郁患者存在差异。他们起病年龄更早(24.7岁 vs
31.1岁),存在双相障碍家族史的比例更高(17.3% vs 8.6%),先前至少有3次抑郁发作的比例同样更高(28.4% vs
9%)。与单相抑郁患者相比,他们过去存在轻躁狂征象/症状的比例更高,但较双相 I 型和 II 型患者少。
“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显示,与DSM界线分明的诊断模型相比,
心境障碍谱系这一概念似乎可以更好地反映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SBP患者不仅在包括家族史在内的某些外部因素及轻
躁狂症状方面与单相抑郁存在差异,神经心理学表现方面同样有所不同。此外,从双相
I 型到包括SBP在内的双相 II 型,双相障碍诊断内的认知功能同样存在差异。”
研究团队补充道:“确定这些个体不仅具有科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临床价值,因为这些个体的自杀风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