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疫苗多打了有什么危害?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可以通过典型的临床症状、结合特异性出血热抗体等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比较广泛,需要积极预防,接种出血热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那么,出血热疫苗多打了究竟有什么危害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该疫苗临床上有两种,分别是单价疫苗、双价疫苗。
(二)临床出血热疫苗有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乳鼠脑纯化汉滩病毒灭活疫苗、金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以及纯化精致双价疫苗等多种。
(三)出血热疫苗是根据一系列严格程序而制成,即使多打了也不会引起太大的危害,临床上多发生的危害有:发热、过敏、局部红肿等,另外打多了也造成不必要的破费。
(四)接种出血热疫苗时,需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规律接种,避免出现各种危害的发生。
综合以上所叙述的几方面的内容,流行性出血热需要积极预防,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开展防鼠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出现可疑的流行病学史,注意及时接种疫苗。
向本文作者提问

刘伟丽副主任医师自营医生
山西省一O九医院感染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30547|响应时长23分钟
擅长:艾滋病,狂犬病,新冠肺炎,梅毒,水痘,肝炎,结核,等各种传染病。并且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擅长对各种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30起
问医生
#概述#预防#疫苗科普#血液科#肝肾综合征#出血性肾变病性肾炎#肾变病#出血症
阅读数 1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症状主要有发热、低血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可以治愈,尽早治疗预后良好简介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s,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流行区隐性感染率(感染汉坦病毒后发病仅产生抗体)可达3.5%~4.3%,属于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及特殊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依据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诊断。尽早治疗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可以治愈,少数患者伴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1]。症状表现[1,2]: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典型临床表现是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三红“面部、颈部、胸部充血潮红”)和肾损害及特殊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典型病例病程中多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诊断依据[1,2]:依据三大主症、五期临床经过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可做初步诊断,确诊需要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特异性IgG抗体双份血清效价升高4倍以上或逆转录PCR检测汉坦病毒的RNA阳性其中一个符合。疾病类型[1,2,5]: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五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根据特殊患病人群,可分为三类:小儿流行性出血热老年流行性出血热妊娠合并流行性出血热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属于国家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染[1,2]?汉坦病毒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在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林区则以大林姬鼠为主,人是主要传染源。汉坦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消化道、接触、虫媒传播,孕妇感染汉坦病毒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怎么预防[1,2]?预防措施有:防鼠灭鼠,灭螨防螨,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必要时可接种出血热疫苗。是否常见[1,2]?本病常见,在流行区隐性感染率可达3.5%~4.3%。我国每年发病人数占世界报道的汉坦病毒感染病例的90%以上,除青海和新疆外,大部分省市都有流行性出血热流行,以东北、华北地区和陕西省流行最为严重。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1,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是否可以治愈[1,2]?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少数合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高。是否遗传[1,2]?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