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孙浩

抑郁转躁,怎么办?(上)

抑郁转躁,怎么办?(上)

抑郁治疗中出现的躁狂预示着什么?

下一步应如何处理?

当一名抑郁患者新近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征象时,一连串的诊疗问题随即产生:这一事件究竟预示着双相障碍终于现了原形,还是继发于其他潜在问题,如抗抑郁药/非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或者非法药物?

事实上,医生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果躁狂只是一种药物不良反应,那么把肇事药物减停,躁狂症状会消失吗?或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提示患者自身存在双相障碍的素因?是否立刻需要使用抗躁狂药物?用哪一种药,用多长时间?是否需要请神经科等其他科室会诊?

另外,如何将轻躁狂的一些不甚明了的症状(易激惹失眠、激越)与其他一些现象鉴别开来,包括静坐不能、焦虑或过度刺激?

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 Joseph F. Goldberg 博士及 Carrie L. Ernst 博士发表文章,对上述关键问题进行了回答,以便读者可在临床工作中识别、理解及管理抗抑郁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躁狂症状。

关键点

  • 鉴于抑郁常常是双相障碍的首发心境事件,抗抑郁治疗中一旦出现躁狂/轻躁狂症状,患者即可被视为双相障碍的高危人群;
  • 时刻警惕抑郁患者的躁狂/轻躁狂症状,尤其是那些年龄范围、家族史及其他临床-流行病学变量符合双相障碍高危范畴的患者;
  • 一旦出现躁狂/轻躁狂症状,即刻停用抗抑郁药,继续使用并无意义,且停用可改善症状;考虑起用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或两者联用,以稳定症状;
  • 可能导致躁狂症状的躯体疾病及物质因素同样需加以考虑;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及治疗;
  • 旨在预防躁狂/轻躁狂复发的药物长期维持治疗,以及未来使用抗抑郁药的利弊,需要具体病例具体分析,主要依据包括(1)病情严重度,家庭遗传因素,以及其他双相障碍危险因素;(2)抗抑郁药在转躁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因果关系还是偶然事件。

单相-双相谱系

近些年来,人们针对克雷丕林躁狂-抑郁谱系的原始概念兴趣重燃。例如,DSM-5 放宽了双相障碍混合发作的定义:单相抑郁合并出现阈下躁狂症状也属于混合发作。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

然而,当单相抑郁患者出现典型而明确的躁狂发作时,初始处理手段则没有太多争议:确保安全环境,停用一切抗抑郁药,除外药物或躯体疾病所致躁狂因素,开始抗躁狂药物急性期治疗。

接下来的步骤可能相对复杂一些,主要包括:

  • 做出确切的第一诊断;
  • 提供心理教育;
  • 对回归工作及学业进行预测;
  • 讨论预后及复发的可能性;
  • 着眼于必要的生活方式改变(如睡眠卫生、减少酒精及非法药物的使用);
  • 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无限期的维持治疗;若需要,使用何种药物;

看似简单的病例

J 女士,56 岁,有 10 年的抑郁焦虑史,长期使用一种 SNRI 治疗,症状控制良好。J 女士是一名国际航班的空姐,已稳定工作超过 20 年,有 4 个已成人的子女。患者躯体状况良好,精神疾病家族史阴性。

今天,J 女士被急救车从工作单位送至急诊,目前处于偏执及激越状态。入院病历记载,入院前一周,患者夜以继日地完成了一部长篇大论,称她将领导众人引领航空业的一场革命。

如何理解这个病例?

J 女士的症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躁狂。然而,容易识别并不意味着容易从疾病分类学的角度理解。考虑以下隐含的因素:

  • 躁狂或轻躁狂的首次发作很少发生在 50 岁之后;
  • J 女士长期使用一种 SNRI,其间从未出现心境不稳定的状况;
  • 长年累月的生物钟压力(跨时区国际航班及睡眠紊乱)并未触发心境不稳定;
  • J 女士的四次妊娠均未出现产后抑郁发作;
  • 至少看起来,并无其他明确病因(药物、毒物、代谢障碍、躯体疾病等)可能导致继发躁狂;
  • J 女士并无明确的双相障碍或其他心境障碍家族史。

针对 J 女士,干预须分为两个部分:

  • 急性期的初始评估及治疗;
  • 日后范围更广的诊断评估及长期预防复发。

初始评估及治疗

即刻评估及管理需要高质量的分诊及临床诊断印象。尽管全面发作的躁狂通常相当明显,有时甚至无需正式的精神检查,但须注意,有时躁狂症状也可能比较隐蔽,通常是由于患者拒绝承认患病,或针对思维、心境及行为的自知力受损。

由于社会心理功能受损,患者的初始症状可能对诊断造成干扰。存在破坏性行为的躁狂患者常常被第三方带来就诊,而不存在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保存较好的轻症患者可能并不乐意寻求医疗帮助。当躁狂患者认为自己可能处于抑郁状态时,可能也不愿意主动接受治疗。

躁狂患者以抑郁作为主诉,或在描述症状时省略精神运动加速(思维奔逸等)相关的症状,上述情况并不少见。准确诊断需要进行临床探查,以澄清症状,例如鉴别单纯失眠与睡眠需求降低(前者常在次日倍感劳累,而后者甚至可能愈发干劲十足),以及鉴别思维奔逸与焦虑状态下的思维反刍。

躁狂表现也可能是很多问题的后果,而不单纯是问题本身。例如,人际关系、工作不顺、经济状况不良等也可能导致类似于躁狂的表现。

对于那些没有躁狂史的患者,应避免急于开始某种治疗或调整现有的药物治疗方案,直到完成基本的初始评估。即刻处理手段考虑:

  • 提供高质量的治疗环境:确保安全、护理等级及监测频率;评估自杀风险(尤其是患者存在混合特质时),以及任何精神活性物质的撤药风险。
  • 调动重要人员参与:亲密的家庭成员可提供必要的病史,尤其是当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自知力受损时,在限制经济开销、监督服药、预防接触武器及与医师分享患者物质使用或高危行为相关风险方面,家庭成员及其他人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系统评估躁狂及抑郁症状:以 DSM-5 为例,该诊断标准在原版本基础上加入了精力增加,与心境改变一同作为躁狂/轻躁狂诊断的必备条件。临床晤谈可使用“DIGFAST”(“挖得快”)帮助识别躁狂核心症状:
    • Distractibility:随境转移
    • Indiscretion/impulsivity:轻率/冲动
    • Grandiosity:夸大
    • Flight of ideas:思维奔逸
    • Activity increase:活动增加
    • Sleep deficit:睡眠受损
    • Talkativeness:健谈

    上述症状需结合基线状态加以考虑;可询问患者身边的人,患者目前的症状与一般状态有何区别。

  • 评估不稳定的躯体状况或中毒状态:评估精神状况的急骤改变时,毒理学筛查基本属于标准流程。不能主观臆断地认为患者不存在非法物质滥用的情况,因为这些物质可能导致双相障碍诊断的假阳性。
  • 停用一切抗抑郁药:躁狂发作期间,使用抗抑郁药除了恶化躁狂症状外,并无别的意义。然而,观察性研究也显示,大约 15%的症状性躁狂患者仍持续使用着抗抑郁药,通常是出于医生的特殊考虑,例如患者的抑郁程度甚于躁狂,既往多次抑郁发作,当前存在焦虑症状、快速循环型(医脉通精神科注:最新证据显示抗抑郁药可能加剧快速循环,PMID 26142612)等。
  • 很重要的一点是,抗抑郁药对于双相混合状态是有害的,在预防躁狂后抑郁方面也无明确价值。在躁狂或混合发作期间,仅仅是停用抗抑郁药即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 在某些病例中,逐渐减停而非骤停半衰期较短的 5-HT 能抗抑郁药可能比较合理,即便患者处于躁狂状态,其目的在于减轻停药时可能出现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启动抗躁狂药物治疗:使用心境稳定剂(锂盐及双丙戊酸等)治疗急性躁狂已成为标准的治疗步骤。

上世纪 90 年代,口服双丙戊酸负荷量(20-30mg/kg/d)较为流行,这一治疗手段可获得相比于锂盐更快的症状改善。目前,在快速控制症状方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部分取代心境稳定剂的地位,同时也规避了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急性运动副作用(或称快速神经阻滞)。

由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往往可以快速改善躁狂、精神病性症状及激越,在诊断尚不明确时,很多医师倾向于选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而非心境稳定剂。然而,前者相比于后者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尚有待进一步比较。以下为选择抗躁狂药物的关键点:

(Goldberg JF, Ernst CL. 2015)

  • 睡眠-觉醒周期正常化:生物钟及节律因素,包括不规律的睡眠模式,也与双相障碍心境转换的病理生理学相关。为实现正常睡眠-觉醒时刻表而采取相关的行为及药物干预,被视为急性躁狂病情稳定的基础。
  • 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对于住院患者而言,接下来的步骤可能包括日间住院或强化门诊项目,以及确保持续的服药依从性及降低复发风险。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文章 焦虑症的十大表现

1.反复倾诉 有些人遭遇一点小事就向身边每个人反复倾诉,就像“祥林嫂”一样,可能是焦虑的迹象。 2.肌肉紧张 双手握拳、背部僵硬、紧捏下巴,焦虑的人往往整个身体肌肉都是僵硬的。可通过定期运动来减压。 3.非理性恐惧 恐惧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有些人长期心怀恐惧,却没有具体的害怕对象,就可能是焦虑症在作怪了。 4.惊恐发作 表现为突如其来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常持续几分钟,伴随呼吸困难、手脚麻木、大汗淋漓、头晕乏力等。 5.睡眠质量下降 难以入睡或睡不安稳往往与焦虑有关。许多焦虑患者睡前对一些事情胡思乱想,就像大脑“堵车”,甚至醒来后也难以平静。 6.重温伤害 一项研究表明,社交焦虑症患者往往存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类似的重温伤害现象,比如脑海中反复重现以往被人嘲笑的画面。 7.过度担心 广泛性焦虑症的特点就是思虑过多。若一周担忧超过4天,持续半年,并且恶劣情绪让人痛苦,并影响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虑症了。 8.慢性消化不良 胃肠道对心理压力非常敏感,因此,焦虑常会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最为常见的是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胃部绞痛、腹胀、便秘或腹泻。 9.怯场 有些人对社交存在强烈的恐惧感,甚至花大量时间来思虑即将到来的社交活动;在社交场合极不舒服,也不知道如何调节。这些症状让他们难以维持社会关系,工作或学业受挫。 10.自我怀疑 有些人会围绕某一个问题反复质疑自己,比如“我爱我的丈夫吗”、“我是有能力的人吗”等。这些质疑往往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回答的,也不是绝对的,但他们非要得出一个确切答案,弄得自己很累。

孙浩

主治医师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

183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科医生与心理治疗

孙浩

主治医师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

183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益眠操—————改善睡眠

“六收益眠操”是北大六院孙伟教授“乐眠操”的基础上,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正念心理治疗研发而成。“六收益眠操”主要包括“收腹、收腰、收颈、收头、收身、收胸”,达到锻炼“任脉”、“督脉”及“冲脉”的作用。 第一节 收腹 交叉双手,自然放于腹前,收腹。左右最大限度的转动躯干,一定保持头部不动。 第二节 收腰 左手握着右手,自然放于腰后,收腰。最大限度转动躯干,仍要头部保持不动。 第三节 收颈 并拢双手指,伸直,自然置于颈后,掌心朝前,注意手不要接触到头颈部,最大限度转动躯干,仍然要保持头部不动。 第四节 收头 交叉双手,自然置于头顶部,双臂一定要尽量伸直,最大限度左右转动躯干,扔保持头部不动。 第五节 收身 并拢双手指,举于身体两侧,掌心朝前,左右转动躯干,头部保持不动。 第六节 收胸 双臂交叉抱于胸前,左右转动躯干,头部保持不动。 目标次数300次。 放松运动100次。 在做六收益眠操时,躯干转动幅度尽可能大,循序渐进增加转动幅度和次数;练习初期关节异响属正常现象,练习中如有明显身体不适,需咨询医生能否继续练习;头部须保持不动,不能随躯干转动而转动,否则容易出现头晕现象。

孙浩

主治医师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

184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1.症状学标准(具有下述症状中的至少1个) (1)内心被揭露体验(被洞悉感):病人“直觉地”(即不是基于其他体验或现象所作的推断)感到他的内心活动已被别人知晓。①被控制体验:“病人 感到他的思想、情感或行动受着某些外力的控制,完全体验不到该心理活动系出自他本人意志。”②躯体被动体验:病人感到自己的躯体活动完全不是他本人意志活动的结果而是被动的。③思想插入:病人在思考时感到有某些不是他 自己想出来的思想“插入”其中。④思想被夺走:病人感到,很自然就要接着想到的思想忽然“被夺去”(或“被抽掉了”),他却说不出被夺走的思想是什么,但否认那时由于“忘记了”、“一时想不起来了”,他有一种“被夺走”的特殊体验。⑤思维阻断:病人在思考时,思想突然中断,脑子里一下子什么思想也没有,无以为继,这主要也是一种特殊的体验,但可以伴有忽然言中断 的客观表现。以上各种体验可有相应的解释性妄想,例如病人认为某个集团在使用某种特殊仪器探测、控制他的心理活动,但也可以没有相应的解释性妄想。 (2)自我界限障碍:最特征性的是在体验中把自我与非我混为一谈,如感到家具或所坐的汽车或所住的房子等与自己的躯体联合为一体,觉得客体与自我互相交感或互相影响。不包括没有自我界限障碍的普遍的影响妄想。 (3)对大家普遍相信而又与病人毫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情报不相信(如不相信报纸上关于唐山地震的消息),或病人具有与大家相反的信念(如相信梅兰芳现在还活着),或无端改变自幼形成并不断强化了的牢固信念(如无缘无故认为父母不是亲生父母)。 (4)特殊的言语幻听:思维鸣响(思维化声、思维反响);幻听评论病人当时正在进行的活动;幻听命令病人必须怎样做;或者两个或多个谈话声在交谈。幻听内容与病人的心情无关是这类幻听的特征之 (5)特殊的妄想:原发性妄想(妄想与人格、经历和当时处境都缺乏可理解的联系,既不与心情低落相联系,也不是对任何幻觉、知觉或其他体验的解释),妄想知觉(伴随着一个真实的知觉而同时突然出现的妄想,妄想与知觉之间缺乏可理解的联系,且一旦出现就表现为充分发展了固定的妄想信念),多个互不相关甚至互相矛盾的妄想,高度复杂且涉及人物事件十分广泛但完全不成系统的妄想,内容多变但长期存在且无相应的情感和行动的妄想,妄想内容根本不可能或毫无现实性。 (6)特殊的思维障碍:破裂性思维,一种显著的联想松弛,指在没有意识障碍和言语运动性兴奋的情况下,在一连串的自发言语中,有好几个地方上一句话与下一句话之间缺乏可理解的联系,而追问起来病人也说不出任何恰当解释;个人所特有的逻辑,即逻辑倒错;把有共同之点或相似之点的事物等同起来(个人所特有的隐喻);经常用近似的词代替确切的词(“措辞近似”);语词新作,言语离题,以致病人的言语无法理解,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互相混淆使人不解;没有明显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议论(所谓诡辩症):思想内容贫乏的言语(如病人说得不少,不论从语法、修辞或逻辑来看,都没有什么问题,可就是内容空洞,使人摸不透病人是在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特殊的紧张症:木僵伴有刻板言语或模仿言语;木僵伴有刻板的动作、作态、主动违拗、被动服从、蜡样屈曲;木僵且有时穿插一系列复杂敏捷的行动;缄默症伴有日常生活自理良好而又没有任何做作等或引人注意等可疑的歇斯底里表现。应该注意单纯木僵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 (8)青春症状行为:在没有一般性言语运动兴奋情况下不时出现各种显著怪的行为。例如不可预测的前后毫无联系的且与处境极不相称的行为(在严肃场合下的恶作剧或小丑行为,过分的驯服,令人难堪的殷勤,可笑地按字面意执行指示,幼稚愚蠢的举止等);冲动性行为(突如其来,没有任何明显的动机,事后说不出任何恰当的解释,以致使人无法理解);思想、情感和动机目的显著不协调或互相矛盾的各种行为。 (9)特殊的情感障碍:在一般性情感迟钝平淡的背景上出现各种很不恰当的情感活动(如情感倒错,无故独自发笑,由于微不足道的事或无明显缘故而悲啼或暴怒等);情感淡漠伴有社会性退缩。但应注意表情呆板并不一定表示情感淡漠,独处或白天多卧床并不一定是社会性退缩。评价这类症状时必须考虑抗精神病药物和长期住院环境条件的影响,必要时应停药出院观察以确定是否真有情感淡漠和社会性退缩。 2.严重性标准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严重程度需符合以下3点 (1)严重缺乏自知力;不承认有任何精神失常,体会不到与病前的精神状况有什么不同,甚至矢口否认有关病态的事实;只是口头上笼统地承认有“精神病”,但说不出精神障碍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只承认个别表面现象(如承认打人毁物是不正常的或不对的),但对症状的心理方面却不能认识其病态性;虽然承认有精神病,也承认某些主要精神症状,病人却作出完全站不住脚的甚至荒诞的解释(如病人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但认为病是别人用特殊仪器控制、干扰他的思想造成的)。 (2)不能恰当料理个人和(或)家庭日常生活,或者明显妨碍了日常工作和学习。 (3)现实检验能力( reality testing)显著受损,即不能客观地评价处境或环境事物;不能把主观世界(映象、想象或其他内心活动)清楚地跟客观现实区分开来,甚至以病态体验歪曲客观现实,如幻觉、妄想等。 3.时间标准 精神障碍持续存在至少半年,[包括未充分发展的前驱期和(或)已部分缓解的残余期在内],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活动期(即满足1、2两条标准的时期)至少2周,才能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4.阴性标准(鉴别诊断标准)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系统检查没有脑器质病变存在的证据,同时也没有脑器质病变特征性的精神障碍,如痴呆、器质性遗忘、器质性意识障碍、器质性人格或情绪障碍等。 (2)酒精、药物或任何其他外来有害物质以及躯体病引起的精神障碍。 (3)情感性精神病:如持续1周以上的典型躁狂或抑郁,或非典型的躁狂或抑郁反复发作,且存在完全缓解的间歇期(症状完全消失,自知力完整,人格与病前无异,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学习)。 (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相或抑郁相跟精神分裂症症状几乎同样显著地混合临床相,或者,躁狂相或抑郁相与精神分裂样状态交替出现的病程,以完全缓解告终或只残余轻微的缺陷。 (5)偏执状态:以被害或嫉妒妄想为主要临床相,没有前述精神分裂症的特殊症状,且始终不出现人格缺陷或衰退。 (6)反应性精神病:相对严重的精神创伤体验引起且自发完全缓解,病期般不超过半年。 (7)神经症:只有一度满足1、2两条标准的病例,才能考虑假性神经症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8)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病前可有人格障碍,尤其是分裂型人格障碍因此两个诊断可以并存,只有当人格障碍突出且长期居主要地位并一度满足1、2两条标准才能考虑假性病态人格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摘要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4条标准:①症状标准:这里列举了公认的若干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确定无疑地至少存在这些症状之一。②严重程度标准:精神功能受损已经达到自知力的严重缺乏、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与现实的恰当接触。③时间标准:病程至少半年,其中满足①、②两条的时间至少半个月。④阴性标准:有充分根据排除其他各种精神病,如器质性、中毒性、躁狂抑郁性、偏执性、反应性精神病。

孙浩

主治医师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

184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自我克服的方法

孙浩

主治医师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

180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障碍早期用药治疗的重要性

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他们不是脆弱,只是病了!如同感冒一样,抑郁症距离一个普通人并不遥远!早期药物治疗更重要!

孙浩

主治医师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

18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气质中多血质的具体表现

多血质的人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等。这种人适宜于做要求反应迅速而灵活的工作。 多血质的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多血质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 多血质的典型表现:多血质又称活泼型,敏捷好动,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在集体中精神愉快,朝气蓬勃,愿意从事合乎实际的事业,能对事业心向神往,能迅速地把握新事物,在有充分自制能力和纪律性的情况下,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兴趣广泛,但情感易变,如果事业上不顺利,热情可能消失,其速度与投身事业一样迅速。从事多样化的工作往往成绩卓越。 多血质合适的职业: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者、外事接待人员、演员、市场调查员、监督员等等。

孙浩

主治医师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

178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测测你的气质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孙浩

主治医师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

181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自闭症三大表现

多数自闭症患儿的智力发育比同龄儿滞后,他们当中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更强。如有位三四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障碍。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交往。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他们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很少微笑。 (2)言语障碍突出。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孙浩

主治医师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

178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如何进行

抑郁症是一种复发率非常高的精神性疾病,而重度抑郁症就是指抑郁症的发展中后期这个比较严重的阶段。处于重度抑郁阶段的抑郁症病人,在治疗方面就会更加困难,无论通过药物治疗还是其他途径,治好之后都容易反弹。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重度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提倡全程疗法,将疾病分成急性期、巩固期或维持期分阶段,针对不同的时期,按照科学的用药策略进行治疗。这样,能够做到针对性更强,准确性更好,治意率更高。 1、急性期治疗 抑郁症的急性发作期,治疗以控制病症为主,一般情况下,患者在服药 2 周-4 周开始见效,如果用药治疗 6 周-8 周仍然无效,应立即与医生沟通,并改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治疗。 2、巩固期治疗 抑郁症现固期至少在 4 个月-6 个月,此阶段患者的病症基本稳定并好转,但不可间断性服药或停药,因为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还不十分稳定,疾病的复发率很高,应坚持服药,一般不可减少药量。 3、维持期治疗 维持期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即首次发病患者维持治疗应在 6 个月-8 个月,年龄较轻,且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自杀风险较大,并具有一定遗传倾向的患者,维持治疗至少应坚持 2 年-3 年。维持治疗的剂量以急性期治疗剂量为准 有统计调查显示,50%-85%的抑郁症患者会出现 2 次发作,即使症状完全缓解者,其复发率也可达 13%,如症状部分缓解者复发率可高达 34%。因此抑郁症的维持期治疗十分重要,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对于重度抑郁症,一定要确诊病情在用药。如果将其误诊为焦虑症,治疗起来就殳效果。所谓焦虑症,是指一组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为主的症状。患者常处于心烦意乱、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濒死感或失控感,同时病人感到心季,有胸闷、胸疼、气急、喉头堵塞室息感,因此而惊叫、呼救。 重度抑郁症自杀率高,危险大,令人望而生畏。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医务人员都会非常细心谨慎。准确的诊断是病情发展和有效控制的前提条件,准确把握和控制用药的不同时期,对于各个阶段病情的治疗更为重要。

孙浩

主治医师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

178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